她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了。薯片、饮料之类添加剂较多的零食,她尽量避免让孩子吃。
“含有防腐剂和色素的零食是坚决不会买的。”胡女士告诉记者,她听说这两种添加剂会对孩子大脑和身体的发育产生影响,这是她绝对不允许的。
尽管有着强烈的“反添加剂”意识,但是胡女士表示,孩子仍然会多多少少接触到含有添加剂的零食。
她举例说,孩子在幼儿园时,老师为了奖励小朋友,会给他们分发一些糖果,但这些糖果肯定是有添加剂的,难道去制止幼儿园的老师不要发糖或给自己的孩子?
她有些欣慰的告诉记者,她的孩子是从来不会吃薯片的,而且也对巧克力不感兴趣。“只要习惯养成了,她的口味定了,以后就是再给她吃有添加剂的零食她都不会吃了。”
添加剂“透明”?
消费者不“知情”
胡女士对食品添加剂的态度的确有些“诚惶诚恐”,那是否零食的添加剂已经到了令人“恐惧”的地步呢?
对此,记者随机购买了相对知名品牌的雪糕、牛奶、薯片、饼干、饮料等,发现其中的“配料”一栏,最长的就是食品添加剂的列举。
在一瓶普通饮料内,含有的添加剂多达11种。而一盒饼干的食品添加剂,列举的就有8种。一根雪糕内的添加剂,也有6种之多。
某品牌薯片的“配料”一栏中,有着“磷酸氢二钾”、“六偏磷酸钠”、“单甘油脂肪酸酯”、“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等多种化学名称,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但是唯独不见“食品添加剂”的字样。
“增稠剂”、“着色剂”、“卡拉胶”、“瓜尔胶”、“槐豆胶”,这些均是雪糕当中的食品添加剂,但是这些添加剂究竟是什么?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还需要购买者仔细“研究”。
相对于完全不标示“食品添加剂”内容的食品,这些有着标示的零食有了一定的“透明度”。但是,据记者采访的诸多家长反映,尽管零食的包装上有着标识,除非是专门对这些化学名称的添加剂有着专门“研究”,否则还真不知道这些化学名称究竟代表着什么。
从这方面而言,所谓的食品添加剂“透明”,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完全“知情”。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