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喜坦言,现在对婴幼儿奶粉企业提出严格要求,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于提振国产奶粉的市场信心很有必要。“但严格的整改条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到的。”马军喜说,国内有127家乳企有婴幼儿奶粉生产许可证,但其中不少企业生产条件落后、效益不佳、市场份额不大,细则中要求的乳企自建奶源,这些企业根本无法办到,只能主动放弃。预计此番整改后,会有几十家企业出局。
“细则要求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按照GMP要求生产、自控奶源,仅凭这两条要求,就有约1/3的乳企将被淘汰出局。”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商报记者,此外,还会有一些企业会因不主动申请而被淘汰。
严格的细则能否提高国产品牌的竞争力?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滕佳材曾在细则发布上表示,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稳定向好,细则出台进一步提升了准入门槛,“相信会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购买国产品牌奶粉的信心,这也是我们出台细则的一个宗旨所在。至于消费者买不买,这由市场决定,由消费者自己决定,因为消费者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
追问
奶粉会否因此涨价?
企业为获得新的“准生证”耗费巨资整改,这是否会导致终端涨价?
完达山乳业副总经理马军喜表示,对企业来说,整改提档是避免不了的,这种成本不会体现在价格上。经过此次整改后,就算市场上真有三成企业出局,奶粉涨价的可能性也不大。“市场上能见度高的产品品牌也就20多个,127家企业中,有不少实际上是代工或有证不生产的。因此,行业洗牌后,常见的仍然会是那20多个品牌。”马军喜说。
乳业专家王丁棉则认为,部分企业会将整改所投入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终端市场有可能小幅涨价,但不会立即明显提价。王丁棉表示,去年夏天国家发改委对奶粉品牌进行反垄断调查后,多个外资品牌曾承诺一年之内不提价。所以在今年8月以前,国内市场上的奶粉价格会相对稳定。
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
“监管的过程公开透明才能真正让消费者放心。”市民黄先生告诉商报记者,从细则来看,严格的生产准入条件的确提高了生产水平,但要实现质量可控、可追溯,根本在于监管。黄先生说,他的孩子即将出生,所以对婴幼儿配方奶粉格外关注。尽管他并不认为只有外资品牌才值得信赖,但仍然暂时不会考虑国产品牌。
市民李先生则说,他女儿刚出生时,吃的是外资品牌奶粉,每个月的奶粉钱都要上千元,家庭负担较重。女儿4个多月后,他和妻子商量后,转而选择了国内品牌的奶粉,“价格便宜近一半,而且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李先生表示,以后的奶粉生产要求更加严格,选择国内品牌的人肯定会更多。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