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荒漠面积 263.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27.5%。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荒漠植被的过量利用和内陆河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荒漠植被和荒漠区绿洲的生态退化。中国城市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 2004 年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31.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7.39 平方米。但中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绿地面积小、功效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国仍有 76 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不足 3 平方米,有 36 个城市绿化覆盖率不足 10%。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把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存在,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废物、垃圾乱堆乱放,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二、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生态功能区划
为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明确对全国的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指导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在组织编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划分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等七类生态功能区。根据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敏感区的分布,提出了陆域生态功能保护重点区域,作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优先地区。
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截止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 2349 处,面积 150 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 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5 处,89.4 万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全国 85%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绝大多数自然遗迹、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都在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为了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针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了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防止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产生影响和破坏,查处了一些破坏保护区的违法开发活动和案件;推进各自然保护区的划界立标和土地确权工作,明确边界和土地权属;建立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支撑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发挥保护区的多种功能;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外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理念和模式;积极争取国外项目资金,加强了机构建设和管理人员培训,着力提高管理能力和管护水平。
生态功能保护区
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中国生态保护的一项新举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以保护区域主导生态功能为目的,实行限制开发,兼顾区域经济发展,通过规范管理,以管促治,合理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等多种措施,有效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预防和控制各种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生态功能的退化。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00 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作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保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作为中国环境保护的目标。近几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一是在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了东江源、洞庭湖、秦岭山地等 18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同时,河北、山西、山东、江苏等省还开展了地方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二是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编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6-2020 年)》。该规划将统筹安排中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布局和建设,对指导和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全国有 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实行计划用水;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3.2 亿亩。2000-2004年,全国农田实灌面积用水量亩均减少 29 立方米, 降低 6.1%; 万元 GDP 用水量减少211立方米,降低34.6% 。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了怒江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澜沧江中下游、四川大渡河、雅砻江上游、沅水流域等流域开发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积极推动水电建设的有序发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电力发展方针由积极开发水电调整为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2003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提出了“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要求。2004 年,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开展了全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检查矿山企业 52414 家,关停、取缔 16413 家。
2004 年,国家投入资金 4.06 亿元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治理面积 27435公顷。2005 年,中央财政安排矿山治理项目资金 7.53 亿元,并进一步开展了矿山公园的建设和省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至今共批准国家矿山公园28个,为矿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起到了示范作用。
旅游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2001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把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作为促进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了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05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结合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强化了旅游区的环境管理,对一些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项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关停、搬迁、限期治理了一批风景旅游区的污染企业。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于 1993 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 ,迄今已提交3 次国家履约报告,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 《国家生物 安全框架》等国家战略。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已有22 个成员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定期组织召开履约工作组会议, 研究制定国家履约计划,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履约进程。加大生物多样性的社会宣传力度,在每年的 5 月 22 日纪念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期间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了保护生态、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社会氛围。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17 个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成员单位,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完成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组织编制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
2005 年 9 月 6 日,中国正式成为《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缔约国。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与中科院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各部门相互协同,共同制定了外来入侵物种环境应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生物物种环境安全应急预案。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