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司马光论德才
“贤就是德,才就是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谓之君子。德胜才,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自少至老,语未尝妄。”
15、皇太极收拢洪承畴
皇太极派范文程劝洪承畴投降。房上尘土偶然落下,沾在了洪的衣服上,洪即掸掉尘土。范文程回报皇太极:洪承畴肯定不会求死,连衣服尚那么珍惜,更何况性命?
皇太极亲自接见洪承畴,解下貂皮大衣为洪穿上:“先生是否觉得不那么冷了?”洪承畴瞠目许久,叹曰:“这真是老天选定的明主啊!”于是叩头求降。
皇太极极喜,大为赏赐。将领们或有不满者,皇太极问:我们战斗为什么?将领答:入主中原。皇太极说:我们都是盲人,如行路,今得一向导,怎能不高兴!
范文程、洪承畴等为清人入关,尤其在制订统治方略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16、李斯与韩非
韩非是韩国人,但他的文章在韩国未被君主重视,传到秦国,秦王见而惊呼:我如得此人,和他交游,死而无憾。秦攻打韩国,韩王只得让韩非出使秦国,如此,韩非便来到了秦国。
李斯对秦王说:秦打韩,韩非不会同意,放之归韩,他又会为韩出谋,应杀了他。秦王答应了。李斯就送毒药给韩非,韩非知道李斯的为人,竟饮而亡。
就这样,同学李斯害死了同学韩非。
17、郭沫若救人
1962年,郭沫若游普陀山时拾到一首绝命诗,他马上派人找到了那位因三次高考落榜而决意“魂归普陀”的姑娘。郭老当即书赠了“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并耐心地开导她,使姑娘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她当即作诗感谢郭老:“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郭老的回春妙笔仍然是通过促使姑娘的思想发生变化,使生欲战胜死念而起作用。
18、郭沫若的一字之师
一次,郭沫若在台下看《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怒骂宋玉:“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份量,就到后台找“婵娟”商量。郭老说:“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旁边一个演员灵机一动说:“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郭老连声称好。后来,他还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
19、《草叶集》引来的爱
英国女子安妮读《草叶集》,爱上了52岁的惠特曼。一封封信寄往大西洋彼岸,又远涉重洋来美国,耽了八年。但诗人并不爱安妮,安妮只得重返英国,给诗人信中说:“我心中始终爱你,即使天老地荒也不会改变。”14年过去了,安妮在无望的等待中死去。
20、惠特曼收到的退稿信
作品:《草叶集》。退稿时间:1855年。退稿信:窃以为出版大作当属不甚明智之举。
21、普希金的数学
少年时,普希金就想成为一名诗人。一次,数学教员让他在黑板前演算代数题。他只胡乱地写了几条公式。“结果怎么样?爱克司等于什么?”“等于零。”普希金笑着回答。“您,普希金,在我这门课上一切结果都是零。您还是写诗去吧!”教员说着,把普希金撵出了教室。
为此,有的同学编了个顺口溜:
普希金在读什么?
请您赶快拿给我!
立即滚出教室去,
不能让他课堂坐!
22、《草叶集》问世前后
1855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了十二首诗,出版了一星期,书店里连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
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声誉。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士。”
23、文天祥在狱中
文天祥囚于“土室”,狭窄得仅能容人躺下,幽暗潮湿,四周又有炉灶、仓库、瘐死者的尸骸和腐鼠。“土室”里空气恶臭、闷热,令人窒息。然而,体质孱弱的文天祥居二年而无伤。文天祥自信地宣称:“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矣。”他认为“浩然之气”就是“正气”,以一“正气”敌七“邪气”,充分体现了精神、意志力量的伟大。
这“正气”,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地间至大至刚之气”。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内在的秉性。
24、文天祥成仁就义
文天祥21岁时就考中了状元。元朝军队大举进攻南宋后,文天祥变卖家财组织义军万人,去保卫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次年任右丞相。临安失守后,他坚持抗元,转战于南方数省,终因双方力量悬殊被元兵俘虏。文天祥被俘后,多次求死,未能如愿。在押往元朝大都(北京)路上,他绝食8天,仍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押解到北京后,他受到隆重的接待,但在敌人的利诱面前,他没有一丝的动摇。元丞相以礼相见,文天祥长揖不拜。宋降臣前来劝降,他忿怒唾面大骂。元人将他关在阴潮的土牢里,折磨了四年,也未能松懈他的一点斗志。他于狱中写了许多诗篇,在《正气歌》中历数各朝各代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仁人志士,以表达自己反抗元朝统治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他向劝降的元世祖忽必烈立而不跪,面对忽必烈许以元朝丞相一职的诱惑,他严肃回答:“天祥是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殉国前,他向象征祖国的南方跪拜后,神色安然地就义,时年47岁。文天祥就义后,人们在收敛遗体时,发现他衣带上的遗墨:“孔曰成仁,孟曰成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天祥临刑,当过市时,意气洋洋自若。观者如堵,天祥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向,再拜。死。(陈弘绪《文天祥传》)
25、孙子论反间计
《孙子兵法?用间篇》:“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