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看来,很轻易就把这理解为孩子在要挟我,她想战胜我,那还了得!继而更加坚持地制止或强制孩子的行为,孩子自然报以更加不合作的哭闹表现,最终也许会以更加严重的哭都不允许或打骂收场。另一种反应是厌恶地离开,这种冷漠的方式在孩子看来就是抛弃,所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恐惧地追赶妈妈,更加强烈和迫求妈妈抱。
孩子在三岁以前还没有完成跟妈妈的分离,在身体上、情感上,孩子都需要接收到来自妈妈的接纳讯息,包括妈妈在你身边,妈妈是爱你的,妈妈不会离开你,妈妈支持着你。这种确认,对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当女儿发出这种需要的信号时,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我都会毫不顾忌地给出反馈。让她明白妈妈的爱不取决于你做了怎样的事。
忘了是哪个“偏激”的专家说过:“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在验证妈妈的爱”。 那一刻,我看到我的女儿希望得到“妈妈是爱我的,尽管我的行为让妈妈不高兴了”的反馈,既然我懂她,自然不会跟她继续这场“权力之争”,我放下坚持,走过去,蹲下来,娴熟地抱起这个长大了的肉球球,吻了吻她。
接下来相安无事,乖乖刷了牙洗了脸,屁颠屁颠去吃饭。
既然说的是接纳,我不禁问自己,我对她在刷牙前吃东西的行为是接纳的吗?起初,我的表现是不接纳,我的解读是她在破坏我们起床刷完牙才能吃东西的约定,以及她不想刷牙。但是当她有情绪时,我选择了接纳她的情绪,马上回馈她,接下来她很合作的刷牙。我便发现她之前的行为跟“不想刷牙”一点关系也没有。孩子怎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有心机呢?那是什么呢?什么也不是!她不过是面对蛋糕的诱惑没有“延时满足”,也就是自控的能力罢了。从大脑的发育上来看,到了9岁,才真正达到到稳定的自控力。
所以答案是Yes,她的行为最终我是接纳的。更何况我现在了解到晨起刷牙虽然非常必要,但饭前饭后没关系,只是取决于你早饭时对口腔感觉的质量要求,那么我以后更加不必为了她在饭前吃点什么而焦虑。
然而,接纳孩子当然不意味着你要努力做到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做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一定的界限和规则的概念,甚至有些方面应该坚持严格要求。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孩子的行为或许有错,但是情绪是没有对错的。对于孩子的一切情绪我们都要接纳。情绪所带来的行为不过是冰山一角,海平面以下则是她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你肯接纳孩子的情绪,聆听孩子的感受,这种孩子内心深处自己也没意识的“需求”就会像剥洋葱一般被发现,满足了这个需求,情绪迎刃而解。
归根到底,我们不可能口口声声地标榜自己无条件接纳孩子,一方面又总是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说“不”,孩子自己也会认为,对他这个人是否接纳当然取决于你对他行为接纳的多少啊。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扩大对孩子的接纳度。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简·尼尔森认为“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你看,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正确判断,会产生多少的不接纳呢?因此,尝试摒弃那些“孩子不学好”“孩子在试图控制我”“他是故意发坏”之类的想法吧。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直面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问题,远比你轻易出口的“不”要重要得多。
不管怎样,接纳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说有捷径,那就是八字箴言:爱与自由,放下焦虑。嘻嘻。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