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先要热身
张雪梅:我小时候上幼儿园的经历比较失败。6岁时,因为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我妈妈为了让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决定送我上1年幼儿园。但是,到了幼儿园,我发现那个班的小朋友都比我来得早,他们之间已经很熟悉了,而我俨然就是个外人。我觉得特别不适应,后来就生病了。所以在我女儿入园前,我作了很多准备。比如在我给她订的《婴儿画报》上,有一期是《点点要上幼儿园》。我就给她讲上面的故事:梅花鹿要上梅花鹿的幼儿园,小白兔要上小白兔的幼儿园,点点要上点点的幼儿园。另外,在她入园以前,我带她上了半年这所幼儿园的亲子班。对这所幼儿园她很熟悉,老师她也见过,她觉得都很亲切。所以,她正式入园以后,特别平静。
陈宁:这也体现了幼儿园的一个发展过程。因为亲子班这个概念大概是1998年左右才提出来的。以前,孩子入园都特别困难,实际上,那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作出的那种强烈的反应是很正常的。后来,父母可以在周六周日带着孩子来,而现在我们幼儿园已经成为了半开放式的,父母每天上午都可以带着孩子来,他们的安排基本上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由父母的陪伴下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样,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过渡期,孩子基本上就都能适应了。
不适应?正常!
尹常玲:我的孩子上幼儿园也比较早。在他入园以后,我感觉他和别的孩子的交往能力比较欠缺。他能够很专注地独自玩很长时间。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在幼儿园还是挺快乐的。所以,后来我也就不再给他施加压力,一定要让他和朋友一起玩儿。
陈宁:在孩子入园适应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是要崇尚自然。比如孩子不善于和别人交往的问题,其实我们成人当中也存在。这恰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化。只要孩子在其中能够体会到乐趣,觉得这个环境对他来讲没有障碍,这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谁跟谁比,谁跟谁一样。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还是那个观点,父母应该永远是自己孩子的支持者。所以,父母的角色和社会的角色是不一样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能等同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入园也一样,不能希望你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完全一样,“为什么人家很快就适应了,我的孩子就适应不了”。这样的心态会给孩子和家长都带来压力。让孩子知道你永远是他的支持者,这对孩子适应幼儿园适应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
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成长 韩冬梅:我女儿是去年入园的,她在我们家是最小的,也是最娇惯的。所以在她上幼儿园之前好长时间我就担心。等她快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提前一个星期让父母带着孩子来适应园里的生活。第一天来的时候,我观察到孩子虽然有点害怕,但是又特别新奇,看到有这么多小朋友,她也凑过去和他们玩,过一会儿就回头看我一眼,知道我还在就觉得心里踏实了。第一天我们一直待到中午才回家,她感觉很兴奋,主动跟他爸爸讲在幼儿园都看到了什么,和哪个小朋友玩了。就这样,第二天她又很高兴地来了。等到最后一天,幼儿园老师去家访,她感觉也很新鲜,老师怎么到我们家里来了,像朋友一样?第二天还问邻居家的小朋友,你的老师到你们家里去了吗?老师和我妈妈都认识,她们是朋友。这样她和老师的关系一下子就拉得很近。等到第8天正式入园的时候,孩子很高兴,我也不担心了。
陈宁:其实,孩子在成长,家长在成长,幼儿园也在成长。从最早的幼儿园在孩子入园前几乎没有任何工作,到家访、亲子班,乃至到课程的调整,都会有一些改进。
经验分享:
韩冬梅:孩子对环境的熟悉很重要,另外,要让孩子周围有一些好朋友。这样,他会感觉很安全,很愉快。在他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他也就逐渐走向了社会。
戴琳: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全部。否则,面对和孩子的分离,我们自己的情绪很难调试过来,而且还会把不好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也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王宁: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母亲在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的时候,不要试图美化它,应该尽量实事求是。否则,孩子很容易产生失望情绪,对入园适应不利。
张雪梅:在老师进行家访的时候,不要为了让老师喜欢孩子,就只对老师说孩子的优点,还要把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告诉老师,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环境。
闫美洁:在入园之前,自理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因为我们不能要求老师像家人一样照顾孩子。当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的时候,会无形中给孩子的入园适应增加很多困难。
缪娅东:和老师的沟通很重要,让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此外,在沟通当中,还需要彼此间建立一种信任,不要总是认为老师会亏待孩子。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