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故事绘本>书籍>《怪诞育儿学》:亚洲人为什么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

《怪诞育儿学》:亚洲人为什么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

2013年04月09日 16:29出处:互联网作者:suzy阅读次数:498
很多人都认为,亚洲人在学业上总能出类拔萃。那么亚洲人为什么能这样呢,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呢?下面一起来听听作者的分析吧!

  13岁的赛米尔·米什拉,一个戴眼镜的、活泼的八年级学生最终胜出,他立刻将胜利归功于自己的妈妈。这个孩子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的西拉斐特,他告诉记者他的父母总是鼓励他要“保持冷静和镇定”。他补充说:“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但肯定离不开我父母的支持,我姐姐的鼓励,还有我自己的辛苦努力。”他还告诉记者,拼写大赛是一次非常棒的学习体验,也是种有趣的、通过字母拼写来学习英文的方式。他的父母都会从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帮他准备单词表、查词意和发音、帮他测验。她的姐姐史露缇参加过三次拼写大赛,她在另一次数学比赛中的出色成绩帮她获得了顶尖大学的奖学金。

  赛米尔对记者提问的简短回答使我们得以一窥他成功的原因。当被问道会给其他参赛者什么建议时,他告诉记者:“要坚持努力,即便不能获胜,你也能从中学到新的东西。”

  研究者发现,亚洲移民,尤其是受过教育的专业人士或是在家乡受过教育的人,会带来他们故乡普遍存在的对学习成绩的高要求。一直以来,在中国、印度和日本这样的国家,在严苛的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和高分数,不但对孩子的将来有着重要意义,甚至可能是他的整个家庭进入中产阶层和过上舒适生活的敲门砖。从小在学校学习好,不仅仅是个人的骄傲和职业生涯的期望,甚至是整个家族生存的希望。这种压力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学习成绩的估值。

  其结果就是,在家里家外都在持续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必须努力取得好成绩。是“好”而不是“普通”,“好”意味着即便不能挤进前十名,也要尽量接近,意味着拿全A,意味着得到所有金色星星的小贴纸。

  玛雅·格拉格 20世纪 80年代在印度德里南部的东尼桑木丁地区长大,她还记得那里的人们所要面对的压力。

  “我有的朋友会被父母锁在家里,不写完作业不能出来,”格拉格告诉我,“如果做得不好,他们会遭到严厉的体罚。家庭教师在印度非常重要,有的孩子每周有六七天要请家教。还有的朋友,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我会很长时间都见不到他们,因为他们不能出来玩。”

  然而,格拉格(以及其他我采访过的人)并没有经历过传说中那种强迫学习。如果成绩不好,她最多被禁足,而多数时候,她从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亲戚那里得到的都是友好而强硬的信息。生活非常严谨有序。格拉格说:“吃饭要按时,洗澡要按时,完成作业要按时。学校里也很有秩序,到学校、学习、回家、写作业并且要写得好。

  你得明白你要付出 100%的努力,然后你会得到好的成绩。没有人会冲我们尖叫,也没有威胁,但是父母的期待是显而易见的。”她的妈妈总在一旁,帮助和鼓励她学习。如果她在课堂上遇到困难,爸爸会帮她找家庭教师。不仅她的家庭如此,在她同龄的伙伴中也是这样,孩子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没有人会因为你成绩全优而叫你书呆子。相反,对那些还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的人,大家都会感到惋惜。

  ……

  斯坦伯格在他的书中写道:“在探讨学业表现时,世界其他地方的学生、老师和父母都不会像美国人这样看重能力。他们更倾向于将成绩的不同归结为学生的动力(他们对成功的渴望有多大)、努力(他们使了多大劲儿)或行为(他们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上)。在他们看来,成功并非来自天赋,而是系统的、有动力的努力的结果。”

  与之相反,美国孩子和父母更容易认为好成绩来自好机会,来自天赋,甚至与是否招老师喜欢有关,而坏成绩则是因为机会不好,天生就不擅长某个学科,班里人太多或者老师不好。

  有的家庭不会直接表达对学习精神的强调,而会选择更加委婉的方式。《养育冲击》一书的作者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找出了伊利诺伊大学学者弗洛丽的一项研究。

  研究对象分别是伊利诺伊州和香港的五年级学生以及他们的妈妈。弗洛丽让孩子们参加一场很难的考试,只可能答对一半的题目,让他们的妈妈在外面等候。考试结束后,

  妈妈们被告知结果并带进房间跟孩子沟通。美国妈妈非常小心地避免使用负面评价,并且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聊与考试无关的话题。相比之下,中国妈妈则更直接地谈论了考试的结果及其重要性。她们会说“你做题不专心”或者“我们再来看一遍试卷”。母子互动之后,孩子们又考了一次,这次中国学生的成绩提升了 33%,是美国孩子成绩提升率的 2倍。

  布朗森和梅里曼用弗洛丽的研究表明,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比夸他聪明、让他自我膨胀更能推动孩子获得成功。“这种做法的代价看起来可能是会显得中国妈妈更加严厉和冷酷,但是,现代香港父母的形象早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写道,“他们也不是弗洛丽从试验录像中看到的样子。虽然言辞强硬,但是中国妈妈会像美国妈妈一样经常对孩子微笑并且拥抱他们,而很少像美国妈妈那样眉头紧锁并提高声调。”

  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比特在他关于文化如何影响成绩的著作《智慧及如何获得智慧》中认为,持续的家庭影响是亚洲学生获得动力的因素之一。

  “在东方,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全家人的事,而非仅仅代表个人的成就和地位。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