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针乞巧、投针验巧
现在的女人没几个人会女红了,针线也被束之高阁。最早的七夕乞巧方式“穿针”就始于汉代宫廷,《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唐代皇宫以锦搭彩楼,陈设瓜果酒馔、坐具,祭祀牛郎星、织女星,妃嫔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而民间则将七枚或九枚针并排固定在莲藕等物上,用一根彩线穿过,谁穿得快则为巧。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有不同,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正午盛一碗水,待表面生膜,晚间聚会时将绣花针投在水面上浮起,看水底的针影,如花、如云、如鸟兽者,谓乞得巧;如锤、如丝者,则谓之拙。
2、为牛庆生、喜蛛应巧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贺牛生日。因为传说王母娘娘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喜蛛应巧这个游戏有点惊悚,不过蜘蛛结网是个巧活,也是应景的。喜蛛应巧的习俗大致起于南北朝时。南朝的人们在七夕夜陈瓜果于庭中,有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宋朝人将小蜘蛛放在盒子内,第二天看,如果网圆正谓之得巧。明朝人也以小盒盛蜘蛛,第二天看网的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3、拜织女、扎巧姑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约好闺中密友,举行祭拜织女的仪式。斋戒沐浴后,到主办者家中,在月光下摆桌子,置茶、酒、水果、干果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插瓶,花前置小香炉。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边吃水果、干果,一边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说说笑笑,大家玩到半夜才散去。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供奉瓜果。还要飞针走线,竞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手巧的活动。
4、染指甲、洗头发
爱美可是女性不变的追求,古代七夕,女儿家聚在一起也会研究美妆。七夕节正好是凤仙花开的时节,凤仙花是染指甲的天然染料。中国西南一带,包括四川、贵州、广东都有七夕节染指甲的习俗。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节俗。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供奉“磨喝乐”、吃巧果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衣裙,手持荷叶。北宋都城开封,七夕的街市上有很多卖“磨喝乐”的商贩。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越做越精致,制作的材料有象牙雕镂或龙涎香雕成,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手中所持的玩具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