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则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第二则故事
说一个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女主人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女主人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人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乙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洒”。我看了很生感叹,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换了别的任何一种语言,恐怕也难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读书至今,汉语还是学的不好,真是惭愧啊!
且不从爱国的角度来说,我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种语言。更不要说汉语本来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词汇最丰富,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了。
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其中,在2010年重新制定并公布的日语常用汉字表中,共收录了2136个汉字。[5]
对朝鲜(韩国)文字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响着朝鲜,因此朝鲜把本民族文字称谚文(非正式文字)。谚文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韩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但是20世纪前却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实际上,早起时期的韩国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韩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李朝初期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训民正音》。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不久又再度废止。二战后,韩国因“去汉化”政策,再次加以使用,朝鲜亦同。虽然由于韩文拼音文字的同声字太多,会出现书写后分辨不清的情况多,但随着“谚文世代”的形成,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的人不断减少,即便是以前使用汉字的人也对汉字的使用能力也不断的退步,汉字词在朝鲜语(韩语)的比例也不断下降,再加上朝鲜/韩国在日常生活中多实用固有词;同音异意的现象也不会那么严重。汉字在韩语的地位遭到挑战!
但是,废除汉字的后果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韩国的古书,只有专家才能看得懂。
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少数人还在用汉字)。但是现代越南文字多受西方文字影响,完全使用拼音文字。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