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总是有那么几个男孩子,上课时东扭西歪、不时骚扰周围的同学,想方设法引起同学或老师的注意。由于扰乱了课堂秩序,这些孩子常常被同学或老师看作
是“没教养、不听话”。事实上,这群孩可能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目前,诊断、治疗此病逐渐规范化。儿童发育行为专家们表示,孩子“多动”有可能是病,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应及时就诊接受药物和行为规范治疗。
多动症是病必须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等。统计显示,在我国,学龄儿童中患“多动症”的比例为4.31%-5.83%。实际上,这些孩子主管注意力的神经出了问题,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全神贯注上课、听讲。虽然有些不“闹事”,但老是走神 ,学习、做事,甚至玩的时候都很难保持注意力集中。
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疾病认识不足,这些孩子的就诊率较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有些孩子眼睛
近视了,家长肯定认为给孩子配一副近视眼镜,孩子就能看清楚了,但是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家长则认为孩子是不听话、爱捣乱。面对孩子的异常“调皮”,家长束手无策,更不知道应该看医生。
邹小兵说,这些孩子不治疗,在校成绩差,和父母关系紧张,没自尊、性格孤僻等。到了青春期,更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性行为、逃学、被开除,甚至反社会行为。
诊断无“金标准”,症状是关键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发育疾病,在医学诊断上有比较严格的程序,曾有一段时间,“多动症”诊断泛滥,有些地方超过20%的学校儿童被戴上了多动症的帽子。
邹小兵介绍,医生诊断多动症主要是通过量表,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行为》量表中,符合九个项目中的六个以上,要考虑“注意力缺陷”。符合《多动、冲动行为》量表中六项以上,考虑“多动”,如果两个表均符合,就考虑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可以看出,诊断多动症没有金标准,医生都是根据孩子的症状来确诊。邹小兵说,事实上,还要根据父母、老师的观察来判断,比如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有这些表现;这些问题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游戏、交友和家庭生活;孩子的问题在学校如此,在家庭也是如此;还要看看孩子有没有其他精神方面疾病。
邹小兵强调,孩子突然在某一个时期出现“多动”的症状,是绝不允许诊断为“多动症”的,需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