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寒艾灸足三里穴
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为: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足三里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此外,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
2、体寒艾灸大椎穴
穴位:大椎穴是人体最大的穴位,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此外,大椎穴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3、体寒艾灸关元穴
穴位: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作用:关元穴具有温肾阳、补虚,壮阳的作用。
主治疾病为: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各种妇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4、体寒艾灸神阙穴
位置:神阙,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作用:艾灸神阙穴,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主治疾病为: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5、体寒艾灸中脘穴
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
作用: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主治疾病为: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6、体寒艾灸命门穴
穴位: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前方平神阙穴。
作用: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也是我们人体的动力之源。
1、注意顺序
艾灸治疗体寒的穴位多且分散、复杂,所以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这样的顺序对于经络的顺畅有很重要的作用。
2、注意艾灸时间
必须注意施灸时间,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空腹施灸恐人体担不住,饭后施灸则会影响艾灸的效果。
3、注意思想集中
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4、注意找准穴位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5、初次施灸要把控量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