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理气主要治疗消化道和泌尿道。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都可用。
1.治疗腹胀为主,本药主要治疗腹胀。在胃肠运动减弱积气时,本品与木香、厚朴等同用,可以兴奋胃肠运动,加强收缩,加速排气。
2.实证虚证都可用,本品对腹胀的实证、虚证都可用,如胃扩张胀气、手术后肠麻痹胀气、腹水胀气,这些都是实证胀气,参、芪是不宜用的,这是乌药的适应证。
3.乌药治胀与参、芪不同,黄芪、党参对胃肠运动也有兴奋作用。适用于虚证气滞方面,如胃下垂胀气,辨证为中气不足;慢性肠炎胀气,虽然也是胃肠运动减弱,中医辨证是脾虚气滞,属于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的适应证,是用参、芪为主的。在虚证胀气时乌药也可与参、芪同用。
4.治疗食管运动减弱,食管癌不完全梗阻,是由癌灶、泡沫痰和食管运动减弱引起的,乌药温中顺气,兴奋食管运动,可改善吞咽不利和胸闷的症状。这也是顺气的功效。
5.乌药与腹痛、腹胀中医临床治疗腹胀腹痛是多味理气药同用的。腹胀腹痛在临床上常常是同时存在的,木香、砂仁、枳壳三药都可选用。乌药以改善腹胀为主,病人只腹胀不腹痛,用乌药的机会较多;病人只腹痛不腹胀,用乌药的机会较少。
6.治疗疝气,疝气目前都是手术治疗的,只有特殊情况下才可能保守治疗。治疗疝气乌药是常用药,这可能与其能兴奋肠肌收缩有关。
本品常用于泌尿道疾病。
1.尿路综合征:前列腺炎或肥大慢性尿路感染和慢性前列腺炎在服用抗生素后,常有尿频尿急的尿路综合征,中医辨证肾气不足,膀胱失约,在益肾固涩、清热利水的同时,加用乌药,可起温肾气化的功效。
2.尿路结石:尿路结石急性发作时有腹痛、腰痛、血尿的症状,在清热利水排石的基础上加用乌药,有助于解痛、止血,也有助于结石的下行。乌药可能还有兴奋输尿管和膀胱平滑肌的作用。
本品性温偏热,能散寒,能顺气,慢性心衰中医辨证为心阳不振和肾气不纳,而有胸闷、气急、心悸、水肿等症状时,在强心温阳的基础上加用乌药,有温肾顺气的意思,可改善胸闷的症状。
去甲乌药碱主要含在附子、乌头中,有强心作用。其也含去甲乌药碱,虽然含量非常少,长期服用,也可协助主药,起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乌药能显著对抗致炎剂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能有效对抗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
其水提液能明显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值,显著抑制酒石酸锑钾刺激引起的扭体反应。
对跌打损伤,风湿麻痹也有很好的疗效。
乌药还可以理七情郁结,治疗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乌药可用于小儿疳积,还能对小儿腹中有虫起到驱虫的作用。
乌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乌药用药禁忌:
1、气虚及内热证患者禁服乌药。
2、孕妇及体虚者慎服乌药。
3、疏散宣通,甚于香附,不可多服。《医学入门》
4、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热,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阴虚内热之病,皆不宜服。《本草经疏》
5、不可见火。《本经逢源》
乌药川芎茶
功效:开郁活血止痛。
主治:①因长期精神压抑,郁闷不舒致头痛、头昏,并常因暴怒、抑郁而诱发或加重,如神经性头痛、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头痛。②妇人产后因精神刺激引起的头痛。
组成:川芎藭、天台乌药等分,葱、茶适量。
制法:取川芎、天台乌药各60克,共研细末,混匀。每服用药末30克,加葱白2根,茶叶6克,置保温瓶中,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后,代茶饮用。每日1剂。痛止后即停。
宜忌:阴虚内热、肺脾气弱之人忌服。
出处:《本草纲目》
乌药羊肉汤
功效:温脾散寒,益气补肾。
材料:乌药10克,羊肉100克,高良姜10克,白芍25克,香附8克,生姜、葱、黄酒、花椒、白糖、盐各适量。
做法:
1、将乌药、高良姜、白芍、香附、花椒研末,装人纱布袋中,放人砂锅内。
2、羊肉洗净,切小块,入砂锅,加水适量,先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炖至羊肉烂熟时,加人生姜、葱、黄酒、白糖,煮1——2沸,取出纱布袋,加入盐即可。
3、食肉饮汤。每日1剂。由母乳服食即可。
茴香乌药汤
功效:主治疝气病初感寒邪或寒湿兼感,未郁为热者。
处方:茴香(炒,研)钱许,乌药2钱,吴茱萸(汤泡)3或5或7分,破故纸(炒,研)钱许,川萆薢5钱,木瓜2钱,木香钱许,砂仁钱许,荔枝核(炒,研)5钱。
用法:亦可浸酒服。或加猪胞(炙,研)钱许;痛引腰脊,加牛膝、杜仲;寒甚,可加肉桂5分至1钱;虚甚,可加人参。
提示:郁久成热者,不宜服之。
来源:《顾松园医镜》卷十三
乌药理气宽肠汤
功效:通络活血,顺气宽肠。
主治:痞结型、瘀结型肠梗阻。
组成:当归5钱,桃仁2钱,青皮2钱,陈皮2钱,乌药3钱。
用法:水煎服。
禁忌:适于梗阻轻微,体质虚弱,或年高不宜急下者。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乌药沉香汤
主治:一切冷气及中恶心肠痛;及妇人血气攻心胃腹胀痛。
组成:乌药1两,沉香5钱,人参3分,甘草4分。
用法:每服5分,入盐少许,加生姜1片,水煎服。或加香附、砂仁、陈皮、半夏,或加枳壳、神曲、麦牙、莪术、青皮、木香,随宜加入。
制法:上为末。
来源:《济阳纲目》卷七十二。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