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壮家人常常以糯米饭的颜色是否鲜艳,味道是否香甜来评定女主人是否是真正的巧妇。每到三月初三或清明,天还没亮,各家的主妇们遍纷纷起床,把泡好的五色糯米放入蒸笼里用文火蒸煮。早晨,孩子们个个拿着彩色的糯米团边走边吃,比谁家的饭更黑、更黄、更紫、更香。
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用来染红颜色的“红兰草”具有生血作用,染黄颜色的“黄花饭”或栀子具有清热凉血等作用,而染黑颜色用的则是枫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还说用枫叶煮成的青精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
五色糯米饭的由来:
传说一:祭祀特桂
传说,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皇帝免去皇粮。土皇帝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捉拿他归案。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
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传说二:三圣母与沉香
传说仙女三圣母因思凡下嫁人间,触犯了天条,于是被玉皇大帝关进了地狱,还不给她东西吃。三圣母的儿子沉香为了不让母亲饿着,就把饭给母亲送到地狱,哪知每次路过狱门时都让看门鬼给吃光了。
沉香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枫叶汁把糯米浸黑后煮成青精饭,看门鬼从没吃过黑米饭,以为有毒便不敢再吃。从此,沉香的母亲就是依靠这青精饭得以维持生命。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便将三圣母释放了。
传说三:特侬与猴子
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从小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特侬很孝顺母亲,出门干活也背着母亲同去。并且随身带着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
但是,山上的猴子会抢走糯米饭。当特侬想着怎样不让猴子抢走糯米饭时,无意中发现扯着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顿时灵机一动,就做出了黑色的糯米饭。
从此,特侬和母亲上山砍柴,都带着黑色糯饭,也用不着担心猴子把糯米饭抢走了。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家家户户学做黑色糯米,后又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饭,逐步演变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饭。它成为壮家人最爱吃的风味食品之一。
五色糯米饭的做法
准备材料:糯米适量、红蓝草(红色) 适量干、黄花(黄色) 适量、紫苋菜(梅红色) 适量、糯米原色(白色) 适量、黑豆汁(黑色) 适量。
做法:
1、将黄花洗净放入已盛有清水的砂锅内煮开提取黄色染汁。
2、将黄色染汁沥渣倒出备用。
3、将红蓝草(紫色)洗净放入已盛有清水的砂锅内煮开提取紫色染汁。
4、将紫色染汁沥渣倒出备用。
5、将红蓝草(红色)洗净放入已盛有清水的砂锅内煮开提取红色染汁,将红色染汁沥渣倒出备用。
6、将洗净的糯米分别倒在各染汁碗内,白色为糯米原色放入清水内泡,放冰箱内隔夜泡一晚。[分别泡了紫色(红蓝草)、黄色(干黄花)、红色(红蓝草)、黑色(黑豆汁)、梅红色(紫苋菜汁)、白色(糯米原色)]
7、将糯米里的各染汁水倒出沥干水份待用。
8、依次将染好色的糯米放入已铺有蒸沙布的竹匾内。(竹匾也是在老家顺手带回来的,虽然很老很旧了,但却是很喜欢,以前的老人都会手编的竹编,但现在少见到了。)
9、起锅放入适量清水,将装有糯米的竹匾架在蒸架上,加盖蒸煮至糯米软糯即可。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农历三月初三,在侨乡江门家家户户都有吃“鸡矢藤”饼的习俗。先将其叶子洗净,与糯米一同磨碎,拌入煮溶的糖水,搓成粉团,压成饼状。部分还会在饼面印有“福、禄、寿”等吉祥字。用鸡矢藤叶做出的饼甘凉可口,别有风味,食后清热解毒。
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
壮家粽子起源于宋代,叫“风莫”。它是一种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们便把煮熟的“风莫”从铁锅里捞出来,以备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娘家吃风莫饭,父母打开风莫,分给全家人。儿女须将风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寿。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