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和大家聊起三胎,微博和微信群说起最多的,还是“太难了”,家里别说三个娃,一个娃都需要至少一个人的时间全部搭进去…
老人带娃总担心隔代养育矛盾,阿姨或育儿嫂总觉得又贵又不靠谱,全职带娃似乎也成了很多家庭的必选考虑之一。
当下,全职带娃已然不是妈妈的专有名词,全职爸爸也不再小众。我有两位男同事,全经历过“全职爸爸”时期。
“全职妈妈”,听上去就够累的,“全职爸爸”难道就能轻松吗?他们面临着哪些困境呢?
全职带娃的痛,知多少?先不说是爸爸还是妈妈,“全职带娃”是不是天天就在家里睡到自然醒,没事刷刷剧,随便带带娃?这可…真是年轻人的一场美丽误会!
日本漫画家丸山哲宏创作的《新手妈妈抓狂的一天》,太有画面感了:
天还没亮,起床做饭—叫老公起床—边换尿布边惦记早饭做好没—送走老公…
一边哄孩子一边抓紧时间看育儿知识;一边背着孩子一边做家务;先喂完孩子,自己才能急忙对付一口;还要应对婆婆的挑毛拣刺;想要刷剧?那是不可能的事儿…
16:30匆忙为老公准备晚饭,却迟迟等不到他回来;趁孩子睡觉想放松一下,也要时刻关注,为宝宝换尿布;半夜等回醉醺醺的老公,生怕他吵醒孩子…
被老公的酒气和鼾声搞得睡不着觉;宝宝一有动静就紧张的去看看;困到不行,老公却只会在一旁说梦话;半夜坚挺着起来喂奶…
累得倒在沙发上就睡着了,可一有动静还是会惊醒…用尽最后力气安排好一切,刚想睡,又被早起的闹钟叫醒,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经历过的人都懂,这才是人间真实。更别说娃病了,情绪不好了,或者又出现了什么意外…轻松写意慵懒的节奏是不可能的,朋友圈里那些“人间富贵花”妈妈也是不存在的,焦虑烦躁忙碌才是养娃常态。
睡眠剥夺的长期折磨,日复一日的乏味生活,经济不独立的莫名畏缩,自我价值感的持续崩盘……
全职带娃,简直是步步沟坎,一路辛酸,个中滋味,没有亲身体会过真的难言感同身受。
更难的是,选择全职,基本就是选择了与真实的世界“失联”。
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刻,是能够上幼儿园之前,至少是3年,但大多数全职爸妈,会选择陪伴5到7年。长时间放弃职业发展,工作技能,社交能力……
别说没有工作,没有价值感,连朋友都没有。
不止是经济上的失落,更是自我断崖式的心理鸿沟。等你重振旗鼓,准备再次出山时,机会早就变天了。更可怕的是,你已经习惯了灶台,忘记了职场是什么,被迫永远“被选择”。
全职爸爸的心理压力,知多少?偶尔关注到一位抖音全职爸爸,奶爸小强。
他拥有自己的工作,妻子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带娃成了老大难。
小强在视频中说,妻子想要出去工作,他想要支持妻子的决定,因此成为全职爸爸。
但是15个月后,小强官宣离婚。
被问及离婚原因时,小强只说了一句话:
“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不断侵蚀着生活,这么多年的感情也不断被冲击留下一地鸡毛。”
“你后悔了吗?”
“你想听真话吗?”
小强的心里,一直是不轻松的。
当小区的邻居问:“怎么你不用上班的吗?天天带娃?”
一开始他还能苦口婆心的说:“男人也可以在家带孩子啊,您这育儿观念得升级。”
后来,他就不再解释了。
不是所有人都会认为男女应该平等,好多人的心里根深蒂固地认为女人赚钱养家,男人很没面子。
尤其是老家圈子相对封闭的亲朋好友。
他们总会用一些陈腔滥调的老黄历妄图“关心”你、评价你,甚至是“挽救你”。
你闭上眼睛,都能想象他们背地里的冷嘲热讽、不屑一顾。
当一个人每天都要靠不断的进行心理建设方能度日,小强的痛苦可想而知。
还有一些全职爸爸,一开始的跃跃欲试,到后来的避之不及,再也不敢笑话“不就是带个娃吗?”
老婆年薪百万,要不要当全职爸爸?《奇葩说》有一期,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子寅的“顶梁柱”一说更是炸翻全场。
其实,社会已经变得更包容,爸爸or妈妈,拥有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多。
而“老婆年薪百万要不要当全职爸爸”,翻译过来就是,当妻子赚钱比较多时,丈夫能不能接受回家照顾孩子?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谎言——全职与否,和爱有关,和钱无关。
1100万多不多?
百万年薪,对于不同家庭概念不一样。百万,扣除个税社保房贷,能剩下多少不得而知。100万不见得多,也不见得少。
2全职是不是好事?
如果是孩子特殊需要人照顾的阶段,父母中有一方能陪伴,比扔给老人阿姨肯定相对更放心。但:
全职≠高质量陪伴
全职≠必然爱的更好
全职≠没有创造财富价值
养育孩子的成本、时间、付出,不亚于司机+保姆+医生+幼师!可不是“不值钱”。
更何况,现在很多爸妈即便看上去是“全然陪伴”,但依旧可以有灵活的事业组合,有成长型的工作机会,甚至有些企业也愿意提供更家庭友好的岗位。
全职≠无业。
3婚姻家庭的分工,谁说了算?
我不主张谁钱少,谁就必须放弃工作。两个人“跷跷板”式协作适合大多数家庭。事业带给人的,不只是钱,是社会价值,是成就感,是给孩子的榜样和力量。
不管是全职爸爸还是全职妈妈,没有工作和朋友都容易产生“社交孤立”,增加抑郁和焦虑倾向。
4是不是不全职,就亏欠孩子?
孩子不是所有阶段都需要父母“全然陪伴”,能够有帮手,也不是件坏事,心在,才是爱的本质。
有多少种家庭,就有多少种合作方式。本质不是谁强谁弱,是能一起协作,给孩子和彼此更好的成长。
毕竟,孩子需要感受到的是家的温度,而不是钱的多少。如果谁钱多,谁主外,那孩子就会觉得“我是输家的负担”,就会默认家是“输家的家”。
如果孩子明白,父母因为爱而合作,而不是因为钱而甩锅,才觉得童年温暖有力量。
当孩子能意识到,爸爸妈妈在选择全职的过程中,自我强大到对抗别人的评价,愿意持续自我成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里也能给自己带来成就和快乐,那就是孩子最大的自信和安全感。
全职爸爸或者全职妈妈,本来就不是对立的两面。一个人在家庭中的爱从来不丢人,能够共同承担,各自成长,一起合作,才是孩子受益一生的心理营养。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