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小,你现在教他还早”“他都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他才2岁,以后你又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时下热门话题,但针对婴儿早期教育,这样的声音还是紧紧围绕着年轻的爸爸妈妈。
1.可不要“看不起”婴儿
一个婴儿不可能突然间就会说话了,在他“突然”叫出“妈妈”“爸爸”之前,通常有1年左右的准备期,准备期里家人会与他互动对话,他也会去听家人之间的对话,这就是在营造语言环境,也就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
不要小看被你抱在怀里那个婴儿,
从他出生到3岁,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每一个健康的婴儿都可以称之为“天才”
。老话说“三岁看老”,指的是孩子小时候养成的态度和性格倾向是不容易改变的,可以说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
“
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提出儿童可能能力递减法则,如果一个儿童他天生是具有一百度可能能力的人,那么从0岁就进行理想教育他就有可能成为具备一百度能力的成人,从5岁开始接受理想教育也只能成为具备六十度能力的成人,到十四五岁再接受教育具备可能能力就更少了。
想把孩子养成一个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有同情心、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适度、具有良好社交能力的成人,婴儿时期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你是这样带孩子的吗?
在婴儿早期教育中家长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种,
一种是听之任之
,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本着长大了就会懂事、学校里再去学的想法,对孩子的态度基本是“活着就好”。
万一再遇上家里有“隔代亲”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说上一句“那么小你教什么他都不会,等他大了又教”,那就只能又气又无奈了。一种是瞎子摸鱼,更多的家长知道婴儿早期教育的重要,但是要么没有时间要么不掌握方法,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这一类型的家长就要多问多看多学习了,但孩子都是“愁生不愁长”的,如果你学习的速度跟不上他成长的脚步就后悔莫及了,还是早做打算早学习的好。
还有
一种是揠苗助长
,巴不得孩子3岁就琴棋书画、多国语言样样学,其实这是一种不在乎孩子人格塑造、成长健康的表现。每个年龄阶段都有适合的开发智力、培养协调能力、培养社交能力等等提升方式,对0~3岁的婴儿来说,互动性较强寓教于乐的学习法可能更为合适。
3.婴儿早期教育一点也不“高大上”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其实不用太担心,家庭教育并不是很“高大上”的东西。所谓在生活中开始教育,就是指在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教育,逐步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这种关注不只是在身体健康方面的关系,更多的要在情感上关怀,要去关注他关注的事物,通过他关注的事物来对他展开引导。
这一部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能考年级第一”“能上清华北大”,
而是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打好基础。利用空闲时间带孩子出去玩,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找原因去引导等等都是家庭教育的良好做法。
只要等到哪一天,孩子有心事或是困难会来找你倾诉、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说明你在家庭教育上对他进行了良好的引导。只要出现“高校学生犯罪”“学子跳楼自杀”等社会新闻,无一例外都会被剖析这个人的家庭背景、童年阴影,更是印证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一个有同理心、有幸福感、反应力适度、适应力强、社交力良好的性格,多半是要靠家庭教育来塑造的,而这样的性格比高智商、应试强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更为重要。
4.婴儿教育怎么做?
针对0~3岁的婴儿,
一是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语调要丰富、动作要轻柔并配上丰富的表情
;
二是可以通过互动游戏来对孩子进行发音训练,
比如拿出颜色形状各异的物品,可以是卡片也可以是泡沫模型(要注意避免尖锐、过重的物品,保护孩子不受伤),用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声音与物品一一对应,在孩子熟悉了之后引导他在用触摸物品来表示他听到的声音。
三是选择一些多器官多肢体完成的身体活动与他进行互动,手眼协调、手脚协调的活动,比如踩直线、拍球等。
四是让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以培养他愿意合作和分享的心理
,比如家里来客人可以让孩子和客人问好、招手,如果家里有人生病,可以让孩子问问“你怎么了,我可以帮你做些什么”,同时让孩子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照顾大人。
五是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离开家和回到家与家人打招呼,回家、饭前便后洗手,玩具玩了以后自己收好等。
每一个婴儿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作为家长要做的并不是完全掌控他,毕竟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捏泥巴的玩具,让他自由生长但又适当干预才是正解,如何把握这个度也是家长成长过程中需要去学习的。
婴儿是一个人的人生开端,这个时期对其引导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这个人的一生,而家庭就是他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对婴儿的早期教育。
适当地引导婴儿,借“日常生活之力”来教育婴儿就是家庭教育可以发挥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