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医院接诊了一位待产妇,第一次怀孕,25岁,妊娠40周,入院检查发现,孕期合并贫血,血红蛋白只有90克,没有高血压和血液病史,其余一切正常。
产妇住院后,很快出现了宫缩,进到产房后,产程顺利,产时出血200毫升,因为胎儿较大,为了防止产道撕裂,做了预防性侧切,后娩出一男婴,出生体重为3500克,阿氏评分10分。
产后观察1小时,没有发现异常,回到病房后,产妇感到有些不适,对丈夫说:“我有些头晕,肚子也有下坠感,外阴胀痛。”
产妇的婆婆也觉得没有大事儿,就没有报告医护人员。又过了30分钟,产妇觉得外阴疼痛下坠感明显,头晕逐步加重,又出现了心悸、恶心、呕吐、出冷汗。一直到产后2小时,当护士查房时,发现产妇面色苍白,表情淡漠,一查脉搏,125/分钟,血压85/50,腹部柔软,无压痛和反跳痛,子宫收缩好,宫底脐下2横指,阴道出血不多,会阴切口处皮肤青紫。
护士立刻叫来了医生,医生对产妇进行了肛查,找到了原因:触及直肠前部有约10厘米x8厘米的包块,张力大,界限不清,最后诊断为:阴道壁血肿,失血性休克。
医生立刻给予了输血、输液等抗休克治疗,又进行了阴道壁血肿清除缝合术,清除积血300毫升,术中见产妇会阴侧切的阴道切口尖端有一小血管活动性出血,给予缝合止血,术后产妇身体恢复正常,三天后痊愈出院了。
产妇产后出现阴道壁血肿,什么造成的呢?事后找原因,主要是,产妇生完孩子后,需要缝合侧切伤口,护士在缝合阴道壁伤口时,没有从尖端开始缝合,少缝了两针,留下了一个无效腔。
一般来说,阴道壁静脉曲张,高血压及血液病是阴道壁血肿的主要诱因,但出血不会太多,血肿也较小,多可自限消失,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在这次具体的病例中,患者之所以出血多,是遗留有小血管未被缝合结扎,出血增多形成了血肿,虽然血肿不算特别大,出血仅300毫升,但产妇产前就存在贫血的状态,生产时又自身出血200毫升,种种原因叠加,就出现了失血性休克。
这一病例提醒我们:产妇分娩进行会阴侧切时,必须根据胎儿大小把握侧切伤口的角度和大小,不要过大,也不宜切得过小。胎儿娩出时要注意保护好会阴,以免胎儿娩出时侧切伤口撕裂延长。
孩子娩出后,缝合会阴切口前,首先对侧切伤口进行检查,看伤口有没有撕裂延长,缝合会阴伤口前要首先单独结扎止血,然后按照解剖关系缝合会阴侧切伤口,主要是缝合阴道壁的第一针,应在切口尖端前0.5到1厘米处进针,以防留有无效腔,以及回缩的血管继续出血。另外,对产妇一定要产后观察2小时,无特殊情况再送回病房,产妇回病房后要定期巡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才能避免意外出现,做到万无一失。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