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母婴资讯>想通这8个问题,你会把孩子培养得很好

想通这8个问题,你会把孩子培养得很好

2021年05月22日 17:46阅读次数:5737
关于自律,很多父母走入一个误区:在家长的要求下,孩子乖乖坐在了书桌前,以为这就达成自律的小目标了。一个整天被父母逼迫的孩子,他自会觉得自己是个让父母失望的孩子,是个失败的孩子,是个没用的孩子,这种孩子更容易滑…

原标题:想通这8个问题,你会把孩子培养得很好

作者 | 桑榆晚

我们常常会和孩子说:你要做一个好孩子。

但是我们是否真正考虑过,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

很多家长、老师,最喜欢拿孩子的学习成绩来归类:

学习优秀,就一定是好孩子?

成绩不佳,就一定是差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且不简单的事业。这样一刀切的做法,埋下的隐患无穷。

想明白这8个问题,可能对养娃有一些启发。

01 “鸡娃”和“佛系”之外 还有第三条路

《小舍得》大结局,这部被刷屏的热播剧,让许多父母直呼“过于真实”。

幼升小、小升初、奥数、摸底考、分班考……每一个关键词,无时无刻不在家长们的敏感点上跳舞

一边是鸡娃家长和解,放下执念立地成佛;

一边是佛系家长顿悟,走上推孩子的道路。

很多家长说:别人的娃一个个补习班的上,看看自家还在玩泥巴的娃,很难不焦虑。

也有家长觉得: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上,教育方式不是只有鸡娃和放养两条路。如果把普通家长分为四类,分别对应四种孩子的成长道路:

A 类:高关注,高干预,常见的鸡娃家长,容易高开低走;

B 类:高关注,低干预,后劲十足,大概率低开高走;

C 类:低关注,低干预,常见的放养型家长,纯粹靠孩子自己的天赋;

D 类:低关注,高干预,纯粹靠孩子天赋,还容易性格扭曲。

关注度,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上心,愿意花时间、精力、金钱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干预度,家长运用各种包括诱导、说教、命令、逼迫等方式,让孩子去做家长想让他们做的、孩子又不那么情愿做的事情。

更好的教育方式,既不是第一种,逼迫孩子;

也不是第三种,撒手不管,静待花开。

聪明的父母,会找到鸡娃和佛系之外的第三种路径——高关注低干预:

在孩子可能会遇到危险时,提前排除困难; 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 在孩子茫然失措时,恰当给出建议和指点; 在孩子遭遇挫折时,永远提供温暖的港湾。

02 比内卷更重要的是, 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儿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一对出生46周的双胞胎,心理学家先让哥哥每天进行10分钟爬梯实验,弟弟不训练。 6周后,哥哥爬5级梯只用26秒,弟弟需要45秒。 从第7周开始,心理学家对弟弟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 最后,哥哥练了8周,弟弟只练了2周。

结果,弟弟反而超过了哥哥,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级梯。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生理准备完成后再去训练,结果事半功倍。

还有那个流行了很久的段子:

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

事实上,如果4 岁孩子是被填鸭了 1500 单词,

代价是必然夺走他学习其他事物的机会。

3岁的时候就应该做3岁该做的事儿,

4岁的时候做4岁该做的事儿。

5岁前的孩子,其实并不适合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走出去,走进大自然,玩沙玩水、观察蚂蚁搬家,增强视觉、听觉和触觉。

面对内卷,要用超越当下的眼光来看待。

开始时间不是越早越好,

而是要在恰当的时间,给孩子恰当的教育。

03 自律的基础 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关于自律,很多父母走入一个误区:在家长的要求下,孩子乖乖坐在了书桌前,以为这就达成自律的小目标了。

事实上,自律≠他律。

自律的基础,不是延迟满足,不是内心秩序感强,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自律是反人性的,能够自律的人,必然是高自尊的人。

一个整天被父母逼迫的孩子,他自会觉得自己是个让父母失望的孩子,是个失败的孩子,是个没用的孩子,这种孩子更容易滑向自暴自弃的深渊。

懂得自尊自爱的孩子,才有能量去对抗人性,克服惰性。

长期的逼迫,反而是对自尊的伤害;

真正的尊重,才是自律的第一步。

04 培养孩子终身进步的能力, 比当下的成绩更重要。

在《小舍得》里,起初佛系挂的夏君山夫妇,在看到自家娃的巨大差距后,开始高标准要求孩子。

不断地对孩子洗脑,你看看别人家孩子都能做到,为什么你不行?

家长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会导致孩子无法从成就感最重要的源头之一——也就是他们最在乎的父母——身上汲取足够的成就感。

习惯被比较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他们会习惯坚持和周围人比,异乎寻常地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的表现,这里的别人早已经不仅仅是父母,而是更多社会角色,包括老师,老板,长辈,妻子,同事,甚至陌生人。

——只为了汲取这些人的评价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事实上,每个孩子唯一的竞争对手应该且只有他过去的自己。

尊重孩子????????给与足够的成就感????????成就感刺激自律????????达成自我成就的良性循环。

培养和自己竞争的意识,

才是受益一生的教育。

05 教育是让孩子相信 他拥有变得更好的力量

美国斯坦福教授实验证实:

长期被夸“你真聪明”的孩子,在面对挑战任务时大部分会选择拒绝,而被夸奖“你真努力”的孩子,不仅勇于接受挑战任务,还能越挫越勇。

这就是心理学里,“成长型心态”的力量。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智商和能力,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进步的挑战。

夸奖赞美孩子的努力、策略和选择而非天赋,这影响着他一生的思维高度。

表扬努力,而不是表扬天赋;

表扬态度,而不是强调成果;

表扬细节,而不是看重结果;

坚强、创意、合作、领导力、勇气、热心、责任心、诚实、选择……

教育是让孩子相信他拥有变得更好的力量。

明智的夸奖里,

潜藏了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和成长高度。

06 一个好的圈子, 比想象中更重要

在美国,统计苹果和谷歌的员工毕业于哪所大学,数量最多的是世界排名前 10 的斯坦福大学。

排在第二的,很让人意外,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全世界排名 1400+的大学。对应到中国,可能连二本院校都算不上。

这所学校的学生有什么过人之处?

要知道,在 2018 年的新闻里,谷歌一年就能收到 300 万份简历,但只招收了 700 多人,这个比例可能比每年考清北的人数都低。

有人去研究了这件事后,得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结论——

只是因为这所大学距离硅谷近,距离斯坦福等名校近。

因为近,有很多近距离接触精英人士的机会,得以观察模仿顶尖公司的工作模式。

孩子的弹性比想象中更大。

比起家长的苦口婆心,

一个好的圈子更拥有改变人生的力量。

07 为什么孩子总不听我的? 99%是没用对方法

讲道理和讲道理也是有差别的。

有些人讲道理是在“沟通交流”,

有些人讲道理是在“说服教育”,

还有些人讲道理是在“发泄情绪”。

发泄情绪,吼孩子骂孩子,有用吗?

当然有用,立刻马上就能有效果。

当孩子被惩罚的时候,小小的身体都紧绷着,手脚不知道怎么放,眼睛里散发着恐惧,大气不敢出。

但千万别指望这个方法能长久,也不可能长期有效。

因为当孩子受到惩罚而听话的原因是——不得不屈服于体力智商都高于自己的“暴力”、不得不迎合体力智商都高于自己的“权威”。

关键词就俩字:恐惧。

有时家长对孩子讲道理,即使话说得再对,但是音调、语气、肢体动作,已经激起了孩子本能的防御和排斥。

孩子一时的听话,只是恐惧感支配下的被动屈服。

真正好好听话的孩子,靠的是内在驱动力。

比禁令更重要的,是禁令之后的沟通。

08 做好一个捧哏, 把思考的主场交给孩子

“妈妈,为什么这片叶子是绿色,这里是黄色呢?”

“是啊,为什么呢?”(不直接告诉答案)

“是因为天气吗?”

“不知道啊,要不咱们查查?”(引导孩子寻找答案)

——引导观察、思考、搜索。

“妈妈,你看我的画,我画了一只猫。”

“哦,一只猫~”(复述,表示关注)

“这个猫还有一个伙伴。”

“哦,还有伙伴~”(复述,表示关注)

“两只猫在看风景。”

“在看什么风景?”(提问)

“在看两只狗打架,那两只狗……然后……”

——引导想象。

“妈妈,为什么还要排队?等得好烦。”

“就是,怎么这么久。”(赞同,接住孩子的情绪)

——排解情绪。

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多说、多想、多做,

表达关注、赞同、提问、总结、甚至辩论。

做好一个捧哏,

你会得到一个会思考、善表达、好沟通的孩子。

09

教育,是缓缓展开的,如同一棵树一般。

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成长的过程。

教育不是一场战争,不是激烈的角逐,而是生长,自然的生长。

这世上从没有毫无理由的优秀,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需要学习的。

每一段脚踏实地的努力,都映射着更高一级的人生轨迹。

每一个创造出奇迹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用心。

与大家共勉。

—— End ——

作者:桑榆晚。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