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妈妈,我害怕。”
“怕什么呀?我不是在你身边吗?没事儿的,快睡吧。”
“妈妈能把灯打开吗?我想要开着灯睡觉。”
“开灯干嘛呀?开灯太费电了,就这样睡吧,我抱着你。”
“妈妈,你能帮我把熊拿过来吗?我想要小熊猫陪我睡觉。”
“好了好了,你快睡吧,别这么多事儿。你睡了我还要去工作呢,还有很多事没做好呢,你听话。”
亮亮在听完妈妈说了这句话,以后也就没有再说自己害怕的话了,因为他知道妈妈每天都会加班到很晚,也经常会在晚上的时候出去书房工作,所以自己也不能够让妈妈陪自己,只能够抱着小熊睡觉。
亮亮妈跟我说起这件事地说道,她也不知道孩子的内心想法,在孩子不情不愿地睡了以后,她才决定继续去工作,可是这时候她却发现,在茶几上放着一个较为恐怖的封面的杂志。
原来这个杂志是同事前两天拿过来的,自己没有注意就扔在了桌上,再联想起亮亮最近经常说害怕的这种方式,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看了这个杂志的封面。
父母在听到孩子哭泣,或者哭闹说自己感到害怕的这样一种情况,很多人认为这是孩子无理取闹。
其实,实际上这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孩子真正经历了较为可怕的事情。
但很多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并不关注这方面,所以并不能够了解到,孩子在这里行为背后揭示的到底是什么,所以这也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障碍的原因。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5-10个月的婴儿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恐惧心理,这个时候他们的表现大多数是我们所谓的认生。
比如说邻居家的小孩在5-10个月的时候我们去抱他,他都会突然哭泣,幸亏这种现象是较为普遍且常见的,不然一定会被误以为我们对婴儿做了什么事情。
其实,人类这种情绪伴随着人体的存在,而长期潜伏在人的内心当中,当这种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了解到孩子的内心肯定是有一定的波动。
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人们对于恐惧情绪往往没有办法消解,而随之伴随而来的就是,很多人因为恐惧而产生了其他的类似于焦虑不安,或者与之有一定契合度的其他的情绪。
但我们必须要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恐惧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当这种时刻发生的时候,作为父母来说,不应该以敷衍塞责的方式去对待,反而是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经过理性的分析,帮助孩子解决这方面的困扰。
这种外在表现其实并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而是应该了解到孩子之所以会有这种较为异常的举动,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内心经历了过山车式的翻转。
孩子害怕恐惧,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孩子接触到了较为恐怖的东西
就像上文当中我们所提到的一样,孩子有可能会因为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亦或是一个动画片,或者是杂志封面而引起惧怕的情绪,他们对于这类东西的恐惧来自于相对较为活跃的大脑内部组成的成像因素,他们会根据这些成像,进行天马行空式的拓展和想象。
而这种想象虽然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思维的拓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情绪的放大,有些孩子甚至会用“怕鬼”两个字来形容自己,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鬼,而是人的内心在作祟。
孩子的幻想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内心冲突
很多人并不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之中,最初期的脑部发育,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想象力。
而孩子的想象力,总是需要经过一定事物的刺激才会产生,有很多小孩思维是发散性的,所以他们在接触到周围的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比如他们会问父母“这个土豆在削皮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到疼痛?”有时候他们也会问“猫是否能够听懂人说话”?
其实,这些看似较为荒诞不羁,甚至让大人感到无语的话语,背后表达的都是他们的想象力。
孩子通过幻想的方式也能够给自己的内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产生冲突和矛盾的心理。
有其他的外在目的
有一些孩子用所谓的怕鬼的方式,其实也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当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因为孩子总是十分的聪明,他们知道父母让自己做的事情,有些时候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
在这种时刻,有很多人见到的就是,孩子通过哭闹的方式来抗拒,而所谓的怕鬼,正是现在的中国父母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有很多家庭存在较为迷信的思想,就会被孩子的这种言论所误导。其实他们很有可能就是想要抵抗,父母对自己的一种安排,所以父母一定要进行仔细地甄别,了解到孩子之所以会有恐惧心理的根本因素,到底是什么。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会伴随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父母都是新手宝妈,所以他们对于这类的事情处理并没有经验。
在这种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要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任何事物。特别是在教育孩子上,我们更是应该以别人的经验作为自己的参考,比如说当孩子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脱敏的方式,让孩子去了解到这种问题
孩子对于未知的恐惧,是因为他们对于未知并不了解,在这种时刻父母可以通过对于未知的预判和展示,让孩子了解到,未来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如此的虚幻。
通过系统脱敏的方式,也可以让孩子达到抗拒恐惧的效果。有些孩子认为黑暗当中有眼睛,在这种时刻,父母可以通过语言上的说教,或者开灯的方式,让孩子逐渐去放下内心的戒备。
有时候父母也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半夜的时候带孩子起床上厕所,通过一点一点引导的方式,让孩子逐渐去抗拒和解决自己内心的焦虑。
2.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陪伴与耐心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但是作为父母来说,教育自己的子女,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以匆匆忙忙的方式来应对。
因为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在任何一个关键时刻缺席,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所以当孩子表达出恐惧情绪的时候,父母不应该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去对待,反而是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与陪伴和耐心,才能够让孩子更加正确的走出这种情绪。
因为有时候孩子之所以会恐惧,就是因为他们接触到了,自己现阶段不应该接触的东西,在这种关键时刻父母一定不要缺席。
3.努力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向自己学习
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孩子之所以会产生恐惧心理,很有可能也是因为他们自己不会排解。在孩子的世界当中,他们并没有正确的方法论,去解决当下所产生的问题。
而父母作为有经验的人,也有义务和正确的方式。去教导孩子如何去规避这方面的问题,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也可以让孩子学习自己抗拒恐惧的方法。
比如给孩子讲一个类似于恐惧事件的故事,通过故事的结尾进行反转,让孩子能够了解到,事情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这样可怕,也可以让孩子疏解自己的情绪。
4.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
孩子有时候虽然是较为听话的,但是他们内心也会随着时间与年龄的变化,而产生独立意识。在这种时刻,如果父母强行地要求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他们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如果孩子的抗拒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父母的反感,或者较为暴躁的情绪。在这种时刻,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一定有他们自己的道理。
仔细了解背后的原因,知道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是否是可以避免的,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这些,就可以让他们不会有类似恐惧的情绪发生。
5.给孩子一定的鼓励
鼓励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孩子,如果处在长期打压的环境之下,那么他们的成长一定是非常艰难的。
虽然中国信奉的是,通过打压的方式让人能够触底反弹,但实际上孩子有时候并不适合这种方式,他们反而会在打压的情况之下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自信甚至恐惧和害怕。
在这种时刻,父母一定要懂得,当孩子做对的时候,进行一定的鼓励,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
父母教育孩子是一个最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孩子的内心需求才能够给孩子更好的关心和照顾。
如果孩子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出行为举止反常,或者表达出较为恐惧的情绪时,父母就可以通过以上的这些方法,来教会孩子去对抗恐惧,从而让他们变成更加勇敢自信和坚强的人。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