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母婴资讯> 遇事不敢告诉父母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遇事不敢告诉父母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2021年05月01日 11:14 阅读次数:8513
她害怕自己说出口,父母会埋怨“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尹建莉曾说,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当孩子知道,哪怕犯错,父母依然会爱着自己,他就会对父母产生最深…

原标题:遇事不敢告诉父母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作者 | 唐小西

“痛苦要是说给你听,我会得到双倍痛苦。”

在一个综艺节目里,焦俊艳对父亲这么说。

“我跟你们说完之后,你们也替我解决不了那些问题,然后还要问我很多很多问题。”

一个孩子是怎么慢慢封闭自己的?

热播剧《小舍得》里,米桃曾是个开朗的女孩,但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和同学们在某些话题上总是说不上话,慢慢变得有些自卑。

妈妈因为工作关系,有机会让米桃到自己雇主家学习,但米桃却觉得和同学家相差太大,撒谎没去。

妈妈知道后,不顾女儿的感受,指责她不该撒谎,应该要懂事点,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一番心血。

妈妈说:“多好的机会啊。放了学可以和欢欢一起,还能早点吃到妈妈做的饭,功课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欢欢爸爸……你怎么就不懂得珍惜啊。”

“你不能太内向了……”

一旁的爸爸看米桃始终没有吭声,骂女儿“上不得台面”,甚至粗暴地拽起女儿衣服,险些把孩子拽倒在地。

米桃撒谎固然不对,但她也曾想求助父母,谁知等来的却是父母的指责和批评。

时间长了,她也就学会了闭上嘴巴。

为什么宁愿自己扛,也不愿告诉父母?

和米桃父母一样的人很多。孩子犯错,第一反应是数落,说出的话更是字字扎心:

“告诉你不要这么做,长记性了吧。”

“早叫你听话,活该。”

前几天,陕西西安一个12岁女孩,在一堵墙上写下“再见了”三个字。

绝望地从20层的公寓楼纵身一跳,离开了这个世界。

原因是,老师办公室丢失了1200元钱,而这次女孩来办公室后,走廊的监控刚好拍到她手里有类似钱的东西。

女孩被叫过来询问情况,她极力辩解说自己没有拿钱,拜托老师千万不要“告家长”。

成绩优异,同时担任班委的孩子,本应该有美好的未来,但是面临“困境”,她却选择独自承受,甚至不敢让家人知道。

宁愿玉石俱焚、也不愿求助父母的孩子,心里究竟藏了多少委屈啊?

家,本该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那句“家不是依靠”,何尝不是压垮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多少孩子的悲剧,都毁在开不了口。

可是,那些孩子为什么宁愿默默崩溃,也无法伸出求助的双手?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曾做过一个实验,用蜂音器为信号,电击关在笼子里的小狗,小狗拼命逃却始终逃不掉。

一次又一次,小狗已经放弃挣扎了。

哪怕打开笼门,蜂音器一响,小狗也只会卧倒在地呻吟和颤抖,绝望地等待着痛苦的到来。

这就是著名的“习得性无助”。

孩子天生就懂得趋吉避凶,当遭遇痛苦,他会尝试寻找解脱的出口,而父母,就是孩子的出口,也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倘若那个出口等待他的是再一次的伤害,他就会放弃甚至厌恶那个出口,形成习得性无助。

往往因为没有了身后的退路,所以孩子才会有苦难言。

那个遇事自己扛,始终不敢开口求助的孩子,真的太苦了。

遇事不敢告诉父母的孩子,到底有多苦?

你知道被钢钉刺穿胸膛的感觉吗?

6岁的勤勤乖巧懂事,跟着爸爸去工地的时候,不小心被钉枪击中。

但她没有出声,装作若无其事地跟着爸爸回家。

到了晚上,她实在疼得受不了,才支支吾吾和爸妈说了实话。

一根钢钉,狠狠扎在距离心脏26毫米的地方,与死神擦肩而过。

钢钉,真的很疼。开口说句话,却那么难。

她害怕自己说出口,父母会埋怨“你怎么那么不小心?”“谁让你做的,真是添麻烦。”

所以,她才会告诉自己,忍一下吧,过一下就好了,爸爸妈妈不喜欢这么笨手笨脚的自己。

宁愿忍受钻心的疼痛,不敢哭,也不敢告诉父母,与其说是怕被骂,不如说,是怕不被父母接纳。

尹建莉曾说,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比遭遇不幸更可悲的,是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困境,更不知道是自己堵住了孩子求助的出口。

每一句无心的敷衍,每一个不经意的忽视,一点点积累在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让孩子渐渐对父母关上了心门。

知乎上有个网友这样形容:“很多父母都是这样,自己孩子受伤后第一反应不是安慰和关心,是边骂边打边心疼。”

在面对孩子受伤的时候,没有父母不心疼,但是有更多父母用错了表达方式:

“你怎么这么蠢,连个路都走不好!”

“叫你不要玩火,这下把手烧了吧,疼死你活该!”

“你眼睛长头顶上了吗?这么大个坑都看不见?”

……

明明是关心,一出口却变了味,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豆腐心”,只能感受到“刀子嘴”。

曾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男孩平时成绩不好,但却在期中考试名列前茅,于是老师怀疑他作弊。

男孩气不过,直接要求给妈妈打电话。

妈妈到办公室后听了事情的经过,对老师说:“最近孩子很努力,学习到很晚才休息。如果不放心,可以看看他下次的成绩。”

听到妈妈的话,孩子眼睛有些湿润。

从那以后,他再没有调皮捣乱而是发奋学习,每次考试都保持在班级前三。

妈妈说,其实自己当时也有点怀疑,但孩子主动给自己打电话,她不能辜负孩子的信任。

小的时候,孩子累了、饿了,他们用哭声告诉父母,自己需要他们;长大了,在迷茫、无措甚至害怕的时候,他们同样地渴求着父母。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站在他的背后,给他鼓励,给他勇气,给他托底。

多少悲剧,不是父母“不爱”,而是“看不见”。

只有看见了孩子,懂得了他们的心声,才能让孩子勇敢地说出口“我要告诉我爸爸妈妈”。

哪怕你说的多不可思议,但我们始终愿意相信。只要你说,我们就听。

那么,再难迈过的坎,有了父母的肩膀,也总比一个人默默扛好;

再困难的窘境,有了父母的信任,孩子也就有了坚持和重新再来的勇气。

遇到事情,孩子是勇敢地向父母开口,还是默默地自己咬牙坚持,全在父母的态度。

所谓父母子女,其实就是一场,关于爱与信任的双向奔赴。

当孩子知道,哪怕犯错,父母依然会爱着自己,他就会对父母产生最深的依恋,也就有了回家的勇气。

因为爱,所以他们懂得了信任,哪怕面对未知,也明白自己能有随时被接纳的温暖和底气。

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孩子长大了,无论遇到什么事,仍然可以敞开心扉,选择告诉你。

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开口有人在意,身后有阳光,眼中有希望。

—— End ——

作者:唐小西,80后宝妈,专注亲子教育,立志与孩子一起成长。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