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母婴资讯> 语境思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语境思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2021年05月01日 17:26 阅读次数:3154
总结一下:本文帮助大家剖析了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大脑发育的重要性,并提出“感知黑洞”这一很可能被父母们忽略的问题,最后,通过对“语境思维”的详细介绍,为大家提供了“共情关注”、“充分沟通”、“轮流谈话”这三个孩子…

原标题:语境思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两年前,朋友施兄升级当了奶爸,每次聚餐,他都会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从第一声爸爸,到第一次走路,直到现在,他发现孩子好像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不管是树上掉下的一片落叶,还是邻居家的狗狗,他都会用自己的小手去抚摸,去感知。孩子是如此的天真可爱,让他感受到这是上天赐予他最美好的礼物。

可是,有一件事,始终困扰着施兄,在孩子牙牙学语,并试图跟这个世界交流的时候。他却始终找不到一种方法,为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语言环境,帮助孩子建立起跟这个世界的有效连接。

施兄是有先见之明的,他的这个问题,事实上还没有得到更多家长的重视。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来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医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博士的研究):

靠救济金生活的家庭,婴幼儿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616个 工薪阶层家庭,婴幼儿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1251个 高收入的家庭,婴幼儿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是2153个

这样,在3岁之后,他们听到的总词汇量的差距就有3000万个。

研究表明,这3000万个单词的差距,决定了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的学习能力,以及成人之后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这个数字的背后,蕴含着一个科学事实: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本文将向大家介绍一种有效帮助父母建立与孩子之间语言环境“语境思维”,并为大家详细论证,父母的语言,为何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01、3岁定80的真相是什么

人们普遍认为,父母的性格、品德,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才是对孩子影响至深的因素,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点,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大脑发育难道不是受到父母双方DNA的影响吗?

天才儿童难道不是天生就该如此吗?

事实上,所谓天才儿童,其大脑的发育程度,也是受到后天的影响才会超出同龄孩子,并非先天优秀。因为,人类的大脑是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

机会之窗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称为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

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父母的语言

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是什么呢?

是语言,具体来说,是父母的语言。

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台机器,父母的言行就是在为孩子创造超级机器的过程。

婴儿们生下来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说,然而这只是表象,他们的大脑正在迅速发育。一直要到孩子较大甚至入学之后,父母才会发现,有些孩子似乎特别聪明,反应敏捷;有些孩子即使很努力,成绩也无法提升;有些孩子对艺术敏感,有些孩子对音乐敏感,等等。

遗憾的是,当父母足以发现这些特点之时,孩子的大脑已经基本定型了。不同的大脑或者利于学习理工科,或者利于学习艺术专业,或者什么也不擅长。然而这台大脑机器,恰恰是父母以每一句话为材料,亲自搭建的。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

美国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已经指出,社会所谓的学前教育期,在时间上实际已经晚了。

201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发布了一项他参与的针对中国贫困地区儿童的抽样调查。他们调研了13万个儿童和家庭,结论是:

两岁到两岁半的贫困地区儿童里,有53%的孩子智力发育低于平均水平。

罗斯高认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监护人不重视跟孩子交流。

事实上,我们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贫困地区的孩子,多半是留守儿童,陪伴他们成长的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所掌握的语言水平和词汇量,普遍少于正常水平。

这个实验从一个侧面有力地证明:聪慧的孩子源自于他们善于沟通的父母,而父母的语言,是塑造孩子大脑最好的工具。

02、语言环境缺乏造成的“感知黑洞”

从我们日常的经验中,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我们跟孩子的交流并不少,甚至会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说的话太多了。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父母和孩子虽然交流的频率高,但词汇量却非常少。孩子们听到的经常是“起床”、“睡觉”、“一边去”、“安静”、“滚”这类简单重复的词汇,且不说这些词的负面影响,单单是这些词汇的单调,就足以让这些孩子跟那些每天听到大量丰富词汇的孩子,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祈使句的世界

听到词汇量少的孩子,多半生活在一个祈使句的世界。我们知道祈使句在某些地方听到的是最多的,比如说在军队、监狱,还有就是所谓的管教特别严厉的、家庭关系特别好的家庭里头,也是祈使句居多。他们认为在那样的世界里头,祈使句之外的话是没必要说的,他们的生活处于一种人跟人之间没话的状态。

我们知道,孩子对世界的感知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不确定的。而父母对世界的感知与孩子是有很大差距的,于是,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很难用简单的词汇,跟孩子达成共识。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家长面对孩子不断地询问,或者在反复解释后不耐烦的原因。

这有一点像我们看字典,字典上任何一个词条下面都是一长串的解释。要解释清楚一个词,可能要用十几个词甚至二十几个词。所以,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需要使用更多的词汇,包括解释性的、描述性的词汇,来跟孩子反复交流,才能让孩子对一件事物有确定性的认知。

但是,有时候,父母会不耐烦,于是就会沉默、忽视,甚至用呵斥的方式跟孩子进行交流。

如果父母习惯了这种粗暴的交流方式,孩子常常得不到回应,或者得到负面、伤害性的回应,孩子就会自主的选择不去交流,有问题不敢问,有话不敢说。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一天听到的词汇将少之又少。

感知黑洞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一个“感知黑洞”。

我们从口中说出来的是一个词,但它背后有一大堆的感觉和认知。如果你经常使用多词汇的方式,用解释、描述的方式跟孩子交流,他会听到更多词汇,而且他对任何一个名词、一个动词、一个形容词的感受和别的孩子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儿童刚出生的时候色差是很多的,比如孩子看红色,可能会有十种色差,但成年人的色差就少得多,我们只在乎说这是红的,还是不是红的;或者是深红的还是浅红的。

对孩子来说,当你不断地用标签化的词汇,用简单粗暴的词汇跟他交流的时候,他的感知敏感度就会降低,他对世界丰富的感知逐渐地就变成了非常简单的,甚至是黑白化的世界。我们从口中说出来的是一个词,但它背后有一大堆的感觉和认知。如果你经常使用多词汇的方式,用解释、描述的方式跟孩子交流,他会听到更多词汇,而且他对任何一个名词、一个动词、一个形容词的感受和别的孩子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事实上,一个孩子变成大人的一个标志,就是词汇量的逐渐减少。

但是,如果父母意识到丰富的词汇量是对应于丰富的感知,是对应于孩子跟这个世界的关系,那么父母就不会这么去粗暴地简化孩子的世界。 孩子每增加一个词汇量,也就是意味着他的感知方式更精确,他对人、对事的态度也会更加的细致。

03、激发大脑潜能的“语境思维”

一个良好的早教语言环境并不单单只跟词汇的输入有关。在这个环境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加亲密。不可否认的是,语言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媒介。交谈时,人们通过它来显示自己对话题的热衷,此外,语言还可以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情感的共鸣。

我们已经知道,词汇量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的大脑发育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下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帮助父母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事实上,构建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并不需要人们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挤出大把的时间。

无论平时有多忙,“语境思维”都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通过词汇的增添,父母或监护人会发现,整理床铺、削苹果、扫地等日常活动都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最终,语言还能改善亲子关系,而不单是开发孩子的智力。

A. 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父母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哪怕孩子太小了,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遵循这一条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

假如父母不遵循“共情关注”原则,剩下的原则也不会发生作用。

比如父母想给孩子念故事书,孩子却沉迷于堆积木。这时候,父母就要主动参与到孩子关注的事情当中,而不要强行改变孩子的关注点。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当父母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时,哪怕孩子的热度只持续了五分钟,就转换了注意力,孩子的大脑也能得到开发。因为大脑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进行焦点转移。父母们可以询问孩子,“想不想听我读故事书?”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父母还得仔细地关注孩子的回答,即使孩子的回答不成语句,或不是父母所期待的答案。就“共情关注”而言,一切的发现都是有价值的。

数字设备是“共情关注”原则的克星。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很容易使人上瘾,吸引人的注意力。只有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时,大脑发育的关注力才会产生。

“共情关注”的核心目的就是父母的回应。

可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相信这一点会得到身心疲惫的父母的认同。父母的回应,本质上就是“共情关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

观察

婴儿和小孩会使用他们独有的信号让父母了解他们的需要。这些信号可能是语言或非语言的。父母要仔细分辨,认真观察孩子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理解

要理解孩子的语言,通常来说并不那么容易。然而,只有充分理解,才能开展下一步。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它是一项需要精心打磨的技能,而且它并不保证绝对的准确。因此,我们需要随时更正它,随时做好补救。

行动

无论孩子的行为出于怎样的目的、是否恰当,父母都应给予孩子温暖的回应。孩子只有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暖,才能茁壮成长。科学研究也证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怀。温暖的关怀最终能保证孩子平稳地成长。

B. 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

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是双向的,它并不是大人主导的单向对话。双方交谈的内容,自然也是子女关注的内容。只有父母和子女全身心投入交流,充分交流才能发挥作用。与“共情关注”一样,双向交流对于亲子关系的培育和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讲述

用语言将你要做的事描述出来。

比如:我们要换尿布了,来,让妈妈把你从床上抱起来;看看,臭死了,肯定很难受吧?妈妈帮你换一个舒服的好不好。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讲述是让其沉浸于语言环境的好方法。讲述除了能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即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它所指的是什么东西或事情。

洗衣、拧干尿布等父母再熟悉不过的家务,却能帮助孩子开发大脑。当父母在孩子面前说出这些单词,描述起每一项家务时,孩子的大脑同时也在吸纳父母的话,这有助于大脑的开发和亲子依恋的建立。

平行谈话

“充分交流”的另一方面就是平行谈话。当父母讲述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时,平行谈话的焦点就落到了孩子的身上。平行谈话中,“共情关注”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比如:帮妈妈把钥匙拿来好不好?你打算用这个去开车门吗?

少用代词

对于成年人来说,代词的使用就像呼吸一般自然。它存活于脑海里,只有我们自己才清楚它的指代关系。注意,如果父母跟孩子讲代词,孩子会感到很困惑。

比如:你能去哪儿把那个带回来吗?

这种指代不明确的话,会让孩子迷惑,到底要你去哪儿?拿什么东西?同理可得,称谓对孩子的词汇意识和认知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房屋”“车”“路”“比萨饼”,等等。

每一种称谓都代表着词汇本身,以及孩子对事物的理解。称谓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也有促进的作用。

C. 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

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思维”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地开展,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应积极参与其中。

那么父母该如何完成这个目标呢?

首先:父母必须“共情关注”孩子的兴趣,然后跟孩子“充分交流”。 此外,无论是父母发起的互动,还是父母正在回应孩子发起的互动,成功的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随着孩子慢慢地学会走路,“轮流谈话”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孩子来说,从婴儿时期开始惯用的表情和手势已经过时了,是时候开口说话了。虽然孩子此时说的是自创的词语,或者某些词语的发音不完整,或者偶尔才说一些父母可以理解的词语,但父母一定要抓住他们的语言信号,好好地回应后,再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在这个阶段,父母能否做到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注意,新手父母常常喜欢没话找话,也许他们要过很久才能慢慢形成回应孩子的意识。

为什么回应尤为重要?

因为它能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话语。如果父母没能好好地回应,那么亲子之间的交流可能就此中断。如果父母能多给孩子一点儿时间来搜寻回应的词语,那么“轮流谈话”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轮流谈话”中,并不是所有的话语都有利于它的开展。例如“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牛怎么说?”等询问“什么”类别的疑问句,对于谈话的轮替,以及孩子词汇的积累是没有益处的。因为问题的答案孩子都知道,他们只需要在作答的时候搜索脑海里那个熟悉的单词就可以了。同样,用“是”或者“否”作答的一般疑问句,对于交流的开展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简单的问答中,孩子是学不到新东西的。

相比之下,开放式的问题能够完美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小朋友而言,发起或展开一个话题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家长只需将“怎么办”和“为什么”抛给孩子,就足以让他们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了。

最后,孩子会抛出一连串的话语、想法和鬼主意来当作问题的回应。他们绝不会以点头或伸手指的方式来回应家长的问题。所以,开放式的问题能够让孩子开始独立的思考,最终,孩子会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

总结一下:本文帮助大家剖析了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大脑发育的重要性,并提出“感知黑洞”这一很可能被父母们忽略的问题,最后,通过对“语境思维”的详细介绍,为大家提供了“共情关注”、“充分沟通”、“轮流谈话”这三个孩子建立深入沟通的技巧,帮助新手父母们打造一个与孩子之间的高质量的语言环境。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