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许多家长可能会感到疑惑:我已经给孩子佩戴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了,为什么还要进行言语康复训?
从语言康复的观点看,无论哪种类型的语言障碍问题,都不能忽视听觉问题,特别是听力障碍宝宝,在6岁前,即使他们补偿了听力,也要进行相关的听觉康复和言语康复。
关于声音和语言的秘密1、从出生开始,每个人的听力是先天的,更是原始的,但这些听觉并不会自动识别语言信息。宝宝在0-6岁期间,要不间断地利用听觉进行语言感知和学习。
2、有了听觉,宝宝才会有听觉记忆方面的可能,声音对短时延迟记忆很重要,是将来感觉记忆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过耳不忘”的人,一定非常敏锐的听觉,并善于利用听觉进行信息转化、储存。
3、在2岁前,宝宝有一个自觉辨别声音的天赋,虽然自己模仿的不够准确,但他们依然能够分辨出自己模仿声音的对错。
4、宝宝能够迅速接受并主动学习第一门母语,有一个“印刻效应”,其中声音的作用功不可没。
5、从听到模仿的一系列过程,会逐渐产生语言表达的动机,父母的一举一动,以及丰富的表情和眼神,让宝宝听到的声音,更加立体、丰富,甚至产生联想。
失去听力,孩子学会说话有多难!简单直白地说,失去听力的宝宝们,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对有声语言进行接收和自我反馈,语言体系的链条出现中断,不仅仅是失去声音那么简单,在看不见的隐性层面里,宝宝们会因为长时间无法得到声音反馈,无法感知语音、语义、语调、节奏、韵律,再进一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时间未得到口语磨炼的各种发音器官,也都变得迟钝、僵化。
这就是大龄儿童佩戴助听器后,所要面对的诸多困难。每个困难都是一道坎,每道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6岁以前补偿听力很重要假如一个聋儿,在7岁时才补偿听力,无论他佩戴多么好的助听器或人工耳蜗,都已经错失了这些宝贵的“声音财富”:
听觉感知、
听觉注意、
听觉定位、
听觉辨别、
听觉记忆、
听觉选择、
听觉反馈、
听觉概念、
听觉理解。
6岁以前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学会那种语言不重要,但必须是有声语言,这意味将来孩子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讲话,很容易获得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很容易融入主流社会。
在0-6岁这个时期,听觉承担了相当重要的接受信息的工作。很大一部分认知和智力方面都受听觉限制。如果宝宝从出生后就失去听觉,那么一定会影响有声语言的学习,无论从模仿和理解,从记忆到表达等,都会受到致命一击,大概率会出现十聋九哑的结果。
有了助听设备,宝宝自己能学会说话吗正常的宝宝自然而然就能学会说话,为什么很早就补偿听力的聋宝宝,还需要专业的语言训练呢?
听力正常的宝宝,也不是出生就会说话,起码要经历0-11个月的语言经验的准备和积累,才能学会讲话。日常生活中宝宝听到的各种声音,都在不知不觉地形成语言符号,对正常宝宝来说,学习说话其实是在学习一种交流方式和习惯。
但对聋宝宝则不同,听觉缺失,使得他们获得语言的进程和方式也会出现差异,与同龄健康宝宝相比,是不对等的。他们获得有声语言的经验是空白的,过程是不连贯的。即使补偿听力很早的宝宝,也会存在一些语言发育的瑕疵。
很多实际案例证明,2岁左右获得听力补偿,并开始进行语言干预的聋宝宝,获得语言发育进步最明显,因为他们在语言的可塑期,与同龄人的差距不大,在语言发育里程碑上,大家几乎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无论从语言还是心理方面,都比较符合正常的发展规律。
聋宝宝的语言康复离不开助听设备,但他们从听清、听懂、到能说、会说、爱说,真的需要及时有效的专业训练。才能获得像我们一样的口语交流能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