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母婴资讯>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为何需要早期全面干预?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为何需要早期全面干预?

2021年04月29日 15:28 阅读次数:4934
家人们都用普通话交流,也不能保证孩子的发音习惯就一定是健康的。语言障碍中所说的发音问题是音节的扭曲、省略和替代,说惯方言的健康儿童在合理的教育下是能掌握基本的普通话发音的,而功能性构音障碍孩子则不会在日常生活…

原标题: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为何需要早期全面干预?

人类说话时,需要大脑和构音器官的健康与互相协作才能正常发声。如果和发音有关的任何一项功能出现异常,则有很大的可能导致吐字不清、发音不准,甚至完全失语。

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和生理疾病相关,近几十年的无数案例证明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发音问题会因为环境和教育问题频繁出现。在生理条件健康的情况下出现的发音问题就是功能性构音障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舌头。

语言失常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儿童的影响更甚,严重降低了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这种社会适应性缺失的根源乃是语言能力的不足,以及继发性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藉此引发可能长达数年的全方位的落后于人。

功能性构音障碍有这么严重吗?

在月初,成都中心的矫正师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案例:小男孩叫多多,今年快4岁了,去年9月份的时候进入幼儿园。但在去年年底时,妈妈发现孩子对幼儿园的抗拒变得非常严重,被问及原因时孩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后来爸爸妈妈一齐找到班主任,老师说孩子在班级里受到了嘲笑。多多的发音问题时常被同学当作笑料提及,并且孩子有被孤立的倾向。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其他孩子对多多的态度好了一些,但此前留下的阴影依然让宝宝对与同龄人交往产生阻碍。

也许有人会问:大舌头就那么严重吗?其实,大舌头本身的问题是比较容易矫正的,可一旦孩子染上了问题,社会和他人因为孩子的发音异常会对其产生负面和消极的反馈。这种负面的评价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只能采取消极行为将自己保护起来。

即使一个人孤独地玩耍非常无趣,但也比被他人白眼相待要好得多。所以,心理异变一定要成为我们在面对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时与发音矫正并驾齐驱的重点。孩子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啥都不懂,相反地,他们要比成年人更加敏感。

功能性构音障碍容易矫正吗?

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发生率在10%左右,其中有一半以上的问题会在学龄前随着年龄增长和语言体系的形成自动消失,剩下的一小半就是颇为严重的需要人为干预了。

孩子如果能在学龄前,准确地说是5岁前接受正规的语言矫正训练,他们的错误语音有望在小学入学前得到完全或接近完全地解决。最低的治愈率也有73%,最高的则是100%。

令家长放心的是绝大多数大舌头儿童的生理条件是健康的,不存在构音器官疾病、智力低下、感统失调、行为异常等问题的。可是,功能性构音障碍矫正的成功与否还和许多方面息息相关。

儿童本身语言障碍的严重程度、语言矫正课程是否科学、家庭训练是否顺利等都是功能性构音障碍矫正效果的影响因素。所以,如果孩子在一定时期内接受较为密集的系统训练,功能性构音障碍是比较容易矫正的,但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影响。

普通话的推广是否能降低罹患大舌头的风险?

普通话是一种现代标准汉语,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有利于社会交际。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区域都有发音习惯各异的方言,人们之间形成了很多以语言为基础的风俗习惯,只在特定的地域中流行,也就是所谓的“区域文化岛”。

普通话的推广有效地消弭了发音和表达上的差异,让很多只能理解本地方言的人也能和远隔几千里外的同胞交流无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些错误发音习惯可以就此消失。方言的形成可以经历数千年,早就被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正是“乡音难改”。

但是,很多方言中的发音习惯并不能算是构音障碍,而是属于特定地域内普遍承认和流行的表达方式。即使孩子在单一方言语境中生活成长,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导致构音障碍。家人们都用普通话交流,也不能保证孩子的发音习惯就一定是健康的。

语言障碍中所说的发音问题是音节的扭曲、省略和替代,说惯方言的健康儿童在合理的教育下是能掌握基本的普通话发音的,而功能性构音障碍孩子则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自主改善发音错误。

因此,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是消除方言隔阂,而不是消除发音错误。虽然在一定层面上能产生降低大舌头风险的作用,但想要预防功能性构音障碍,还是要大人在环境和教育上多下工夫。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