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母婴资讯> 孩子有听力障碍,为何不能只关注语言提升,还要注意心理需求?

孩子有听力障碍,为何不能只关注语言提升,还要注意心理需求?

2021年06月08日 14:44 阅读次数:3884
但听力障碍儿童并非如此,他们的听力有限,语言能力也有很大欠缺,在理解他人语言和自我表达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本是生理问题带来的,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让他们的语言能力恢复放缓,对语言康复工作有…

原标题:孩子有听力障碍,为何不能只关注语言提升,还要注意心理需求?

可能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我国听力障碍儿童群体相当庞大,但由于人口基数的原因,我们在平时很少能接触到听力有缺陷的孩子。其实,这也和家庭的主观选择有关,家长不太希望自家宝宝的问题被更多人发现。

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保护心理,孩子可能因为自身的缺陷而被他人歧视,另一方面是因为大人希望家庭给外界的印象处于较为正常的状态,这是一种私心作祟的结果。但是家长可能是好心办坏事了,不和社会接触更容易导致孩子的人格发育遭到压制。

语言是听力障碍的重点关注对象

所谓“十聋九哑”,说的是绝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都会有语言能力的缺失,出现语言发育迟缓和构音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听力障碍出现之时也跟着发生了。可以说语言康复是听力障碍患儿的治疗永远躲避不掉的工作,也是表层意义上最重要的方面。

为什么听力障碍会导致语言障碍呢?其实这很好理解。我们的语言学习都是通过听和说进行的,而听又是说的基础。婴幼儿学习语言首先是通过耳朵不断地接收外界语音,然后经由语言中枢处理,随后才能模仿着发出声音。

模仿是婴幼儿学习说话的基本能力,但没有原材料的进入,这“无米之炊”也是做不起来的。听力障碍的到来使得婴儿的模仿对象消失了,而自带社会属性的语言不可能主动创造出来,即使创造出来也是没有社会意义的。

所以,无论是语前聋还是语后聋,语言康复工作都要进入患儿治疗体系中,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环。

不要忽视隐藏的社会情绪能力

语言能力的欠缺只是听力障碍儿童问题的表象,还有一个方面值得更多人的注意,这就是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语言障碍的发生是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的标志,和社会适应性相关的社会情绪能力才有可能是让孩子独立在人群之外的元凶。

我们总说孩子“童言无忌”,其实是在说尚未进入社会的他们不懂得在社交情景中如何适当地运用语言。他们在童年说的很多话在成年人看来不仅无效,而且非常不适合其所在的社会场景。

当孩子进入学龄和更多的同龄人接触后,其社会适应能力便会逐渐发展。但听力障碍儿童并非如此,他们的听力有限,语言能力也有很大欠缺,在理解他人语言和自我表达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另外,婴幼儿的生存和生活技能也都是由父母口传心授的,但他们无法通过语言和行动的结合更好地学习,其自理能力也有一定的缺失。所以,他们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要求所需的能力都有明显的不足。

相对严重的心理异常

我国学者调查显示,听力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异常检出率是33.3%,远远高于正常儿童,退缩和攻击行为尤为突出。心理障碍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影响非常显著,且会出现失眠、饮食异常、感官过于敏感等问题。

国外关于听障儿童心理异常与语言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本是生理问题带来的,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让他们的语言能力恢复放缓,对语言康复工作有相当不良的影响。

听力障碍儿童和健听儿童一样,也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和内心感受,但碍于有限的表达能力,他们无法很好地向父母和信任的人倾诉。不少家长以为孩子的异常行为是不听话的表现,实则是在抒发对自己不能随意表达的不满和愤怒。

所以,监护人、语言矫正师、医生以及全体社会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关注不能仅停留在生理层面,孩子的内心也是柔软、需要亲近之人呵护的。即使他们有时会表现出冲动和攻击性,但在一段心理治疗后,他们也会觉得所生活的世界是充满爱的。

语言能力低下、社会适应性不足和心理问题突出,这三点发生在很多听力障碍儿童身上。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其实在数十年前就已经展开了,但听力障碍儿童显著的生理异常将难以发觉的深层问题掩盖了起来,使得我们不容易发现它们的踪迹。

总之,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听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将语言康复和心理治疗结合在一起,方能做到我们希望的成果。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