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粉市场价格“畸高”,表面上看是疑似某些企业在进行价格操纵,但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之前国产奶粉质量问题频发,客观上推高了中国消费者追逐洋品牌的心态,进而形成一个不以成本定售价的畸形市场。要使畸形市场归正,价格反垄断调查只能治标,要除根还需依赖政府对奶粉业的彻底整顿与严格监管。
这需要政府做的是,在提高婴儿奶粉监管标准的同时,强化日常监管执法,不袒护国产奶粉。与此同时,国产企业也不要指望通过行政干预,通过打压进口奶粉来帮自己占领市场,更应该在提高产品质量和赢得消费者信赖方面,积极有为。
发改委反垄断局证实,该局正在对合生元、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等奶粉企业进行价格反垄断调查。反垄断局称有证据表明,这些企业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价格偏高,从2008年以来涨价幅度超过30%,已涉嫌价格纵向垄断。广州合生元也一起受到反垄断调查。
期待反垄断将奶粉价格降下来
发改委将反垄断大棒向奶粉企业砸下去,声称“被调查的奶粉企业存在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价格控制行为,排除和限制了市场竞争,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这个理由跟之前的白酒反垄断类似,均是冲着价格操纵而去,且都是针对行业领先者,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也因此,业内外人士均以白酒为例,认为乳企或将面临同样下场,奶粉价格可能集体下跌,行业亦进入全面整合周期。
此次奶粉企业价格反垄断调查,主要是针对进口品牌,从市场份额和销售价格来看,被调查的企业均处于前列,行业影响力也非常大。而通过数据也可看出,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到现在,进口奶粉平均涨价幅度已经超过60%,其中有多款相同品牌、容量的进口奶粉国内外价差已超过两倍。相比其它国家和地区,大陆市场上奶粉零售价太高,消费者被迫要额外支付一大笔费用,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进口奶粉之所以敢卖高价,年年找各种理由轮番涨价,就是看中消费者对质量安全意识很强,对进口奶粉的信任度更高,为了孩子健康着想,再贵也要买。进口奶粉能够占据市场主流,主要受益于“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国产奶粉因质量问题陷入信任危机,无法与进口奶粉抗衡。甚至于为谋得一席之地,国产品牌奶粉也纷纷打出使用进口奶源的旗号,以至形成强化效应,进口奶粉的地位愈发稳固,对市场价格的把控能力也越强,并从中获取巨大的溢价空间。
无论从市场份额、国内外产品价差还是价格掌控能力来看,进口品牌奶粉均有垄断操纵之嫌,发改委对其发起反垄断调查,乃是合情合理之举。虽然反垄断来得晚了点,但还是能够发挥出一定的威慑力,按照此前白酒反垄断结果来看,巨额罚单开出以后,企业还是老实很多,市场走向也发生了逆转。而从消费者的立场看,对奶粉反垄断密切关注,就是希望能够将奶粉价格打下来,使其更贴近居民消费水平,而非搞成奢侈品来卖。
近期,政府针对奶粉行业频频出台各种政策,目的就是清理整顿乳业乱象,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完善产品质量抽检标准,加强市场整合力度,从而实现汰弱扶强,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让消费者可以喝到放心奶,享受到价廉质优的奶粉。可见,发改委采取的反垄断措施,实则是在大棋局下的重要一步,借此机会敲山震虎,逼迫奶粉企业放弃高价营销模式,回归至理性市场竞争,将奶粉的不合理利润拉下来。
[NextPage洋奶粉价格过高谁的错]
国产奶粉给了洋奶粉垄断机会
网民认为,正是国产奶粉近些年来的“不争气”,给了洋奶粉“边热销边涨价”的机会。
网民“郝金刚”说,近年来国内奶业丑闻频出,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在这一背景下,洋奶粉自然成为部分消费者首选,市场地位日渐稳固。
网民“江德斌”说,进口奶粉之所以敢卖高价,年年找各种理由轮番涨价,就是看中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很强,对进口奶粉的信任度更高,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再贵也要买。进口奶粉能够占据市场主流,主要受益于国产奶粉因质量问题陷入信任危机,无法与进口奶粉抗衡。此外,国产品牌奶粉为谋得一席之地,纷纷打出使用进口奶源的旗号,以至形成强化效应,进口奶粉的地位愈发稳固,对市场价格的把控能力也越强,并从中获取巨大的溢价空间。
网民进一步说,洋奶粉如果被迫调低价格,国产奶粉短期内未必受益,当价格优势逐渐降低后,将质量做实才是最关键的。
网民“邓海建”说,发改委对洋奶粉的反垄断调查,未必是裨益国产奶粉的好事,起码眼下还不能算是。尽管奶粉需求上的弹性不是很大,但如果洋奶粉的价格能因反垄断而“降火”,其市场份额显然会更为稳固。国产奶粉在价格或性价比上的所谓“优势”,也会顺带着拉下一些成色。
让洋奶粉降价,靠反垄断还不够
为市场提供安全、价低、可信赖的国产奶粉,才能将洋奶粉拉下“价格神坛”。
日前,惠氏、雅培等多家奶粉企业,被证实正在接受政府的反垄断调查。贝因美、惠氏应声宣布下调奶粉价格,并表示积极配合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
近年来,外资品牌的奶粉占据了中国市场80%的份额。从2008年以来,在成本下降、关税下调的情况下,不少洋奶粉涨价的幅度和频度颇为惊人。同样品牌的洋奶粉,在国内的售价经常比国外要高出一倍左右。以日本为例,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远高于中国,人力成本相应也高,奶源几乎全部进口,但奶粉却卖得比在中国还便宜。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供需原因,商品价格上涨大多属于正常现象。但中国的洋奶粉价格上涨到“畸高”的地步,难以令人接受,也不正常。
如果,洋奶粉企业确实有违法垄断的行为,有关部门自然应当依法查处。而这可能也会让洋奶粉的价格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领域,奶粉价格的高低本质上仍然取决于市场规律。让洋奶粉价格降下来,除了反垄断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消费者。
反垄断调查之后,进口奶粉厂家或许不敢再干涉经销商定价。但是,如果市场的供需结构和人们的消费心理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反垄断调查并不等同于国货的利好。对国产奶粉企业来说,洋奶粉受挫,未必就意味着一次发展良机。
首先,此次接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中,并非只有外资奶粉企业,也有广州合生元、杭州贝因美这样的本土企业;其次,国产奶粉普遍定位比较低端,以价格优势参与竞争,但洋奶粉因反垄断调查而大幅降价后,势必会挤压国产奶粉的市场生存空间。
中国奶粉品牌的跌倒是因为“三聚氰胺”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但重新崛起却不能指望靠竞争对手所遭遇的“黑天鹅”事件,“打铁还需自身硬”,关键是重建质量与信誉,赢回消费者之心。
同理,中国奶粉市场价格“畸高”,表面上看是疑似某些企业在进行价格操纵,但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之前国产奶粉质量问题频发,客观上推高了中国消费者追逐洋品牌的心态,进而形成一个不以成本定售价的畸形市场。要使畸形市场归正,价格反垄断调查只能治标,要除根还需依赖政府对奶粉业的彻底整顿与严格监管。
这需要政府做的是,在提高婴儿奶粉监管标准的同时,强化日常监管执法,不袒护国产奶粉。与此同时,国产企业也不要指望通过行政干预,通过打压进口奶粉来帮自己占领市场,更应该在提高产品质量和赢得消费者信赖方面,积极有为。
为市场提供安全、价低、可信赖的国产奶粉,才能将洋奶粉拉下“价格神坛”。(新京报社论)
国产奶粉当自强
网民呼吁,发改委对几个洋奶粉的反垄断调查,能唤醒生产、监管等部门的行动配合:而且,国产奶粉的安全雄起,才是约束和平抑洋奶粉竞相攀比涨价的唯一手段,这需要产业链上所有要素的改进与完善。
红网网民“宋鹏伟”说,要根本扭转洋奶粉的价格垄断局面,仅靠反垄断调查远远不够。消费者对于洋奶粉的信赖,实质是对国外食品质量监督体系的放心,所以要想改变现状,除了国产奶企自身要争气以外,更需要过硬和严苛的监管能够跟上,挽回消费者日渐脆弱的信心。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那些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终究会脱颖而出。
网民“冯海宁”的文章说,防止“洋奶粉”价格垄断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反垄断调查,而是鼓励市场充分竞争既要鼓励更多“洋奶粉”在国内市场竞争,更要鼓励国产奶粉参与竞争,这需要最严格的行业标准,最严格的行政监管。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