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危机一直困扰着我们,近些年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公众对国产食品的信心。尤其的,在经历了前些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冲击,国产奶粉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境外购买奶粉带回国内。
奶粉限购令的此番推出,再度打击了中国民众的信心。显然,奶粉关乎下一代的成长,其在家长心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奶粉的安全,可谓食品安全的最重要一环。国产奶粉质量的集体被质疑,显然与企业不讲诚信、违法经营关系密切,但是单单追究企业“道德血液”的不纯净,自然有失偏颇。政府监管不力,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我国是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最强的国家,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全归咎于政府,食品安全不是管出来的”,这些观点显然是在为一些政府部门监管无能开脱,甚至为一些无良企业推脱责任。
固然,单从部分食品安全标准来看,确实有着庞杂的红头文件做“后盾”,某些方面甚至比发达国家还要严格得多。而由于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各地政府也确实是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这些进步当然值得欣慰。但是,从近些年不断揭露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大部分却并非政府监管部门的功劳,而基本都是媒体曝光的结果。从染色馒头、毒豆芽、毒生姜再到牛肉膏、毒奶粉、毒胶囊,其中最早爆出问题的都是媒体所为,之后才是工商质检等部门的介入。
就此而言,食品安全问题不断,一个核心原因当然是政府监管不力。根治食品安全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有赖于政府管理部门严格监管,强力打击企业非法经营行为,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但是,很显然,与违法者瞬间就能使用非法添加物、问题食品“风格”不断翻新相比,食品安全执法过程中,执法机构即使采用高科技手段,投入大量资源也未必能够及时制止食品安全违法。而且,在现有的政治经济语境下,主要寄希望于行政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恐怕只会让消费者不断失望。实际上,如果把政府部门与非法生产商之间的监管反监管过程,比喻成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这是一场力量极不对称的战争。况且,目前的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
所以,从企业角度入手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严格自律,从企业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担当的角度,确保自身产品质量。
规范企业行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来提高企业违规的成本,消费者需要提高维权意识,执法者要增加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则是要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以使它们不能为了“小利”而铤而走险。之所以很多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关键在于高昂的税负、急升的生产成本,让它们最终选择了低价劣质的生产原料,以保证一定的利润。
从上述这两方面着手,增加了企业违规的外在成本,减轻了内部的生产成本,两头一凑,企业自然会重新考虑违规的风险和收益。本质上,这是政府让利企业、企业让利消费者的双赢结果。
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提倡建立强大的内需市场,这个市场应让劣质企业无处遁形,避免劣质企业驱逐有良知的企业。而不是反过来,劣币驱逐良币,最终让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纷纷失去信心,走向海外消费。这样的结果,则是中国经济的大不幸。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