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奶粉> 乳业资讯> 国产奶粉遭信任危机 不少乳业引外链

国产奶粉遭信任危机 不少乳业引外链

2012年09月25日 09:34 阅读次数:26
标签:国产奶粉
目前消费者对国内乳品安全草木皆兵,为了挽回消费者的心,近两年来国内乳企无不纷纷表现出大力改善奶源的姿态。境外奶源之于乳企,正如洋奶粉之于家长一样,成了可能的“救命稻草”。

  已经为小孩的粮食折腾了数年的小云妈妈目前松了一口气。她家宝宝今年4岁,已经不怎么喝奶粉了,而在3年前,她每个月都要去一趟香港万宁或屈臣氏采购进口奶粉。后来,又听说香港的不少婴儿奶粉是内地生产的,还是不放心,于是转战美国、澳洲,托亲戚朋友采购,找国际快递公司邮寄回来。“很贵,但比较放心。”

  国内不少家长都有着相似的故事,接二连三的乳业安全事件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目前消费者对国内乳品安全草木皆兵。无疑,奶源已成为奶粉质量安全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消费者也是当下乳企的心头之痛。据知名乳业专家、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的调研,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有近百个品牌,外资品牌只有20余个,但20%的外资品牌占据了近55%的中国市场份额。

求救境外奶源

  “为了解决牛奶质量问题,我们正在建牧场,也准备到澳大利亚牧野区收购牧场。”7月12日,哇哈哈集团掌门人宗庆后在深圳举办的首届慈展会上说道。

  为了挽回消费者的心,近两年来国内乳企无不纷纷表现出大力改善奶源的姿态,“目前国内乳制品风波不断,与奶牛农夫分散养殖,奶源不可控有很大关系,娃哈哈正尝试通过投资牧场改善奶源。”宗庆后如是说。

  然而,从三聚氰胺、性激素,到黄曲霉毒素M1,已经将消费者们的信心消耗怠尽,乳企虽然争相投资大牧场,但能不能挽回消费者的心还是未知之数。在这样的情况下,境外奶源之于乳企,正如洋奶粉之于家长一样,成了可能的“救命稻草”。

  其实,中国乳企对境外奶源的使用由来已久,只是以往多以进口奶粉为主。2011年国内的奶源供应量是3850万吨,而市场需求是4500吨,国内乳企原奶加工产能则是6000吨。如生产企业全线开工计,有将近一半的奶源是依赖进口奶粉还原来解决的。据海关初步统计,2011年我国的乳制品进口量超过100万吨,其中全年进口奶粉超过52万吨,占国产奶粉生产总量的38%,创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光进口奶粉不足以形成拥有优质境外奶源的品牌形象。娃哈哈等乳业巨头开始瞄上了境外牧场。

  素以洁净奶源闻名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首先受到乳业巨头的关注。据宗庆后在澳大利亚的考察,当地的牛奶成本是1.5元/升,售价是2.7元。但在中国,受制于规模,产奶平均成本高于3元/升。这种成本的差异使境外圈奶成为了可能。

螃蟹者的一波三折

  今年春节,一条来自外媒的消息让国内乳企感到惊讶:中国公司成功收购新西兰土地,上海鹏欣集团拿下了16家牧场。

  上海民企鹏欣以房地产起家,资产规模超百亿,自2008年开始涉足农业。2010年,鹏欣曾斥资2720万美元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收购农场,占地1.2万公顷。但想在新西兰收购牧场,难度显然高得多,这里被认为是全球最洁净的奶源地之一,出产的牛奶享誉世界,其牧场资源一直为各路投资者垂涎,可是,土地资源是新西兰人最为敏感的话题,外来投资者难以染指。福建首富陈发树、厦门首富柯希平就曾在2010年底向新西兰政府提出收购申请,但遭到否决。 2010年7月,光明乳业收购了一家名为Synlait的乳制品企业,但也只有工厂设备,没有拿下牧场资源。

  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波折重重。鹏欣集团已经与卖方谈了两年,还一再承诺追加投资。但即便这样,鹏欣的高层们还是不断地听到来自新西兰民间的抗议声,当地乳业界质疑的核心在于:鹏欣并没有足够的行业经验。加之中国奶制品频出安全事故,中国奶企在国际上的声名并不好,将乳业视为支柱产业的新西兰民众不放心把牧场交给中国企业管理。

  事实上,新西兰人对中国乳制品企业的负面情绪由来已久:新西兰企业曾参股不少中国的奶制品企业,但2008年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让他们损失不小。

1 2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