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萍追问“历史最好”有多好
奶粉质量“历史最好”,我愿意相信。问题是它有多好?
虽然报告从标准、原料、设备、监管等方面给出了依据,但事实上,许多国人仍然都把目光投向了洋品牌。中国质量协会的相关调查曾指出:消费者对于国产奶源质量信任度没有恢复,是三聚氰胺后危机时代后遗症的主要表现。可有些并不全是。
首先是新国标从标准正式发布到实施,就争论不断。无论蛋白含量还是菌落总数等主要指标,都被炮轰为“全球最差”。更有舆论指出,这让“中国原奶质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
其实自2004年乳业发布“禁鲜令”之后,由乳业标准引发的争议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反观近十年来,中国乳业在经历“劣质奶粉”、“回炉奶”、“还原奶”等事件的冲击下,已经步履艰难,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更是千疮百孔。乳业标准的公允性遭到质疑,“历史最好”也就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其次,即使新国标不“落后”,甚至“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但诸多“配套”的东西到位了吗?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王黎明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乳制品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原料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奶源建设滞后,使生产环节不能保证稳定,产品价格变化较大;还有一些企业用奶粉生产还原奶却未在包装上清晰标注等。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司副司长马纯良也表示:质检部门将加强原辅料质量检验,整个生产过程的监管,建立完善的乳制品追溯体系。这里,不论工信部的“还存在”还是质检总局的“将”,都说明问题依然不少,不容乐观,要“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恐怕还为时过早。
张国栋评判乳协类似于“牙防组”
中国消费者舍近求远、费尽精力、金钱,千里迢迢地抢购“洋奶粉”本身就是用脚投票。在此情境下,突然来了个“历史时期最好”和“合格率最好”,只能招致消费者的不满。关于最新奶业安全标准,公众本身对此诟病不已。去年,曾遭到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这个标准是世界上最差、最低的标准,像有的大品牌的奶制品出口都退回来啦,只好出口转内销!”
按照中国最新奶业安全标准,据相关资料,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
所谓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近日,网爆某乳企的牛奶中含有牛尿一事,中国乳协理事长宋昆冈说,他个人认为此事不可能发生。在没调查之前就给予彻底否认了。可见,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没有起到维护消费者利益的作用,甚至相反,与生产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
正如有评论所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虽然名头大,但其性质还是类似于“牙防组”,靠收取企业会费与推荐产品评奖来生存的,每个乳企每年至少要缴4000元会费,推荐产品或评奖则更多。显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已失去独立性,应该进行利益回避,其发布的质量报告缺乏公正性和公信力。中国的乳制品和奶粉质量如何应该由消费者说了算,或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调查检测。到了质量发布话语权让渡到公众和媒体手中的时候了。
侯金亮观察不求最好但求放心
干啥吆喝啥,按照“屁股决定脑袋”的不变真理,“乳协”为国产乳制品卖力吆喝在情理之中。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质量“历史最好”的婴幼儿乳粉,现下几乎处于“历史最差”的市场处境中。一方面洋奶粉步步宫心,咄咄逼人,逐步蚕食着国产乳品的市场份额;一方面消费者认同度不断“阴跌”,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更加无厘头的是,这种处境几乎是国内乳企自己一手炮制出来的——质量问题频出,安全事故不断,竟然还敢大言不惭地声称“历史最好”。难道乳品企业突然得到刘维忠厅长的真传,一夜之间打通任督二脉?
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三聚氰胺事件过去3年多来,中国乳业经过清理整顿,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大产品监督抽查力度,乳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笔者认为,变化与进步可能的确存在,但是否可以得出“史上最好”的质量定语,却值得商榷。
这是因为,一则国产乳粉以前的质量状况实在“很谦虚”,令人羞于提起,更别提拿出来做什么对比。与这样的数据对比得出的“历史最好”,拿到现实的语境中,与国外产品的质量和民众的期望值相比,可能还有很大的差距。二则“历史最好”是个很玄乎的概念,这样的用词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尽管《婴幼儿乳粉质量报告》中有很翔实的数据,但在中国,消费者对奶粉的要求不是“历史最好”,而是吃得放心。
民众理解乳协急于推介婴幼儿乳粉的心情,但是质量还需市场和消费者来评价,自卖自夸难以赢得人心。“历史最好”的断语,最好不要出现在质量报告中。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