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的奶粉市场来说,今年不可谓不是一个多事之年。而日本奶粉巨头明治乳业24日发出声明决定暂时停止在华销售奶粉,更给不平静的奶粉市场投入了一颗“炸弹”。
明治为洋奶粉撤离开了先例,值得关注的是,撤离背景正是中国大力整顿奶粉市场、中国国产奶粉努力自强之机。
北京一家大药房门店的工作人员(左)向一位女士介绍如何使用自动售货机购买婴幼儿配方奶粉。本报记者王京生/摄
“假洋奶粉”乱象有望终结
加强检疫、叫停贴牌、专柜销售、严格新批……今年以来,国家多部门为规范婴幼儿奶粉市场出台了多项政策,整顿婴幼儿奶粉市场的种种乱象:
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版《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中,对进口奶粉设置了更高的“体检”门槛,对“假洋奶粉”的狙击力度明显增强。
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
6月20日,国务院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并全面实施《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意见》除了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生产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还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配方乳粉到境内分装,叫停贴牌生产,同时将提出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专柜专区销售,试行药店专柜销售。
10月29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送审稿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婴幼儿配方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应当将生产原料、产品配方及标签等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不得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我国过去对进口奶粉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以至于出现了不少从新西兰等奶源国找一个当地的公司委托、贴牌生产后,号称“100%新西兰品牌”进口到中国的“专供中国奶”。
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新西兰占据中国进口奶粉的八成之多,新西兰市面上能见到的奶粉品牌不过数十个,但在中国市场上的真假“洋奶粉”却有200多个。
此前也有报道称,在上海举行的孕婴童用品展上,居然有181个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露脸”,其中品牌或公司名称中包含“纽”字的就有26家,还有的则带有“澳”字,以强化自己的新西兰或者澳大利亚“血统”。
曹明是说,随着委托、贴牌、分装行为被制止,检验检疫要求提高,“专供中国奶”想要继续生存难度变大了很多,“假洋奶粉”横行的乱象有望终结。
国产品牌也高端
曾经难以与“洋奶粉”同台竞技的国产乳企在政策利好下,近期动作频频、力推高端产品也给“洋奶粉”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此前携伊利、蒙牛、雅士利、飞鹤、完达山、明一、高原之宝等六家企业,在京举行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新品发布会,意欲“逆袭洋品牌”。这次发布会上力推的部分奶粉市价与洋奶粉相比基本相当:例如,伊利金领冠1段900克售价为与惠氏、诺优能、多美滋等国外品牌在同一水平。
除了力推高端产品,国内乳企近段时间以来也获得了不少政策利好。早在8月工信部已经编制完成《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并上报等待批复。业内人士透露,该方案给出了乳企兼并重组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力争到2018年底,培育形成3~5家年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总数整合到50家左右,前十家国内品牌企业行业集中度超过80%。
事实上,一些国内乳企已经寻求海外奶源加工高端奶粉,并特供中国市场。光明收购新西兰一家乳企后,原装原罐进口的光明培儿贝瑞奶粉定价418~458元/900克,甚至高于国内市场上惠氏奶粉旗下高端品牌“启赋”系列1阶段产品的零售价格(408元/900克)。
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洋奶粉和国产奶粉之间的“较量”,事实上是一种信任度的较量。“无论是洋品牌还是本土品牌,随着国产乳业信心度的逐步恢复和多个洋品牌频频被爆出存在质量问题,"血统"将不再是问题,重要的是消费者信心。”
曹明是说,要重塑消费者信心,必须提升企业诚信度,而从长远来看,乳企应从提高奶源质量和产量两方面入手提升乳制品竞争力。对国产乳业来说,如何补齐奶源短板、实现规模化经营、重塑消费者信心,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回答好的问题。
专家指出,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迷信的打破、国内乳企的自强以及奶粉行业的净化,未来在中国的奶粉市场的赢家将不再有“土洋之分”。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