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美食资讯>食品安全 >食品这十年:从“好吃吗”到“安全吗”

食品这十年:从“好吃吗”到“安全吗”

2012年11月08日 21:40阅读次数:241
对于饮食的安全,近些年已经有了很多的警示出现,对于十年风雨路,您在这十年中对食品的认知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回味一切吧。

  对于饮食的安全,近些年已经有了很多的警示出现,对于十年风雨路,您在这十年中对食品的认知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回味一切吧。

  十年前,你在吃什么呢?又对吃抱有怎样的美好期许呢?一朋友说,十年前,她最爱吃自助餐,无论是食物种类还是数量基本上都是可想象范围内的无限供应。也许,自助餐启蒙了我们对食物在温饱之外的更多想象和要求。但,那时候的想象更多是停留在“好吃”上,即食物本身的味蕾记忆。

  即便十年后我依然对麻辣烫等“垃圾”食品情有独钟,但今天我们对食物的要求和想象却比十年前复杂许多:打开新闻,三聚氰胺、地沟油、塑化剂……各种食物、添加剂“有毒”、“致癌”的说法每天都在刺激着大众的神经。

  作为健康领域的传媒从业者,我们总忙于跟读者、亲朋解释什么是安全食品,什么是不合格食品,“食物相克没有科学依据”,“过量摄入才会有潜在危险”,“微波炉加热不会让营养损失97%”、“面条可燃并非食品安全问题”、“维生素D不是灵丹妙药”、“牛奶致癌没科学依据”……事实上,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与健康是好事,但将许多食物中单一成分无限放大,渲染成灵丹妙药或生死存亡的关键,炮制或传播了许多以偏概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奇谈怪论”,让需要大量科研数据、缜密推理、小心求证的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学,变成了一种茶余饭后信口开河的谈资,而满天飞的一些所谓“营养师”、“专家”信口开河也将其推波助澜成为一种非专业、经验性和观念性的话题;而追求耸人听闻的传播效果的部分媒体,除了客观上的专业知识缺乏外,更有主观上的将各种饮食“禁忌”当作吸引眼球的法宝,甚至在转载时也改头换面,上一个与原文完全不符的“负面标题”。

  因为知识结构的欠缺等等因素造成的无知,同时又在纷繁复杂现实中渴求真相,光着膀子举着旗子慷慨陈词的人往往能收获一呼百应,“是不是每勺食物都可疑?”、“是不是声称无毒的都是有毒的?”、“是不是声称有机的都是‘有计’的?”的发问者本身往往更欢迎简单粗暴的“是”的回答,愤怒得容易而且廉价。

  在德国的二恶英毒饲料事件、美国沙门氏菌污染鸡蛋、火鸡肉事件,日本从牛肝中检出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事件后,也许人们可以从对食物的恐慌中冷静下来推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保证食品安全的零风险,但对食品安全问题采取“零容忍”态度,是我们应该做到的。除去不诚信因素造成的食品问题外,这需要监管部门、专家和每个个体自己的“勤政”。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