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远离家庭意外伤害,警告阻止孩子为何往往无效?因你没解决这关键点

09-26阅读:56大字

大人经常跟孩子说,“电源会触电,不要碰”,“刀会割伤,不要摸”,“剪刀会把你剪伤,别拿”,“水杯烫,别碰”……你家是这样叮嘱孩子的吗?我家老人也是这样经常阻止孩子的。

远离家庭意外伤害,警告阻止孩子为何往往无效?因你没解决这关键点

但无论如何叮嘱,儿子还是曾经被打火机烧伤、被热水烫过、手握在了刀锋上、用烫热的电吹风吹眼睛……好在非常幸运,没造成多大伤害。

一位朋友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她4岁的儿子某天看到爷爷用打火机点香烟觉得很有趣,要求爷爷给他玩,爷爷拒绝了孙子,说打火机危险小孩不能玩。

没想到当天晚饭后,在客厅看电视的全家人闻到了一股烧焦的味道,冲进房间才发现床上的棉被已经冒出浓烟。

孩子大哭冲出来,头发已经被烧没了,脸烧得赤红,后来送到医院治愈后脸上一个个凹凸不平的伤疤,容貌基本上被毁了。

原来孩子晚饭后偷偷拿了爷爷的打火机躲在被窝里玩耍。

这样的意外伤害似乎离我们很远,但似乎并没想象中的那么远。中国每年有超过20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70%发生在家里。是我们的家长叮嘱得少吗?答案是否定的。但为什么我们经常警告他们,他们还是会去触碰还会去做呢?

有人说是好奇心导致,你越让他们不要摸,他们越是要尝试。幼儿说认为孩子们更多的是缺乏对危险的认知。每一件潜在危险的事物,在仅有些少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脑海里没有概念,什么是危险?什么是烫伤割伤?他们对这些没有任何的认知,所以他们也不知道碰触大人嘴里说的危险东西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与其总是担忧孩子受到伤害,或者只是一味警告孩子们“危险”,还不如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首先让孩子对危险有认知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对于幼儿来说,最早期的认知来自生活实践。鉴于孩子们这样的认知特点,那么爸妈们就要想办法通过现实生活来让孩子知道危险的真相,让他们对割伤、烫伤等伤害有个感知。

当然我们不允许让孩子们置身于严重的伤害中,只需要在孩子和家长可以承受的范围中让孩子在大脑中轻轻刻下沟回即可(孩子对每件事物和知识的认知,都是通过大脑形成沟回导致的)。

比如烫烫的杯子,让孩子的手快速触摸一下,“看!冒烟雾的杯子不能摸,会烫伤。”有时某些我们不忍心让孩子直接进行的尝试,比如割伤、触电,那就寻找合适的机会吧。有位妈妈切菜时不小心割伤手指,把孩子叫到跟前:“看!刀子能割伤皮肉,危险。”还有位妈妈当孩子玩电蚊拍时故意没阻止,让孩子私自压按钮时被轻微的电流电到手指,让老是喜欢玩插座的孩子熊孩子从此对插座电源产生敬畏感……

二、教给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

曾看见一亲戚让她4岁的儿子手持锋利的刀子在厨房摘菜,感觉有点触目惊心,但孩子使用得很自然,也非常有自我保护意识,我在尝试帮忙时,他特意告诉我说“手不能碰到刀口,会被割伤”。

孩子的妈妈说,从2岁起,孩子什么都要摸一摸做一做,从那时候开始,她就非常有目的地教孩子正确使用刀子、剪刀、电插座、滚烫的杯子……的方法,如何做就不会伤害到自己。比如刀子要握着柄,刀子切下时要远离手;端烫的杯子要套上胶套,放凉才能喝等。

这位妈妈说自从教会孩子正确的自我保护后,他们没再阻止过孩子,因为孩子已经懂得小心,也知道如何不会伤害到自己。

幼儿说提醒的是,即使已经教会孩子们正确的使用危险工具方法,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教给孩子。比如拿着刀叉、筷子时不要跑不要跳不要走来走去,而是坐着使用;手湿的时候不能插电源线;尽量给孩子使用钝口手工剪刀而不是尖尖的裁缝剪刀等等。

想起侄女小Q3岁时的趣事,她不小心被炉里弹起的柴火灼伤了小拇指,奶奶忙着做饭,跟她说牙膏效果很好。不一会小Q伤心地跑过来:“奶奶,我已经吃完了一支牙膏,还是好痛。”奶奶眯眼一看,小Q满嘴白沫。之所以闹出这个笑话,那是年幼的小Q没有“药可以涂的”认知。

所以,与其总是担忧孩子受到危险的伤害,还不如让他们建立“危险”的认知。

热门 亲子教育安全教育教育方法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