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

大字

春捂秋冻是民间一直就有的说法,怎么样的春捂秋冻是最健康也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呢?

1春捂秋冻的含义

春捂秋冻的含义

谚语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摄氏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春捂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度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的减衣服。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由于中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中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秋冻

夏去秋来,是从热到冷的过度阶段,天气虽然冷起来,但有个转变的过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过早地穿上棉衣,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结果,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大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乘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 春暖后应换春装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所以,秋季又应该冻着点,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

2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儿童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弱,便宜损伤。”古代先贤早已告戒人们。王教授解释说:新生儿离开母体后,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需要自己调节体温,如果这时给孩子暖衣厚被,孩子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就不能适应寒冷刺激。所以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另外古人的“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强调了“薄衣”的习惯应从秋天开始养成,慢慢适应,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这样既锻炼了小儿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风寒。

背暖

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而因背湿凉而患病。

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影响到母乳的消化吸收,且不能把营养物质有效送至全身各个器官。另外,中医还认为,脾胃与免疫功能有关,对于疾病的预防有其特别的重要性。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头凉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所以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心胸凉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穿着过厚,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肺为华盖”,肺就像两片叶子,它正常撑展,才能发挥吐故纳新的功能。

相关文章

3春捂秋冻的四要领

春捂秋冻的四要领

要领一:掌握气温防突变

“秋冻”的基本理念就是从秋季开始锻炼机体适应严寒冬季的能力。自然都是随着气候变化,耐寒训练也应循序渐进地实施。然而,当天气变化反常,气温急降时,如果你仍坚持“秋冻”,不给孩子保暖,势必会伤风感冒,体格差的孩子会发生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所以,家长一定要掌握气温变化,及时地给孩子增减衣服,必要时仍需适当保暖,不可一味地“冻!冻!冻!”要根据突变的气候,灵活掌握。

要领二: 各项参数有指标

秋冻的时令指标:秋冻适宜节气是从立秋到立冬的三个月。从初秋开始就让孩子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锻炼。室内外温差指标: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2-5摄氏度时,孩子外出不必增加衣服。如果室内外温差超过7摄氏度,应该及时添加衣服了,否则容易感冒。昼夜温差指标:秋季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温差小于8摄氏度时,宝宝可以接受耐凉锻炼。一旦昼夜温差>10℃时,就应该给宝宝及时添加衣服了。观察感受指标:如果宝宝面红、气喘、烦躁、多汗,表明温度过高,应降温减衣;反之,面色发白、手脚发凉、打喷嚏、流鼻涕、起鸡皮疙瘩或打寒战,表示过冷,应添衣加被。

要领三:不同年龄各有度

▲婴儿入秋后只需单衣薄被,且不要紧包紧裹,衣带要宽松,被褥需轻柔,便于宝宝肢体舒展活动;当室温降至20℃以下,可穿夹衣,盖夹被。在同样的室温环境中,尽量比大人减少一层衣被,因为孩子代谢旺盛,产热多。

▲2-3岁幼儿,秋天宜穿纯棉贴身线衣裤,易于吸汗。随着温度下降,可单层加衣,不要给孩子穿化纤衣服,因为化纤衣服易产生静电,它会加重皮肤的干燥,而且化纤衣服不透气。

▲3岁以上幼儿 活动量增加,秋季更不能穿厚衣、高领上衣,活动时可穿单薄的运动服。

总之,秋季不要给孩子穿得过于厚实、严密,不要过度保暖,使身体容易出汗,那样反倒容易着凉感冒。

要领四:体质差异硬指标

宝宝体质是最重要的指标,即"秋冻"应因人而异。体质较虚弱的小儿不应实施秋冻锻炼,有先心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贫血、营养发育不良、反复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慢性胃肠疾病的幼儿,以及免疫低的小儿,因为他们对气候比较敏感,尤其是早晚天气变化大时容易感冒,所以不可以盲目实施秋冻训练。

4儿童应如何适应天气变换

儿童应如何适应天气变换

一、添衣保暖要适度

由于小朋友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娇嫩的身体耐寒、抗病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秋季忽冷忽热期间比成人更易患病,而且不易好转。不过,这种功能和能力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加以提高。专家表示,可以进行科学的“秋冻”,不要过早过度添衣保暖,使自己有暴露于冷环境的机会,这样在逐渐变冷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而增加产热量,从而有效提高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二、要用冷水洗手洗脸

同时,小朋友还要从秋天开始进行其他的耐寒锻炼,以进一步提高机体的冷适应能力。最简单的方法是养成用冷水洗手、洗脸及喝凉开水(以25℃左右为最宜)的习惯,即使到了冬天也不放弃。由于这是一个逐渐降温的过程,小朋友一般都能适应,并且效果显着。如能再坚持每天用冷水擦拭身体则更好。

三、要多到室外活动

为了提高耐寒抗病能力,只要天气许可,小朋友就要多到室外活动,特别是课间休息。虽然时间不长,也要走出教室,活动活动手脚。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加强呼吸系统与新陈代谢的功能,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肌肉的耐寒及抗寒能力。据测定,机体代谢越旺盛就越不怕冷,人躺着时代谢率最低,坐起来就可提高12%,站着能提高20%,步行可提高50%以上,剧烈活动时则可提高10倍。

当然,万事皆有个度。“秋冻”也不例外,尤其是深秋之后,早晚外界气温偏低,而午间气温偏高,这时要注意及时地适当增减衣服,以防身体过冷而着凉生病,或过热出汗着风而患感冒等。专家指出:每年的秋冬季节之所以呼吸道疾病高发,一方面是因为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体弱多病的小朋友,则不宜盲目的进行“秋冻”,重点是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以便平安度过“多事之秋”和严寒的冬季。

5如何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如何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初春季节,气温的急升骤降,天气的忽冷忽热会刺激人体植物神经系统,使一些体质较差的人,体内功能发生紊乱,调节失控,出现不平衡,抵抗疾病的能力下 秋凉后应换秋装降,容易被某些病菌、病毒攻破“防线”而疾病缠身。因此,在这个“非常”时期即将到来之际,大家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第一,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第二,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好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三,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第四,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外感风寒;

第五,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小时未雨绸缪。许多疾病发病高峰与冷空气的到来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应在气象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小时增加衣服。

注意温差入秋后昼夜温差大,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白日烈日当空,早晚秋风阵阵,儿童自身调节能力低,尤易患感冒、扁桃腺炎、肺炎、肾炎等,因此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

我来说两句 您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相关词条

全部

热点推荐

立春 | 夏天小孩发烧怎么办 | 大寒 | 吹空调 | 冰箱病 | 婴儿捂热综合征 | 冷水浴 | 防潮祛湿 | 吹风扇 |

相关文章

拼命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