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中国的活动 1997年1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广播影视部、新闻出版社、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九个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这是以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 2004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每年的“全民读书月”活动交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承办。中国图书馆学会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为宗旨的“知识工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型活动让全国公众都知道“世界读书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
世界读书日的手抄报内容大全 世界读书日设立宗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实际上,这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设立目的 世界读书日设立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
世界读书日手抄报简单好看 世界读书日基本介绍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由西班牙转交方案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 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2019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开展“世界读书日·你读我听”征集活动,面向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征集读书感悟、心得。 世界读书日发展历史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
清明的农事谚语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 续三个月(桂)。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
清明的节日融合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
清明节节日渊源 自然节气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北斗星
清明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又漂亮 清明节基本介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
地球日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十大环境问题的后五大问题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已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七)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是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世界地球日的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
世界地球日的活动影响 生态环境 1990年4月22日这天,全世界有数亿人身穿蓝绿两色服装参加了“地球日”活动。他们为纪念“地球日”20周年,开展了捡拾废纸和塑料袋、严禁随地倒垃圾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醒人们重视保护地球环境,制止生态恶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为悍卫地球环境、改善地球环境作出贡献。身穿蓝绿两色服装是表示为捍卫地球环境而行动的决心。 活动效果 “地球日”这天,美国全国大约有1亿人把汽车放在家里不用,以防汽车排放出来的废气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发到空气中去。在中国,当时的李鹏总理在4月21日通过电视发表了环境问题讲话,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专题报道。从此,中国每年都进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 2000年2月末,海斯接受中国的邀请,来中国参加了“中国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启动仪
世界地球日基本介绍 世界地球日(The World Earth Day) 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地球日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发起。现今,地球日的庆祝活动已发展至全球19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第一次地球日活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环保活动。 世界地球日的活动意义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它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如
世界地球日的活动起源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在美国各大学举行演讲会,筹划在次年的4月22日组织以反对越战为主题的校园运动,但是在1969年西雅图召开的筹备会议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将运动定位在于全美国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草根运动。 1969年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海斯听到这个建议后,就设想在剑桥市举办一次环保的演讲会。于是,他前往首都华盛顿去会见了尼尔森。年轻的海斯谈了自己的设想,尼尔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动他暂时停止学业,专心从事环保运动。于是,海斯毅然办理了停学手续。不久,他就把尼尔森的构想扩大,办起了一个在美国各地展开的大规模的社区性活动。 他选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为第一个“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国各地大约有20
世界气象日宣传标语 1、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2、普及三防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 3、加强防雷知识教育,提高雷电防护意识。 4、埋头苦干做气象,安全建设有保障。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6、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7、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 8、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发布。 9、粮草未动,气象先行。 10、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11、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12、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13、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
世界气象日宣传口号 1、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2、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3、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4、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正式宣布生效,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 6、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7、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8、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9、隆重纪念“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10、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发布。 11、埋头苦干做气象,安全建设有保障。 12、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3、极地
世界气象日的历年主题 1961年 气象 1962年 气象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贡献 1963年 交通和气象(特别是气象应用于航空) 1964年 气象—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1965年 国际气象合作 1966年 世界天气监测网 1967年 天气和水 1968年 气象与农业 1969年 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 1970年 气象教育和训练 1971年 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2年 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3年 国际气象合作100年 1974年 气象与旅游 1975年 气象与电讯 1976年 天气与粮食 1977年 天气与水 1978年 未来气象与研究 1979年 气象与能源
世界气象日的节日发展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 1947年9月—10月,国际气象组织(IMO)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当第30份批准书提交后的第30天,即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之日。 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政府提交了第30份批准书,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第20届会议决定,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气象工作者都要围绕一个由WMO选定的主题进行纪念和庆祝。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各国广
世界气象日成立的起因 为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每年的3月23日被定为“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 国际气象组织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为政府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关系。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参观访问,举行有政府领导人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
世界气象日基本介绍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组织的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 要求各国成员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2019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英文为"The Sun,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 2020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与水”。2021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