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女儿面前听卢弗教授的分析,艾尔莎的病症竟然消失了!谁能相信3个月的婴儿能听懂妈妈的家务事?能明白心理学专家的分析理论?可事实上,婴儿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也读不懂妈妈的心事,却能读懂母婴关系!当妈妈的心理症结在倾诉和分析中得到松动,如释重负的感觉改变了她对女儿的紧张和负疚心理,建立了与过去不同的母女亲情。艾尔莎对妈妈的变化马上觉察到了,她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发育换得妈妈的关爱。 艾尔莎因得到妈妈健康的爱而恢复身心健康,后来顺利地上了幼儿园,并且一切发育正常,她妈妈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继续完善心理健康,母女都没有再次看过心理医生。 母婴关系决定早期教育质量 从卢弗教授的这例个案可以得出结论:母婴关系决定早期教育质量。也许有人觉得这例个案太特殊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遭遇那么奇特的经历。其实,抛去个案的故事情节和细节特征,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规律仍然是存在的,包括我们这些凡人、凡心和凡事。笔者曾接受过一个普通妈妈的咨询案例子,发表于《妈妈宝贝》2003年第9期,文章标题是《母亲的“非真实性在场”》。通过分析一位上了“夹板”的知识女性所面临的育儿困惑,发现她出现了“母亲非真实性在场”现象,导致孩子出现了社会性行为退缩倾向。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是哺乳期婴儿面临的最大危险,宝贝必须为自己的每一次胜利付出代价。大约直到3岁,婴儿必须不断提高自己感官的灵敏度,用以侦察和评估来自母亲的冷漠,在行为策略上,婴儿要使尽浑身解数来唤回母亲的关注与爱护。有的婴儿睡眠不好,夜里总是醒甚至吵闹;有的不能独处,总是粘着大人不放;有的出现攻击性行为,有的行为退缩胆怯……艾尔莎则是剧烈的腹痛。这些对成人世界而言不合逻辑的问题行为,在婴儿的心理世界里,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逻辑结果,而且是经过自己漫长的摸索、付出了心灵的痛苦才取得的胜利。婴儿虽小,但也是很有“气节”的,他宁肯自己受委屈、遭受成人的误解,也要拼命争取妈妈的爱! 可见,“母亲非真实性在场”现象就是母婴关系不健康的表现,不健康的母婴关系并不是只在西方世界才存在的“天方夜谭”,只是首先被西方人所发现,它也会侵袭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成为影响早期教育质量特别重要的客观现象。 健康母婴关系的表现和特征 卢弗教授既没有治疗艾尔莎,也没有治疗艾尔莎的妈妈,他所医治的是母婴关系!恢复健康的母婴关系,是搞好早期教育的 |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