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绘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睡前故事成语故事书籍
  • 宋人疑邻的故事
    宋人疑邻的故事

    “宋人疑邻”是出自宋国的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是指,以亲疏关系来判断是是非非,很容易让人看不清事情原来的面貌。 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韩非《韩非子·说难》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标签:成语故事
  • 成语故事虎口拔牙
    成语故事虎口拔牙

    成语故事“虎口拔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做好人好事的时候,不能盲目,要分清对象,免得出现农夫与蛇的故事就不好了。 老虎犯了牙疼病,“哎哟哎哟”直哼哼。 恳请森林医生啄木鸟,吓得啄木鸟脑袋瓜子直卜愣; 再找长尾猴子来帮忙,长尾猴子吓得一个跟头没了影。 求完狐狸求老狼,求了花狗再求老山羊,求来求去找了个遍,就是没谁敢来帮它这个忙,大家都被它伤害过,都怕它再把自己伤。 眼看老虎疼得快没命,好心的白兔为它来疗伤。 “虎大哥,你别着急,只要把你的病牙拔了就没问题!” 老虎给白兔直作揖:“你真善良,兔兄弟,我要真诚地谢谢你,只要你为我治好了病,我一定好好报答你。” 白兔一咧小豁嘴,天真可爱笑眯眯:“虎大哥,‘谢’字我可当不起,只求你以后和气点,把团结友爱记心里!” 查到病根忙动手,

    标签:成语故事
  • 天道酬勤的故事
    天道酬勤的故事

    成语故事天道酬勤讲述的是中国著名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故事,一天夜里曾国藩在读书时,碰到一个聪明的贼人,这个贼聪明的才智,却没有勤奋,最终不知所终。 拼音:tiān dào chóu qín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

    标签:成语故事
  • 以逸待劳的故事
    以逸待劳的故事

    成语故事以逸待劳出自西汉末年,是在敌人气势正盛之际,采取不直接进攻的战略,而是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消磨敌人士气,使敌人疲于奔命。同时审时度势,寻找最有利的战机,从而后发制人、一举破敌。 以逸待劳成语典故: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已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

    标签:成语故事
  • 田单攻城的故事
    田单攻城的故事

    成语故事,田单攻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次的成功不代表永远的成功,趾高气扬只能打败仗。 田单是齐国的一位大将军,有一次,他决定去攻打狄国,临行前,去请教鲁仲子。 田单问鲁仲子:“我准备带兵去攻打狄国,先生认为此行会怎么样?” 鲁仲子摇摇头:“恕我直言,此次出击,不会顺利。” 田单心中不快,却依然心平气和地问道:“此话怎讲?” 鲁仲子说:“将军此番一定不能攻克城池。” 田单反问道:“上次攻打即墨,那么大的一个城池,用的都是一些老弱残兵,尚且能打败千军万马的燕国,收复了齐国的失地。这一次攻打如此小的一个狄国有什么难的呢?”说完,也不告辞,拂袖而去。 田单率兵出发攻打狄国,一连苦苦战斗了三个多月,仍不见分晓。田单的队伍人困马乏,精神萎靡。 有一天,田单坐在帐内,心中烦闷,突然听到帐外传来孩子们唱的童

    标签:成语故事
  • 曲高和寡的故事
    曲高和寡的故事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以至于很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 战国时,楚国大夫宋玉才能很高,但是他写的文章太深奥,许多人都看不懂。有些人因此不满,背后说他为人孤傲。楚王听到,就把他找来问道:“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碉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些高深的曲子时,碉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宋

    标签:成语故事
  • 从善如流的故事
    从善如流的故事

    “从善如流”指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自然。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从善如流典故: 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是行也,郑伯将会晋师,门于许东门,大获焉。声伯如莒,逆也。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

    标签:成语故事
  • 井底之蛙的故事
    井底之蛙的故事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

    标签:成语故事
  • 亡羊补牢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

    亡羊补牢,成语,释义: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

  • 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
    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

    盲人摸象,中国成语,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寓言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大概起源于印度,可能是耆那教,佛教有时也被归于苏菲派和印度教。 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养了许多大象.有一天,他正坐在大象身上游玩,忽然看见一群瞎子在路旁歇息,便命令他们走过来,问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吗?"瞎子们同声否认道:"陛下,我们不知道."国王笑道:"你们亲自用手摸一摸吧,然后向我报告." 瞎子们赶紧围着大象摸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开始向国王报告. 摸到象耳朵的瞎子说:"大象同簸箕一样." 摸到象腿的瞎子说:"大象和柱子一样." 摸到象背的瞎子说:"大象好似一张床." 摸到象尾的瞎子说:"大象好似绳子." 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把自己摸到的某一个部分误认为是全体。 后来人们便用"瞎子

    标签:成语故事
  • 约法三章的故事
    约法三章的故事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后指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 ─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

    标签:成语故事
  • 买椟还珠的故事
    买椟还珠的故事

    买椟还珠,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汉语文字】买椟还珠[1] 【汉语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 【词语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 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 【成语用法】连动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标签:成语故事
  • 凿壁偷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凿壁偷光的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

    标签:成语故事
  • 东施效颦的成语故事
    东施效颦的成语故事

    东施效颦:成语,效:仿效;颦:皱眉头。 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女孩东施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因其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 成语出处 ①春秋时制度、礼乐崩坏,各国霸主逐渐兴起。孔子因此开始周游列国,劝说各国君主施行仁道,希望能振兴时弊,解决乱象。而孔子从鲁国西行到卫国去的时候,弟子颜渊就问鲁国的太师:「夫子此行结果会是如何?」太师回答说:「因为时代不同,礼法也随着环境而有所改变,必须懂得变通才行。像孔子这样的用心良苦,是出自于对社会的责任,但是以前许多的制度现在已经不再适用。这就和东施模仿西施一样。在越国有个美女名叫西施,向来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时,她总是轻轻地按住胸

    标签:成语故事
  • 先发制人的故事
    先发制人的故事

    先发制人为三十六计中的一个计策,“发”发动;“制”控制。原指在战争中的双方,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制伏对方。后来泛指先下手采取主动。 秦朝未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俩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旧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标签:成语故事
  • 车载斗量的故事
    车载斗量的故事

    成语故事“车载斗量”是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出自《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车载斗量成语资料 拼音: chē zài dǒu liáng 解释: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示例:1. 孙犁《白洋淀纪事·吴召儿》:“这不算什么,要是像今天,好墨水,~,就不再会为一个空瓶子争吵了。 2. 水仙花在北方很稀罕,在福建则车载斗量,比比皆是。 近义词: 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 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杯水车薪 灯谜:马上运百合 车载斗量成语出处 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车

    标签:成语故事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故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故事

    成语故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至所达到的地方,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能被打开。形容对人真诚产生的感动力。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

    标签:成语故事
  •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为了求贤,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商朝末年,姜子牙年近八十,却怀才不遇,只当了一个下大夫。 他见纣王无道,又受到妲己的迫害,逃出商朝都城朝歌。他来到渭水边隐居,天天钓鱼。他钓鱼与众不同,杆短线长,钩直无饵。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天,西伯侯姬昌经过渭水,回西岐去。他听说姜子牙是位贤人,就亲自来请他到西岐去。姜子牙故意回避,躲在芦苇丛里不出来。姬昌斋食三天,沐浴整衣,双命人抬着礼品,再来请姜子牙,姜子牙这才出来相迎。 后人称这件事为“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姜子牙被文王封为丞相,帮助文王、武王伐纣,创立了周朝。 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为了求贤,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典故: 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八十老人姜子牙曾任商朝下大夫,因见纣王荒淫无道

    标签:成语故事
  • 画蛇添足的故事
    画蛇添足的故事

    寓言故事成语画蛇添足,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了。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个痛快。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

    标签:成语故事
  • 名落孙山的故事
    名落孙山的故事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

    标签: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