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绘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睡前故事成语故事书籍
  • 巧取豪夺的故事
    巧取豪夺的故事

    巧取豪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巧取豪夺这个成语有什么故事呢?其实这是来自宋代非常有名的书画家米友仁,一起来听听这个成语故事吧! 米友仁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书画家,他擅长的是山水画和行书。在他年轻时,比较喜欢临摹古人的书画,而且非常喜爱古代名人的作品。 有一次,在涟水时曾向别人借来一幅松牛图,花了好几天工夫才将画临摹下来。然后他把真画留下,把临摹的给了人家,可是过了两三天,画主就找他要真本。 他疑惑地问画主:“你是怎么发现的?”画主笑了笑说:“我的真画从牛的眼睛里能看到牧童的影子,而你的却看不到。”米友仁听了只得把真画还给人家,喜欢名画的他常常这样,因此获得了很多名贵的真本古画。当时的人把他这种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又引申为巧取豪夺。

    标签:成语故事
  • 百步穿杨的成语故事
    百步穿杨的成语故事

    成语百步穿杨是什么意思呢?百步穿杨又有一个怎么样的成语故事呢?原来这源于秦国名将要去攻打魏国,谋士苏厉要去劝说而向白起讲的一个故事。 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 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 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

    标签:成语故事
  • 爱屋及乌成语故事
    爱屋及乌成语故事

    成语爱屋及乌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爱屋及乌的成语源自于周武王攻破朝歌之后,对于商朝原本的旧部不知道如何处置,具体一起来看看吧! 解释: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

    标签:成语故事
  • 剖腹藏珠的故事
    剖腹藏珠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们讲了一个故事:「西域有一个商人,偶然间得到一颗非常稀有的珍珠。因为这颗珍珠很值钱,商人一直很担心别人会来偷他的珍珠,所以,想尽办法要把它藏在一个比较隐密的地方。不过,尽管他换了多少地方,他都觉得不够安全。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一个自以为最好的办法,他把自己的肚子剖开,把珍珠藏在肚子里。当然商人最后就死了。」 唐太宗讲完故事后,就问大臣们说:「你们说世界上真的有这种人吗?」 大臣们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唐太宗接着说:「商人的行为的确很荒谬,但是,有的人为了贪污而失去性命;有些皇帝为了追求享乐就断送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不就和那个商人一样笨吗?」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标签:成语故事
  • 纸醉金迷的故事
    纸醉金迷的故事

    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荒淫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标签:成语故事
  • 势如破竹成语故事
    势如破竹成语故事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

    标签:成语故事
  • 门可罗雀 成语故事
    门可罗雀 成语故事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传记,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郑庄。 汲黯,字长 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 后来又任“主爵都尉”。 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 帝时担任“大农令”。这两位大臣都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曾位列九 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 可是,由于他们太刚直了,汉武帝后来撤了他们的职。他们丢了 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 开封的翟公曾经当过廷尉。他在任上的时候、登他家门拜访的 宾客十分拥挤,塞满了门庭。后来他被罢了官,就没有宾客再登门 了。结果门口冷落得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了。官场多变,过了一个 时期,翟公官复原职。于是,那班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程公感溉万

    标签:成语故事
  • 精卫填海的成语故事
    精卫填海的成语故事

    精卫填海:jīng wèi tián hǎi。 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远古时,有个可爱的小仙女,名叫女娃。疼爱她的父亲炎帝,为了百姓每天操劳奔波。女娃很小的时候,就想到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海去看一看,她一次次地央求父亲。可是,父亲实在太忙了,总是不能带她去。 这一天,女娃悄悄地离开家,独自驾着一条小船,向着东海的深处划去。距离陆地越来越远,海上的波涛越来越大。原本晴朗的天空上,渐渐地布满了乌云。一声霹雳,狂风伴着暴雨向女娃袭来。滔天的大浪,把女娃和她的小船一起吞没了…… 听到女娃遇难的消息,乡亲们十分悲痛。他们来到海边,含着眼泪,一次次地呼喊着女娃的名字。这时,海上飞来了一只小鸟,长着花脑壳、白色的小嘴、红红的脚。小鸟在乡亲们的头上盘旋着,不断地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好像在呼喊,又好像在哭泣。小鸟转身飞向树林,

    标签:成语故事
  • 马首是瞻的故事
    马首是瞻的故事

    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基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释义: “瞻”是看的意思。这则成语的本意是,作战是士兵看着主 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现在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者乐于追随。 故事: 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 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

    标签:成语故事
  • 风牛马不相及的故事
    风牛马不相及的故事

    “风马牛不相及”常用来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出自于《左传.僖公四年》。 春秋初期 ,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楚王不但不服齐桓公,还要与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等八国军队攻打蔡国,蔡侯只好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于是率领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楚成王接到密报,一面调集兵将准备同齐国作战,一面派屈完到齐国军营进行谈判。屈完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他对楚国非常忠诚。为了楚国的安危,他只身前往齐国的军营去见齐国的管仲,责问他:“你们齐国住在北方,我们楚国住在南方,齐楚两国相隔这么遥远,即使马牛走失不会跑到对方的国境内。尤其没有料想到你们的兵马,竟然践踏我们的国土。”屈完铿锵有力的言辞,把管仲问得理屈辞穷,无言以对。齐桓公见楚国没有屈服的意思,于

    标签:成语故事
  • 狼狈不堪的成语故事
    狼狈不堪的成语故事

    狼和狈都是一种野兽,它们长得很相似,但狈的前脚短, 后脚长; 而狼却刚好相反,狼是前脚长,后脚短。 有一天狼发现山下一户人家的羊圈里,养了好多的肥羊,但是羊圈太高,既跳不过去,又撞不倒,它无法可想,只好跑去找聪明的狈先生。 狼对狈说:“嗨!兄弟! 我发现了一群肥嫩的小羊, 可是就我一个实在没办法跳过栅栏, 请你帮我想个办法过去, 事成之后, 我们都能大吃一顿哩! ”狈一口答应,于是它们到了羊圈旁察 看地形,终于狈想出了妙计, 说:“ 我后腿长,攀在栏木上一伸直, 你就跳上我的脖子,然后用你的长长的前脚去抓羊,这个主意不错吧!” 狼说:“ 是不错, 但你可别把我摔着了哟 !”于是狼和狈就开始采取行动,结果不用说,他俩当然顺利完成任务,高兴的拖着羊上山去了。 比喻两个人以上, 互相勾结一起作奸犯科。 后人就把这个寓 言故事引申成“狼狈为奸”

    标签:成语故事
  • 逼上梁山的故事
    逼上梁山的故事

    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鲁智深与林冲两个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害怕打起来不是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将高衙内拥走。这时,鲁智深也急忙赶到,听明情况便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

    标签:成语故事
  • 南辕北辙的故事
    南辕北辙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 “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

    标签:成语故事
  • 上下其手的故事
    上下其手的故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

    标签:成语故事
  • 入室操戈的故事
    入室操戈的故事

    后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名叫郑玄。他从小勤奋好学,太守杜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推荐他进入太学读书。后来郑玄又拜大文学家马融为师,在他门下学习。当郑玄学成离开时,马融感慨地说:“郑玄走了,我全部的学识也都被他带走了。” 郑玄在家里勤奋地研究学问,他和一起研究经学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篇文章。郑玄读完后,不同意他的见解,于是就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癱疾》三篇文章来反驳何休。何休读完后,发现郑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观点来反驳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说:“你这样不是进来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进攻吗?”

    标签:成语故事
  • 运斤成风的故事
    运斤成风的故事

    这个成语见于《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 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而不失容。” 这个寓言故事的大意是: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石是个技艺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们表演了这样一套绝活: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石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仍旧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 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石的绝技和郢人的胆量,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人石请来,让他再表演一次,石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标签:成语故事
  • 犬牙交错的故事
    犬牙交错的故事

    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后,分别封功臣到各地为王。但是因为这些王候在地方上拥有强权,甚至有谋反叛变的意思,于是汉高祖就一一把他们消灭了。 为了巩固汉室,汉高祖又大力赐封同族的人。因为同姓诸侯国数量增加,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征讨,平定了叛乱,但同姓诸侯的存在依旧威胁着汉朝的江山。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也就是消弱王侯们的势力,并且想进一步采取行动。这个举动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便对汉武帝说:“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的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希望汉武帝能手下留情。” 于是,汉武帝后来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无形中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也巩固了中央集权。

    标签:成语故事
  • 鸟尽弓藏的故事
    鸟尽弓藏的故事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

    标签:成语故事
  • 防微杜渐的故事
    防微杜渐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标签:成语故事
  • 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
    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标记,因此迷了路。 老马刚醒悟,已是含泪于九泉之下了。

    标签: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