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绘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睡前故事成语故事书籍
  • 调虎离山的故事
    调虎离山的故事

    调虎离山的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 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 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

  • 涸辙之鱼的故事
    涸辙之鱼的故事

    涸辙之鱼的故事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300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 尔虞我诈的故事
    尔虞我诈的故事

    尔虞我诈的故事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 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 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平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 诈、虞:欺骗。这个成语形容互相欺骗。 成语解释 【汉字简体】尔虞我诈 【汉语注音】ěr yú wǒ zhà 【汉语注释】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尔,你;虞,欺骗;诈,欺骗。

    标签:成语故事
  • 一叶障目的故事
    一叶障目的故事

    很久以前,楚国有个书生,一天,他从书中得知,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身体的那片叶子,有隐身的功效。书生放下书,暗暗窃喜:哈哈,如果我能找到这么一片树叶,岂不是能够拥有隐身之术? 于是,书生放下手中的书,来到郊外的树林里,找啊找,找了好久,终于在一棵大树下,看见一只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正准备捕蝉。书生顾不得礼仪体统,脱下鞋子哼哧哼哧地爬上了大树。 嗬,所有的叶子都是一个模样,书生也分不清楚,哪片才是螳螂遮蔽身体的叶子了。情急之下,书生把整个枝头的叶子都摘了下来,然后背起叶子,哼着小曲儿回家了。 一到家,书生就迫不及待地把妻子拉进房间,拿出一片叶子挡在眼前,问妻子:“夫人,你能看见我吗?”妻子不明白缘由,老实地点点头说:“能看到。”书生扔掉这片叶子,又拿出另外一片挡在眼前,问:“夫人,你能看见我吗?” 他们试了一片又一

    标签:成语故事
  •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春秋时期,朝廷政令残酷,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有些人没有办法,只好举家逃离,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泽去住,那里虽同样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远”,官府管不着,兴许还能活下来。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脚下,一家三代从早到晚,四处劳碌奔波,总算能勉强生活下来。 这泰山周围,经常有野兽出没,这家人总是提心吊胆。一天,这家里的爷爷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这家人十分悲伤,可是又无可奈何。过了一年,这家里的父亲上山采药,又一次命丧虎口。这家人的命运真是悲惨,剩下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商量着是不是搬个地方呢?可是思来想去,实在是走投无路,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样没有活路,这里虽有老虎,但未必天天碰上,只要小心,还能侥幸活下来。于是母子俩依旧只有在这里艰难度日。 又过了一年,儿

  • 暴虎冯河的故事
    暴虎冯河的故事

    暴虎冯河的故事 春秋末期,鲁国卞地有一位名士,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性情刚直,酷爱耍弄兵器,年轻时就是乡间出了名的勇士。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每当孔子外出时,子路就常常在左右护卫他。孔子曾感慨地说:“自我收了子路做弟子以来,再也没有人敢当着我的面用恶毒的话语污蔑我了。” 子路不喜欢读书,孔子常劝他用心习文。子路却说:“南山上产的竹子,生来就很笔直。如果砍下来做成箭,一样能射穿厚厚的犀牛皮。学习有什么益处?”孔子说:“如果为竹子粘上羽毛,安上箭镞,岂不是能增强它的威力?”子路听完后,还是不愿学习。 子路很爱夸耀自己有统兵作战的本领。他对人说:“假如有一支勇焊的军队,挥动漫天的旗帜,擂起震耳的战鼓,如潮水般向我冲来,我还是能直扑敌阵,斩将夺旗,开拓千里疆土!” 一次,孔子与弟子们闲谈,子路忽然向孔子发问:“夫子,要

  • 骑虎难下的故事
    骑虎难下的故事

    骑虎难下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青年要到一个村庄去办事,途中要经过一座大山。 临行前,家人嘱咐他:遇到野兽也不必惊慌,爬到树上,野兽便奈何不了你了。 年轻人牢记在心,一个人上路了。 他小心翼翼地走了很长时间,并没有发现有野兽出现,看来家人的担心是多余的了。他放下心来,脚步也轻松了几分。 正在这时,他突然看到一只猛虎飞驰而来,于是连忙爬到树上。 老虎围着树干咆哮不已,拼命往上跳。 年轻人本想抱树干,但却因为惊慌过度,一不小心从树上跌了下来,刚好跌在猛虎背上。 他只得抱住虎身不放,而老虎也受了惊吓,立即拔腿狂奔。 另外一个路人不知事情的缘由,看到这一场景,十分羡慕,赞叹不已:“这个人骑着老虎多威风啊!简直就像神

  • 谈虎色变的故事
    谈虎色变的故事

    谈虎色变的故事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顥说:从前一个曾被老虎咬伤的农夫深知老虎的厉害,一次他听说老虎在外地咬伤了人,周围的人听了十分吃惊,而他则惊慌失色。因为他有被咬的亲身感受,研究学问的人要获得真知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典故】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二程全书·遗书二上》 【解释】色:脸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有余悸 【近义词】闻风丧胆、心有余悸 【反义词】面不改色、谈笑自若 成语造句 ◎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一些现代戏被抬上"样板"的宝座,竟然使现代戏倒了广大观众的胃口,甚至在一段时间里使人谈虎色变。

  • 孙康映雪的故事
    孙康映雪的故事

    孙康映雪的故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

    标签:成语故事
  • 路不拾遗的故事
    路不拾遗的故事

    路不拾遗的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邯郸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裳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十分着急。这时候,有人劝慰他说: “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 丢衣裳的人半信半疑。他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 于是他转身回去,果真找到了他丢失的衣裳。 路不拾遗的故事点评 路不拾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做到路不拾遗,整个社会会越来越和谐。所以说小朋友要培养好的品质,路不拾遗,捡到东西要物归原主,为建设和谐国家也做一份贡献哟!

    标签:成语故事
  • 沉鱼落雁的故事
    沉鱼落雁的故事

    沉鱼落雁的故事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会到溪边去浣纱,溪中的鱼看到西施,觉得自己长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 汉朝的时候,也有一个美女叫王昭君,她要出塞去嫁给番王的时候,天空飞过的雁,看到王昭君长得那么漂亮,都惊讶的忘记该怎么飞了,全坠落到树林里面。 后来,大家在称赞一个女人长得很漂亮,就说她有“沉魚落雁”的容貌! 成语典故 【出处】: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绝色美女,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最初人们对毛嫱画像的称道远远超过西施。她应该是“沉鱼”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丽姬已失考。 故原始的“沉鱼”和“落雁”应该是指“

    标签:成语故事
  • 得鱼忘筌的故事
    得鱼忘筌的故事

    得鱼忘筌的故事 古代一渔夫到河边捕鱼,他把竹器筌投进水里,全神贯注观看浮标,终于一条红鲢鱼上筌了。他十分高兴取下鱼把筌抛在一边,快步回家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筌回家了。 成语出处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基本信息 编辑 【成语名称】得鱼忘筌 【成语读音】dé yú wàng quán 【英文翻译】to forget the means by which the end is attained 【字词释义】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 【成语释义】1.原指领会

    标签:成语故事
  • 如虎添翼的故事
    如虎添翼的故事

    如虎添翼的故事 如虎添翼的故事 相传,只要爬过七七四十九座山,游过七七四十九条河,走过七七四十九个国家,就能看到神仙,并请求他满足你一个愿望。 7岁的小虎外表看似健壮,四肢发达,但其实是很胆小的。他朋友们都知道他的弱点,每天想尽办法整他。不,他们算不上是朋友,只是同一种族罢了。他已经无法忍受这种天天背景下的日子了,决定去找到那位在四十九个国家,四十九条河,四十九座山后等待着他的神仙。他,起程了。 没想到会这么困难——山上有比他还凶猛的野兽、河里有长着比他脑袋还大的嘴的怪鱼,差点把他尾巴全咬掉、一个个神秘的国家里有着奇怪的规矩:不是鞭打外来动物,就是不穿衣服这要关进地牢······可他竟坚持下来了。 二十年过去了,小虎二十七了,哦,已经不能称之为“小虎”了。虽然他长大了,可内心深处还是软弱的。他已游过四十九条河流,走过四十九

    标签:成语故事
  • 比肩继踵的故事
    比肩继踵的故事

    比肩接踵的故事 楚灵王知道晏婴长得矮小,就和大臣们定计,想戏辱他。 晏婴到了楚国郢都,可是城门紧闭。一个楚国的卫兵把晏婴领到一扇新开的小门前,请他从小门进城。晏婴冷笑一声,说:“这是狗洞,出使狗国从这儿进;我出使楚国,怎能从这里进!”楚灵王反被晏子戏辱,只得大开城门,迎晏婴进城。 楚灵王还想戏弄晏婴,在接见时,第一句话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大声回答:“我国京城行人比肩接踵,怎么说没有人?”楚灵王笑着说:“既然有人,为什么叫你这个矮子出使我国呢?”晏婴叹口气说:“我国那些体面能干的使臣,到有贤君的国家去了。”晏婴加重语气说:“像我这样无用的人,只好来见你了。” “比肩接踵”成语由此而来。肩并肩,脚尖靠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比肩接踵的故事点评 比肩接踵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便以貌取人,更不

    标签:成语故事
  • 鹦鹉学舌的故事
    鹦鹉学舌的故事

    鹦鹉学舌的故事 有个贪官,非常喜欢鸟类,于是就养了一只鹦鹉,这只鹦鹉十分乖巧,很讨贪官的喜爱,贪官每天都把鹦鹉抱在怀里,教他说话,渐渐的这只鹦鹉开始学会说话。 一天,贪官在朝堂上开完晨会,回到家中数落皇上的不是,刚好被鹦鹉听了去,鹦鹉把贪官说的话都一字不落的记了下来。 皇上微服私访来到贪官家做客,鹦鹉一看是皇上,就把贪官说的所有坏话都讲了出来,皇上知道了贪官的私心,重罪把他关进大牢,并封赏了那只鹦鹉。 其实皇上早就想收拾那个贪官了,只不过是没有证据,多亏了这只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的故事点评 鹦鹉学舌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总会败露的,所以不要做坏事。当然也不要学贪官的这只鹦鹉,虽然它在关键的时候起了作用,但是一味地模仿别人,也会招人讨厌的。要学会做自己,有自己的主见。

  • 杜鹃啼血的故事
    杜鹃啼血的故事

    杜鹃啼血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地方,有一个井里的大鳖成了精灵,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刚从井里来到人间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尸在哪里,哪里的河水就会向西流。于是,鳖精的尸体就随着西流水,从荆水沿着长江直往上浮,浮过了三峡,浮过了巴泸,最后到了岷江。当鳖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时候,他突然活了过来,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称叫做“鳖灵”。说来也巧,鳖灵正碰见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长叹,便忙问为什么如此惆怅。望帝见到鳖灵,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和诚恳,便告诉了他缘故。 原来,有一大群被蜀人烧山开荒赶走的龙蛇鬼怪,不愿离开天府之国的宝地,更不情愿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乐园,他们便使了

  • 喜鹊登枝的故事
    喜鹊登枝的故事

    喜鹊登枝的故事 唐朝时有个叫黎景逸的人,爱护鸟类。黎家门前的树上,有只鹊巢。他常用饭粒喂食住在巢里的鹊儿。时间一长,鸟和人有了感情。鹊儿常常飞到窗台上,吱吱喳喳,跺足振翅,给他的单身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 不久,附近发生了一桩失窃案。被盗人向官府诬报,说是黎景逸干的。黎景逸被关进南康郡的监狱,受到刑讯。但他不肯招供,这官司就莫名其妙地拖了下来。 如此一月有余,正当黎景逸倍感痛苦时,忽然耳边传来了吱吱喳喳的鸟鸣声。抬眼一看,原来那只常受他喂食的鹊儿就停在狱窗外面的树枝上,正对着自己,欢叫不停。 “大概有啥好消息了”。黎景逸一边向鹊儿招手示意,一边在暗自思忖。接着,他便听见了狱卒们传说,有人遇见一位穿白色交领深青色衣裳的人。据那人讲,朝廷马上就要颁布大赦令了。黎景逸听后,恍然中钻出个大悟:那鹊儿不就是深青色的羽毛

  • 骑驴找驴的故事
    骑驴找驴的故事

    骑驴找驴的故事 有个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挣大钱,就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见到一群小毛驴,看上去不错,就想买几头回去卖,据说能赚钱。 王三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就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 三、 四。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 刚才我眼花了。”再骑上去一数:“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他急忙下来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最后,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不划算!” 于是,他下驴来跟驴一起走了回去。 骑驴找驴的

  • 守株待兔的故事新编
    守株待兔的故事新编

    守株待兔简介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民,他整日在地里偷懒,所以即使是遇上好年景,地里的粮食也仅够他填饱肚子的。一旦要是遇上荒年啊,那他可就要挨饿喽。 这一天,他正在农田里耕地,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打猎的吆喝声。那声音啊,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不断回响,受了惊的小动物在农田周边的草丛中窜来窜去,拼命奔逃。 突然,一只小兔子慌慌张张地从草丛中跑出来,一头撞在地里的树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赶忙捡起兔子,心里甭提多高兴:“呵呵,一只送上门的兔子” 当天晚上,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把肚子吃了个溜圆。 第二天,他照旧到地里干活儿,可是却心不在焉,时不时地向草丛中瞄一眼,希望还能捡

  • 胆小如鼠的成语故事
    胆小如鼠的成语故事

    胆小如鼠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有一个十分胆小的人,名叫元庆和,他本来是北魏时期的官员,担任刺史一职。 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敌人已经攻到城下了,我们是不是要跟他们决一死战?” 而他双手发抖的说道:“不,不...,,传令下去,让所有的将士放下兵器,准备投降..."虽手下极力劝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 从此,他所掌管的区域全部划入了梁朝的版图。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诧异:”元庆和竟然投降,就封他为‘魏王’ 吧! 几年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又一次元庆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带领梁朝的将士去攻打东魏的项城。 他的士兵报告道:”报告王爷,大军已经到达项城了,听闻东魏的大军没多久也会到达那里。” 元庆和谨慎地说道:“你知道东魏的大军多少人吗?”士兵信心满满地说“大约有三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