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
  • 纠正孩子的“三分钟热度”
    纠正孩子的“三分钟热度”

      有些孩子多任何事情一开始充满兴趣,但没多久就喜新厌旧了。对孩子表现出的“三分钟热度”的表现,父母们往往很头痛,可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专家表示:这是孩子专注力不强的表现,父母必须通过训练纠正,否则对他今后的成长影响很大。 [视觉注意力训练]让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动物图片,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给孩子看一照片,让他说说照片里都有什么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他们每个人都在干什么等。不过让孩子观察的东西要不断地变换,不然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兴趣了。 [听觉注意力训练]给孩子讲故事,事先说好,故事讲完之后要提出问题让他回答,如果能够在讲故事之前就把要问他的问题提前告诉他,相信效果会更好。 [动作注意力训练]即通过让孩子完成特定的动作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比如,教他做一些体操动作舞蹈动作或一些游戏动作,都能达到这种效果。 [混合型注意力训练]

  • 三种否定孩子的话语
    三种否定孩子的话语

      与家里的小宝贝沟通,一点都不难,只要掌握技巧,就容易的很!很多父母往往在孩子才刚起了个头,就直接打断孩子的话语,并开始对孩子精神训话,这样可是会让孩子倒足胃口,下回再也不愿意和您分享生活点滴了!所以,建议您,尽量避免成为一个否定者、讲道者及施压者,这样才能成为小宝贝的最佳倾听者! [否定者……]当孩子述说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时,就算您不认同,也不应当场否定孩子的看法,像是说,“你这样,妈咪不喜欢”等。正确的做法是说,“这样啊!妈咪觉得很好,不过……” [讲道者……]与孩子沟通,最怕的就是成为一个讲道者,当孩子才起个头,家长就说,你这样做不对,妈咪觉得……,经常性地长篇大论,可是会让孩子退避三舍的哦! [施压者……]恼羞成怒是为人父母最忌讳的。由于孩子还小,语言表达能力仍不是十分理想,所以家长如果不断地追问,可能会形成孩子的压力,而造成反效果,使孩子越说不

  • 英政府机构建议给5岁儿童开性教育必修课
    英政府机构建议给5岁儿童开性教育必修课

    英国政府机构日前建议,应该让5岁的小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性教育课程,鼓励他们讨论性知识。 据《镜报》12月5日报道,英国政府青少年性健康和怀孕问题独立顾问小组撰写报告指出,现行的英国性教育体制由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向11岁以下的学生进行性教育,这种体制是有损学生健康和成长的,应当予以改革;学校应该给5岁至11岁的小学生开设性教育必修课,鼓励他们讨论性知识。青少年性健康和怀孕问题独立顾问小组成员是来自英国医疗行业、性行为以及青少年性健康领域的42名专家。 该小组建议,学生的性教育课程应不仅仅教授基本的两性生理和卫生知识,而应就性行为、性心理进行更多深入的讨论,例如如何应对同伴性要求、如何避孕以及避免性病的传播等;其中小学生将被教授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学生才会被教授具体的性行为知识和后果。 该小组指出,更加开放、丰富和详细的性教育课程将改善英国少女怀孕率居高不下的现状。

  • 要学会早发现“问题孩子”
    要学会早发现“问题孩子”

      ■背景: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而在中国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也非常严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曾对北京市某些城区的小学生作过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调查,1984年为8.3%,1993年为10.9%,1998年为13.4%,2001年则增长到18.2%。而上海市妇联所2005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已达21%~32%。  在北京安定医院,没有人能想到儿童病房会像幼儿园一样:走廊的墙上挂着孩子们画的儿童画,有花裙子、猫脸、向日葵和大树等。教室里摆着课桌椅,书柜里摆满了各式玩具,墙上贴着蓝猫卡通画,还有一张小红花评比榜。而小患者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认真地拼图。  但这些幸运的孩子,仅仅是众多精神病患儿中的极少一部分,还

  • 孩子眼中的爱情和婚姻
    孩子眼中的爱情和婚姻

      关于婚姻与爱情,一组5至10岁的美国小孩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也许听起来傻傻的,但是谁能说小娃娃就一定不懂事呢?  ●合适的结婚年龄是多少岁?84岁吧。那时候什么也不用做,有好多时间彼此相爱。(朱迪,5岁) 等我读完幼儿园,就得开始考虑为自己找个妻子。(汤米,5岁)  ●爱情是怎样发生的呢?我听人说,这和身上的味道有关。大人们都很喜欢用香水。(简,9岁) 我想大概会被一支箭之类的东西射中吧,应该不疼的。(哈伦,9岁)  ●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如何?如果会像学拼写那么麻烦,我可不想试。太花时间了。(里奥,7岁)  ●外表重要吗?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我长得应该算不错了,可是没听说过有谁想嫁给我。(加里,7岁)  ●为什么恋人们总是手牵手?是怕戒指掉下来吧!那些东西很贵的。(大卫,8岁)  ●愿意恋爱吗?我还是

  • 您的孩子是否有这样的问题(图)
    您的孩子是否有这样的问题(图)

      孩子出生后接触最早的是父母,模仿的对象也往往是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 ●文/王艳菲 图/刘丹莹 妈妈的压力导致他多动 【个案】 浩浩5岁,是个漂亮的男孩。妈妈带他去朋友家串门时,一进门他就像飞舞的蝴蝶,伸开双臂绕房间飞跑几圈,口里还发出各种叫声;别人问他话,他爱理不理的,眼睛也不看对方,注意力很不集中;他的自控力也差,肢体动作不协调,比如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情绪也紧张、急躁,心智年龄低于同年龄的孩子。 浩浩注意力的集中性和持久性都达不到要求;口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均较差;握笔姿势不正确,常发生笔顺错误等严重的学习障碍;而且不会与人交往,在幼儿园没有要好的朋友。 【分析】 在与浩浩妈的交流、沟通中,可以看出,浩浩妈情绪也极为紧张、急躁,且心理敏感,内心压力很大。由于浩浩爸在外地,家里只

  • 孩子任性缘于父母任性
    孩子任性缘于父母任性

    只要谈到孩子,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任性。但是与孩子们聊这个话题,却常常得到相反的回答,孩子们认为爸爸妈妈才任性呢。一些专家也认为,孩子的任性往往是父母任性造成的。   一位心理专家告诉记者,某地一高中毕业生因为父母私下改了他的高考志愿而跳楼自杀了。这位心理专家分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悲剧,正是因为父母的任性培养了孩子的任性。在孩子还只有3岁时,他的母亲一定要他在蹦蹦床上玩,在她看来,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当她看到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终于变得“勇敢”,并因此奖励他玩具汽车时,儿子却把玩具汽车摔在了她的身上。   孩子幼小时的举动是一个信号,是孩子仇恨的反映。如果那时母亲能敏感地认识到儿子的怨恨,如果她在日后能多和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的感受,遇事多听听孩子的见解,或者在某些时候不妨向孩子妥协,后来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然而,当孩子长大后,她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约束孩子的行为。

  • 让孩子多点韧性少点任性
    让孩子多点韧性少点任性

    虽然“任性”和“韧性”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培养出来的孩子其命运可能就会有天壤之别。 教育学专家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独立性增强了,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百依百顺了,他们总想脱离家长,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有时对家长的限制表示反抗,这是正常的。家长要适应孩子的发展变化,给他们一点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允许一定的“任性度”,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具体情况,要求孩子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家长的支配,那么孩子“任性”没有了,可“韧性”也没有,这样要求的结果只能扼杀孩子的个性,使孩子成为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人。我们应该分清“任性”和“韧性”的界限。“韧性”是坚信自己的做法正确,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的一种顽强精神的表现。意志坚强,是良好的品质,家长

  • 任性是因为孩子有心理需求(图)
    任性是因为孩子有心理需求(图)

    任性的孩子,在家长眼里都是相似的:为达到目的,哭闹不止,把家长搞得精疲力尽。有的家长打骂,不起作用;有的家长听之任之,孩子仍不罢休。家长唯有长叹:都是独生子女,太过于娇惯了,以前哪听说过这样的事。 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 苏苏5岁,平时蛮听话。可是,用她妈妈的话来说,就是那天不知发了什么疯,直闹到了午夜,才在极度疲倦中睡了过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那天,苏苏约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家里玩。苏苏拿出自己所有的玩具来招待小朋友。两个孩子玩得挺愉快。本来,如果事情一直这样下去,也就没什么了。可是,即将结束游戏时,那个小朋友忽然从包里取出一辆遥控小汽车。 小汽车顶上,亮着个红灯,闪啊闪的。 “给我玩,给我玩。”苏苏开心得不得了,“我玩一下。” “好,就玩一下,”小朋友倒也大方,“玩一下我就要回家吃饭了。” 苏苏好奇

  • 让孩子在帮助他人中进步
    让孩子在帮助他人中进步

      把拥有的物质多给予他人一份,自己便少了一些,而知识、技能却不这样,教给别人,非但不减少,反而能进一步地强化、巩固,温故而知新,无形中全面提高了自我。基于对此的认识,我常鼓励已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莹莹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人。  邻居小女孩婷婷拿着一本英语书哭丧着脸溜进我们家,请莹莹教她英语。原来,婷婷的爸爸要求她每学完一节英语课后必须熟读并弄懂每个单词及句子意思,不会的问同学问老师,绝不允许打“马虎眼”混过去。她答应得好,可实际上并不这样做,学过的课文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爸爸检查后限其在傍晚前必须将不会的地方弄懂。她慌了,急忙来请教莹莹。其实,莹莹的英语也不太好,面露为难之情。在旁的我立即鼓励:“莹莹,你就帮助一下婷婷吧,不会读的地方可打开复读机来听呀,不懂的句子就翻开笔记来看呀,还可根据单词的意思来翻译呢。”在我的鼓励和提醒下,莹莹便答应了婷婷的要求,当起“老师”来。“重担”在肩,莹莹既打开

  • 如何让孩子不磨蹭
    如何让孩子不磨蹭

    如何让孩子不磨蹭 据说曾有个有趣的调查,问妈妈每天早上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答应是“快点,快点。”而我们也看到N位爸妈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真是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吃饭慢,做事慢,反应慢,连玩玩具都比人家慢半拍。 ”谁都知道,现在是快节奏,抢速度的时代,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工作要完成,看看自家宝宝慢吞吞的样子,这不是被时代抛弃,就要被时代吞没了。 “我们家聘婷是个典型的慢郎中,做什么事情都慢,而我呢又是个急性子,女儿的慢动作我要是忍受五分钟以上,跟电影里慢动作似的,我这个急呀,就不停的催。谁知我这边是催得厉害,她那边是我行我素,要么全当没听见,要么干脆无理在先,发一通脾气。唉,催到最后想想还是我帮着做事算了。现在我是大包大揽,明知道不对,但实在是受不了她的慢劲。 ” 聘婷妈妈(上海,记者,女儿三岁半) 相信聘婷妈妈可以成为家长代表,许多妈妈都说,除了催

  • “唠叨式”说教易使儿童患“心理慢性症”
    “唠叨式”说教易使儿童患“心理慢性症”

    柯女士的儿子今年10岁,学习一般,她常抱怨儿子不听话、顶嘴。柯女士儿 子的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慢性症”。此症在儿童中 比较多见,其根源在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反复说教,不 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长此以往,这种“唠叨式”说教可使孩子养成“心理 惰性”,失去对父母的敬畏,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甚至消失。   孩子的表现常是父母教育效果的“反光镜”。有“心理慢性症”的孩子的家 长教育孩子时常表现出:(1)言语反复或表达不当;(2)指责孩子的缺点时简单化; (3)管教太严,孩子稍有小错,即新账旧账一起算,导致孩子反感,甚至引起逆 反情绪和异常行为。   那么作为父母怎样预防孩子出现“心理慢性症”呢

  • 如何对待心理慢性症儿童
    如何对待心理慢性症儿童

    一、什么是心理慢性症: 孩子不听管教是一种心理慢性症的表现,原因多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一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反复说教,实际是在不断给孩子以相同的刺激,这种唠叨式的说教使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惰性。于是,父母的说教一旦出现再成为刺激,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或消失。具有心理慢性症的孩子,其父母在家庭中存在一定的通病。主要表现有三方面: (1)教育语言使用欠佳:在批评孩子时,父母斥责的声调高而尖锐,语句反复。 (2)说教简单化:指责孩子时不讲清原因及道理,大话连篇,不明要领,使孩子不知错在哪里。 (3)抖萝筐式的训练:孩子犯一点小错,父母就抓住不放,并将孩子以往的所有错误重新数落一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情绪。 二、如何防止心理慢性症: (1)变换不同的教育语言来指出孩子的同一缺点。如对于孩子写作业粗心的毛病,父母用仔细点,不要再当马虎大王了,写算术式时不要把等号丢在脑后等,比反复说要

  • 儿童心病需“心”治
    儿童心病需“心”治

      人们通常总爱说:小孩最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不知愁滋味。孰不知这些“小大人”在压力的“如影随形”之下常出现心理疾病。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理行为室主任陈彦平自1997年开展儿童保健工作,主要研究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与发育性疾病的诊治,多次参加全国心理行为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心理咨询与治疗班”学习,与全国同道进行广泛交流。   陈彦平主任介绍说,目前仍有部分人或儿童家长“谈心色变“,一提到心理行为问题往往与精神病联系在一起,认为那是社会上的极少部分“另类”,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心理行为疾病的发病率在10%%~30%%,心理行为科主要开展0~16岁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神经心理测评,包括行为、个性、气质、感觉统合和学习能力测试及各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诊治。   即7~16岁儿童个性评定;4~16岁儿童行为评定,0~16岁儿童社会生活能力评定;儿童多动症如多动、上课注意力

行为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