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如何让孩子不磨蹭
    如何让孩子不磨蹭

    如何让孩子不磨蹭 据说曾有个有趣的调查,问妈妈每天早上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答应是“快点,快点。”而我们也看到N位爸妈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真是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吃饭慢,做事慢,反应慢,连玩玩具都比人家慢半拍。 ”谁都知道,现在是快节奏,抢速度的时代,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工作要完成,看看自家宝宝慢吞吞的样子,这不是被时代抛弃,就要被时代吞没了。 “我们家聘婷是个典型的慢郎中,做什么事情都慢,而我呢又是个急性子,女儿的慢动作我要是忍受五分钟以上,跟电影里慢动作似的,我这个急呀,就不停的催。谁知我这边是催得厉害,她那边是我行我素,要么全当没听见,要么干脆无理在先,发一通脾气。唉,催到最后想想还是我帮着做事算了。现在我是大包大揽,明知道不对,但实在是受不了她的慢劲。 ” 聘婷妈妈(上海,记者,女儿三岁半) 相信聘婷妈妈可以成为家长代表,许多妈妈都说,除了催

  • “唠叨式”说教易使儿童患“心理慢性症”
    “唠叨式”说教易使儿童患“心理慢性症”

    柯女士的儿子今年10岁,学习一般,她常抱怨儿子不听话、顶嘴。柯女士儿 子的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慢性症”。此症在儿童中 比较多见,其根源在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反复说教,不 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长此以往,这种“唠叨式”说教可使孩子养成“心理 惰性”,失去对父母的敬畏,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甚至消失。   孩子的表现常是父母教育效果的“反光镜”。有“心理慢性症”的孩子的家 长教育孩子时常表现出:(1)言语反复或表达不当;(2)指责孩子的缺点时简单化; (3)管教太严,孩子稍有小错,即新账旧账一起算,导致孩子反感,甚至引起逆 反情绪和异常行为。   那么作为父母怎样预防孩子出现“心理慢性症”呢

  • 如何对待心理慢性症儿童
    如何对待心理慢性症儿童

    一、什么是心理慢性症: 孩子不听管教是一种心理慢性症的表现,原因多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一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反复说教,实际是在不断给孩子以相同的刺激,这种唠叨式的说教使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惰性。于是,父母的说教一旦出现再成为刺激,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或消失。具有心理慢性症的孩子,其父母在家庭中存在一定的通病。主要表现有三方面: (1)教育语言使用欠佳:在批评孩子时,父母斥责的声调高而尖锐,语句反复。 (2)说教简单化:指责孩子时不讲清原因及道理,大话连篇,不明要领,使孩子不知错在哪里。 (3)抖萝筐式的训练:孩子犯一点小错,父母就抓住不放,并将孩子以往的所有错误重新数落一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情绪。 二、如何防止心理慢性症: (1)变换不同的教育语言来指出孩子的同一缺点。如对于孩子写作业粗心的毛病,父母用仔细点,不要再当马虎大王了,写算术式时不要把等号丢在脑后等,比反复说要

  • 儿童心病需“心”治
    儿童心病需“心”治

      人们通常总爱说:小孩最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不知愁滋味。孰不知这些“小大人”在压力的“如影随形”之下常出现心理疾病。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理行为室主任陈彦平自1997年开展儿童保健工作,主要研究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与发育性疾病的诊治,多次参加全国心理行为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心理咨询与治疗班”学习,与全国同道进行广泛交流。     陈彦平主任介绍说,目前仍有部分人或儿童家长“谈心色变“,一提到心理行为问题往往与精神病联系在一起,认为那是社会上的极少部分“另类”,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心理行为疾病的发病率在10%%~30%%,心理行为科主要开展0~16岁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神经心理测评,包括行为、个性、气质、感觉统合和学习能力测试及各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诊治。   即7~16岁儿童个性评定;4~16岁儿童行为评定,0~16岁儿童社会生活能力评定;儿童多动症如多动、上课注意力

行为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