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婴儿都要哭,只是有些婴儿哭得更厉害。同时,所有的父母似乎都在为婴儿哭得太多而担心,他们偶尔也会担心婴儿哭得太少。同样的哭啼,在一些父母看来完全是正常的而在另一些父母看来则完全不能忍受,所以哭成了婴儿的手中的“武器”。 在介绍解决婴儿哭闹的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讲几个对父母有帮助的事实: 1、哭是婴儿自然的交流方式。婴儿的哭声在他一个月时就具有独特性了,他的母亲或许可以从一群婴儿中辨认出自己孩子的声音,她还可以根据婴儿的哭声判断孩子是否有病、饿了、生气或烦躁。 2、婴儿无需用哭来锻炼肺活量。呼吸足以满足婴儿肺部运动的需要。 3、你不可能把三个月以下的婴儿惯坏。婴儿是通过人们对他们的哭声做出的反应得出他们对外界的最初印象的。如果他们被人爱和得到关注,他们的感觉就很幸福。有些孩子,他们在出生后三个月里,啼哭被严重地忽略了,因为父母担心搭理他的哭
婴儿快1岁时,大多数都喜欢拿东西当鼓敲。有的父母专门为孩子买了电动玩具,没想到孩子拿起来就往桌上敲,几下就敲打坏了。有的妈妈无法忍受这种声音的刺激,抱怨说:“真是太吵了,嘭嘭嘭,一天到晚都像做木匠活。” 请父母们理解婴儿的这种行为,因为这是婴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探索行为。12个月左右的孩子,想要了解各种各样的物体,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他的动作所能产生的结果,他的方式就是通过敲打不同的物体。 孩子知道这样做,会产生不同的声响,而且用力强弱不同,产生音响的效果也不同。比如,用木块敲打桌子,会发出啪啪的声音;敲打铁锅则发出当当声;两手各拿一块木块对着敲,声音似乎更为奇妙。婴儿很快就学会选择敲打物,学会控制敲打的力量,随即发展了他自身动作的协调性。 如果父母能理解婴儿爱敲打东西的原因,就会积极地帮助他发展这一探索性的活动。我们有一个小建议
一些妈妈总是但心,由于自己的不小心或照顾不周让自己的孩子受伤或者生病。 其实担心是多余的,你们的孩子挺结实。就拿抱孩子来说吧,因为方法很多,如果母亲一个不小心使孩子的脖子猛地向后仰一下也没关系。他的颅骨顶端的囟窗由一层象帆布一样结实的细胞覆盖着,不会轻易出危险。 多数婴儿的体温调节系统都很好,他穿的衣服只要能起到一半的保温作用,一般就可以了,家长给孩子穿得过多有时反而不好。 婴儿的抗菌能力也很强,能抵御多数细菌的侵犯。当家里人都染上感冒的时候,他被传染的程度往往是最轻的。 如果他的头被别的东西缠住,他有很强的本能去挣扎、呼救。 如果灯光太强刺眼睛,他就会不停地眨眼,并且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样子。 吃不饱,他就会哭闹。 他知道自己需要睡多少觉,所以他就一定要睡那么多。 尿布湿了,他会主动呼唤父母来帮助换。 对一个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事也不懂
哭是孩子表达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对于婴儿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消极情绪的信号,如,让爸爸妈妈知道该给他们换尿布、该喂奶了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和体验的能力也增强了,哭不再是他们表达需要和体验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依靠语言、动作等方式,并学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惟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这样,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 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遇到困难就会哭的话,长大后也很难学会和别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处。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
孩子爬行的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最初的爬行是着地滑行,用手臂和腿推着身体前进,渐渐地改为匍匐爬行,用手臂带动身体,两腿在后面拖着,腹部蠕动,最后是“四肢爬行”即腿是直的,用脚和手着地。如有的孩子动作不协调,父母可托住孩子的脚心,促使他向前移动。 孩子的爬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劳动,是早期极为重要的运动。运动中孩子的大肌肉动作不断向小肌肉动作发展,而且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域和语言中枢进行复杂的神经结合,从而促使大脑皮层的成熟。因此,让孩子“爬行”是开拓智力的理想途径。 爬行时,孩子必须拼命抬起脖子来,但这与仰卧时抬起脖子不同,爬行与脑的枕部发育有很大关系,是脑发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孩子爬行时可增强立体感觉。试想4个月以前,除孩子睡眠和父母抱孩子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依附于平面的世界,没有立体的感觉,也没有远近之分。
要使宝宝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必须多训练宝宝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都是宝宝接受外界刺激的重要工具,通过它们才能与周围事物进行交流沟通。父母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宝宝多看、多听、多摸、多尝、多闻。 6个月的宝宝尽管能翻身,也会坐,但视野范围还是有限的。父母可经常抱着宝宝在室内、室外观看周围各种东西,如在室内看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生活中用的各种物品,也可到室外看蓝天、白云、树木、花草等,丰富他的视觉刺激。在看的过程中,还要说出该物的名称,以达到视觉与听觉的联系,逐渐认识各种东西。 6个月的宝宝已能发出“ba、pa、ma”告示单音节,并对不同的语调产生不同的反应。虽说宝宝还不能说话,但是父母一定要经常同宝宝面对面地讲话,用不同的声调、伴不同的表情。也可在喂奶、给宝宝换衣服、给宝宝洗澡时,同宝宝交流。父母还可在抚养宝宝的过程中,让宝宝有机会触摸不同
不久前我见到一位生完孩子一个多月的年轻母亲,她非常焦虑地告诉我,她在“月子”里一点也没有休息好。开始是宝宝“吃、拉、哭、闹”搞得她没法休息,后来是她担心宝宝醒来后又会“吃、拉、哭、闹”而睡不着了,真是身心俱疲。 现在不少已婚青年男女之所以结婚以后迟迟不要孩子,大部分是害怕招架不住孩子的“哭闹喂养”。其实,宝宝的“吃、拉、哭、闹”并不是故意和你们“作对”,而是事出有因,有规可循的。 我们观察到襁褓里的婴儿“干着”五件事:吃、拉、睡、醒、哭。在这五件事中吃、拉、睡是生理本能,余下是醒着和啼哭,我们观察到婴儿啼哭的时候其实比安静地睡着的时候多。心理学认为婴儿啼哭有原因,细心的母亲能察觉婴儿不同的哭声所表达的意思和要
孩子出生后,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下,大脑会不断统合感觉、知觉和运动的协调。缺乏这种协调即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目前小家庭都市化的生活、长辈的溺爱使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减少了许多刺激的机会,如俯卧爬行的减少,缺乏必要的平衡控制能力训练等等。 现在有不少年轻的父母,不让孩子在地上练习爬行,宁可自己抱着,生怕孩子爬行时弄脏手足或伤及身体。其实,爬行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潜能开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当孩子在襁褓中时,其视听所及范围很小,坐着或躺着时视听范围略有扩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多,而当孩子在爬行时,姿态由静到动,范围由点到面,思维、语言与想象能力也相应地得到发展与提高。 有人通过对学会爬和没有学会爬的同龄婴儿的对比观察发现,会爬的婴儿动作灵活敏捷、情绪愉快、求知欲高、充满活力;而爬得少或不会爬的婴儿,由于接触新鲜事物少,往往显得较为呆板、迟钝、动作也缓慢些,且易烦躁。 婴幼儿爬行
一、评估内容 病人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通过接触、观察患儿和向其父母了解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评估。 1.与父母和周围人交往能力障碍。如回避眼光接触、依赖行为不佳。缺乏交往活动或不与小朋友建立伙伴关系,对游戏不感兴趣或不主动,不懂游戏规则、行为不规范等。 2.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不语或模仿别人的言语,只限自己感兴趣的话或事。与别人交谈时,或以词、短句作为情绪表达,而非对话式交流,或不会用代词“你”、“我”、“他”等。 3.重复刻板的行为改变表现,即行为单调,如来回奔跑、反复蹦跳、拍手、旋转身体等动作。固定的生活习惯,只能用若干种饮料或食物,总穿一样的衣服,看同一本书,玩同样的玩具或游戏。 4.适应能力改变。其对某些物品、玩具或情境依恋,若给予改变时则表现焦虑不安。 5.患儿
孩子常常会哭闹个不停,很烦躁的样子,弄得父母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婴儿的安静对于他们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对保持体重有重要意义。但有时,婴儿也会较长时间地啼哭,表现为极度的烦躁不安,甚至把父母吵得束手无策。 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表明,适度的连续刺激可以使烦躁不安的婴儿安静下来。 大家都知道,喂奶是使婴儿安静下来的一种方法。但如果婴儿并不饿,就得改用其他方法使他们安静下来,如轻轻地晃动他们,或用玩具发出连续不断的有节奏的声音,或用温水给他们洗洗脚,或给他们穿上衣服,裹上毛毯、被子,保持暖和等。通常,一些连续不断的刺激可以使婴儿不再哭叫,并使他们心率缓慢,呼吸均匀,动作减少,睡眠时间相应增加。 如果连续的刺激也不能使婴儿安静下来,并伴有某些生理症状,如咳嗽、打喷嚏、腹泻、发烧等,则应立即请小儿科大夫诊断,不要延误。
儿童孤独症起源于婴幼儿期,是一种终生性、固定性、严重的全面精神发育障碍疾病。临床上以严重孤独、对别人全面缺乏情感反应,言语发育障碍,刻板运动和对环境缺乏反应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大部分3岁之内发病,少数起病于3岁之后。发病率2~4/万。 孤独症的发病目前认为与遗传有关,怀孕期间母亲感染、围产期缺氧等因素也将导致本病的发生,而出生时及出生后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害因素会促使本病发生。 其临床特点是患儿对外界感知、与外界交流的开关似乎是关闭了一样,患儿自己一个人沉静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因此孤独症也称“自闭症”。主要的临床特征有: ⑴与外界交往障碍:不与外界接触,表现为极度的孤独和自闭,对最亲近的人和别人均缺乏情感反应,父母离开时也无所谓,当父母抱他时,不表示高兴、不微笑、不伸手,也不会将身子贴近,在幼儿园里,老师会发现患此病的小孩孤自一人,不愿意与小朋友
许多人总有这样的“理论”:小孩的牙齿迟早都要替换,治不治无关重要。因而对其采取敷衍的态度,甚至斥责受牙病困扰的小孩。这样的“理论”和做法对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小孩牙疾不及时治疗,至少有以下不良影响: 损害牙齿的健康,破坏咀嚼功能,影响小孩的消化功能和营养吸收,最终影响小孩的身体发育。反复发炎的乳牙,会连及其根下正在发育的恒牙,会令恒牙健康受损。口腔的局部病灶,会影响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如眼肌炎,心肌炎,肾盂肾炎等。 长期受牙疼困扰,影响小孩的身心健康,甚至对小孩性格的形成造成影响。 比如,上幼儿园大班的小智聪平常活泼可爱,性格开朗,好动爱说话,小朋友都喜欢和他一起玩耍。但近来却一反常态,变得孤僻少语,常独自一人坐在一边发呆,小朋友逗他玩还发无名火,吃饭时常中途弃食,学习时情绪不安。 小智聪的情绪变化引起老师的注意
请个保姆来减轻育儿负担,是许多年轻爸爸妈妈的选择,可是保姆在幼儿成长中的影响,却往往被父母忽视了。常有这种情况:父母的性格都比较活泼、开朗、善于交际,而他们的孩子却文静内向不善于跟人和睦相处,原因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保姆的性格正是如此。还有的幼儿甚至连处世的态度、说话的语气都酷似保姆。由此可见,保姆的性格很有可能为幼儿的性格打上深刻的烙印。 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位保姆,她来自偏远农村,今年21岁。她说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纯粹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可是刚给一个1岁半的男孩做了几天保姆,就被辞退了。问及原因,她说人家嫌她不会笑,对孩子总是冷冰冰的。她委屈地说:“我觉得自己也没做错什么呀,他们让我做的,我都尽力做好了,照顾孩子吃好、喝好、睡好。孩子又不是我的,干嘛让我总对他笑,再说,我也笑不起来。” 这位保姆到到现在仍没有意识到自己被辞退真正原因,那就更谈不上如何让她
案例:王女士这两天被女儿弄得头疼不已,往日听话的女儿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老是吵着不愿意去上学了,还说老师对她不好,小朋友们都欺负她,在家里也经常要发小脾气,没事时就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呆呆地一坐就是半天。 温医附二院心理科主任戴王磊表示:王女士的女儿患上的是儿童季节性情感障碍,多发于春、夏两季,秋、冬季也有许多儿童会患上,一般对儿童没有什么损害。 本来,季节变换很平常的事,但在转变的过程中,人体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就会进行身体机能的调适。因为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儿童可能一时无法适应,严重时就会出现儿童季节性情感障碍。 戴主任认为:儿童患上季节性情感障碍,季节的转换只是其中的一个诱因。有的儿童可能以前就比较厌学,只是一直表现的不明显而已,或者以前听说过什么恐怖故事等,现在突然想到,就会因害怕无法单独入睡…… 所以,患上季节性情感障碍
时间:2005年1月26日 14:38-15:35 提问:guest 回答:陆为之(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儿童心理专家) guest:儿子平时在路上碰见熟人,总不喜欢和对方照脸,无论你怎么说也不称呼对方。请问:这是怎么回事?[14:38:08] 陆为之:这很常见,有些孩子比较羞怯,不愿与人招呼。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最好不要直接要求他,这只会让他更反感或感到困难,父母只是自己热情地与人招呼就可以了。[14:44:57] guest:我感觉并不是由羞怯所引起。因为有时很熟的人拉住他,他也眼睛不往人家身上看。因为他平时很喜欢跟他姑姑在一起玩,但假若中间隔两天,在路上碰见了姑姑,他也会如此的行为?有时熟人走开后,他会问我,这个姑姑什么的准备去哪里?我问他既然你认识,为什么不理姑姑呢,他说不想理。[14:46:58] 陆为之:我还是觉得这和孩子的害羞有关,隔
0~3岁的宝宝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也会在孩子的身上出现,父母如果无视孩子这些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如果父母有意识去矫正这些偏差,那么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康,更顺利…… 性格偏向1 娇弱惹人怜的敏感性格 娇娇,名如其人,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妈妈努力挣脱开她的牵拉,想促使她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但这立刻使她非常紧张,整个人躲在了妈妈的身后。无奈的妈妈只好一边解释“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样,特别胆小”,一边又转身再次用力把娇娇拖到自己的面前来,“出来啊
当自己的孩子跟同龄人相比显得动作缓慢,班上的老师也有这样的反映时,父母就应该加以重视了。因为幼儿期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动作缓慢的儿童往往容易出现不灵活、不协调的行为表现,影响今后的身体和智力发展。上学之后,如果做作业的速度太慢,就会影响学习、休息和正常的娱乐活动;考试的时候动作太慢,往往还没有做完就到了老师收卷的时间,导致成绩下降;运动的时候动作太慢,就往往不能战胜对手,让别人领先,这些都会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动作缓慢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变的先天气质,父母对于孩子的气质只能接受并因势利导;再有,有的孩子天生大气,较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过程中想法很多,所以也会因慎重仔细而动作缓慢,这样的效率反倒会非常高。对此,父母需要仔细分辨判断后再对孩子的慢性子进行调理。 从孩子来说 动作不熟练是动作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小的
周六,给美媚买了一个新玩具“切切看”。拿到新玩具的美媚很高兴,我教她怎样握刀,怎样切苹果,切面包。 她很快就学会了,知道怎样握刀怎样去切那些木头做的玩具。但是她力度不够,总是切不好,不能一下子就切开。然后她变通了方法,竖握刀柄用刀的前端去戳玩具苹果的连接处——连接处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尼龙搭扣,我尝试了一下,她这么做,果然省力。 再然后,她发现这个游戏的最终目的是分开玩具苹果或者玩具面包,索性放下刀子,直接用两手来掰它们了。 这个时候我也没想那么多,她才1岁5个月,又是第一次玩这个玩具,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呗。 周日,千寻带儿子京晶到我家做客。京晶拿起这个“切切看”,也很喜欢。他妈妈教他怎样握刀,怎样切苹果,切面包,一如前一天我教美媚一样。 京晶也是很快就学会了,知道怎样握刀怎样去切那些木头做
几个1岁左右的宝宝在一起玩的时候,一开始大多是各玩各的,他们对四周环境的兴趣似乎胜于对小伙伴的兴趣。育儿专家指出,宝宝想要争夺别人的玩具,其实就是他社交的开始,这表明宝宝玩的时候开始注意别人,注意同伴的玩具了。 大多数1岁左右的宝宝已有了社交的意愿,比如,他们在路上看到其他小朋友,会用手指指他,还会把食物送到别的宝宝嘴巴里去。爸爸妈妈要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可以示意宝宝向小伙伴问候、道别。 宝宝的社交也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父母可以邀请一个与宝宝同龄的小伙伴来玩,当然他们在玩的时候,你最好也参与。他们到底都是小孩子,有家长在一边“保护”比较好。玩的时候,孩子们也许会你推我一下,我拉你一下,这都是宝宝社交中很正常的事,做妈妈的不必太在意。 如果宝宝对小朋友玩他的玩具表示抗议,暂且不要去理他。假使两个孩子为了这个玩具吵闹起来,你可以给他们介绍一样新玩具来
对婴儿的吮手行为,应当给予理解。《婴儿发展与保育》一书中专门讲到婴儿有一种手放到嘴里的本能特征。有研究证明: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吃指头,吃大拇指其实是一种婴儿自我安慰的健康的习惯。弗洛伊德认为:在婴儿期,吃的活动是使婴儿得到满足的最主要的根源,这年龄阶段正处于口唇快感期。如果口唇吮吸需要得不到必要的满足,就会影响婴儿身心的发展,以至影响他的情绪,使他变得不是暴躁,便是消沉。 还有人认为婴儿期吮手指是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新生儿出生时,由于大脑皮质尚未发育成熟,他们还不能指挥自己的小手,到了2-3个月大时,随着大脑皮层的发育,婴儿不仅出现了看手的动作,而且还出现了吮吸大拇指的灵活动作,这标志着婴儿心理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并不是一种可怕的行为,而应理解为是正常行为。这是婴儿从吮吸手指中,获得某种快感,即使母亲不在身边,吃不到奶头他也能从中得到安慰。对此,父母不必担心和反对。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