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陪伴孩子 多动症孩子做事常常三心二意,在最初进行自控力训练时需要以成人的行为影响孩子。比如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画画或做作业,爸爸或妈妈最好能陪伴在身边,父母的主要任务不是辅导也不是批评,而是督促他专心致志,防止边干边玩,以便提升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质量,逐步改善做事拖拖拉拉的状况。 2、安排时间 多动症儿童做事没有头绪,父母每天要帮助孩子安排游戏、活动和学习的内容,合理分配好时间,使孩子意识到每天该做的事一件也不能少。 3、注意力延长训练 多动症孩子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持续时间短。父母最好依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一对一的时间表,并随着其症状的改善做相应的调整。比如,孩子不到6岁,集中于某一件事上的时间最多能维持5分钟,父母不妨给他拟定一个"10分钟计划",告诉孩子:无论是搭积木、画画还是看故事书,都必须坚持10分钟;如果孩子6岁上小
在学校,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喜欢惹事生非,不服老师管教。这些孩子往往自尊心比较强,容易产生逆反、敌对心理,究其原因多动症是其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多动症儿童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在0~6岁阶段 可表现出胎动过多,1岁以内时睡眠比较少、爱哭闹,2岁后不认生、不害怕危险、人来疯,易受伤,没有礼貌。 学龄期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过多,但体育成绩差。 这类孩子不论在任何场合都处于不停的活动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地做小动作如摇头晃脑、咬铅笔、拉扯同学等。平时走路急促,或无目的地乱跑、乱跳。这类孩子虽然好动,但多数体育成绩较差,技巧运动显得比较笨拙。 2、注意力不集中,或貌似安静,但对老师讲课听而不闻。 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对家长交代的事常难以完成,甚至对感兴趣的游戏或电视节目也不能安静地观看。 3、自控能力差,这类孩子情绪极为不稳,高兴时又笑又唱
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引起多动症的原因很多,目前仍无定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 1、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 此类儿童行为较幼稚,动作笨拙,协调性差。孩子的母亲在孕期或围产期时并发症较多。 2、遗传、素质因素 许多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小时候也多动;不少母亲反映患儿在胎儿期就好动,出生后好哭,入睡困难,进食不好,难以照顾。 3、生物化学及代谢因素 经大量研究证实,多动症儿童中枢单胺类受体(一种神经介质,起传递大脑信息的作用,是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更新较慢;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缺乏或某些食物添加剂或色素所致的代谢紊乱与儿童多动行为有关。 4、金属元素中毒 铅中毒是比较流行的理论,但并非同一种情况的孩子都多动,所以这一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社会、家庭、心理因素
小儿多动症10大误区 误区1:多动症不需要治疗 【辨析】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多动症儿童应尽早诊治。近半数以上的多动症患儿成年后,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仍然存在,不会自然痊愈。 误区2:治疗只是医生的事 【辨析】多动症的诊治要求家长、老师、医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其中老师和家长的作用更大,他们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心理行为治疗,改善患儿的行为。仅仅依赖医生开药、孩子服药,疗效只能是有限和短暂的。 误区3:单纯药物治疗就行 【辨析】多动症强调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重。一般来说,对于轻症的患儿,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即可,但对中重症患儿,则需要加用药物治疗,才能取得明显疗效。 误区4:怕副作用拒绝用药 【辨析】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目前治疗多动症最主要的药物是精神振奋剂,与其他的药物相比,精神振奋剂的不良反应还是比较小的。经过国内外半
1、静态视觉训练 拼图,点数。这两个项目的练习要做到频繁,每天都有,但每次持续时间不要太长,不超过15分钟。冬冬对这一类型的练习已经觉得厌倦了。 2、动感视觉训练 没有发现冬冬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但是这方面的练习项目也没有。这种训练形式游戏性较强,可以调节冬冬的情绪。目前有三种可能的活动方案,第一是吹泡泡,由训练者或冬冬吹出满屋子的泡泡,再要求冬冬追打泡泡,这一活动最好多人参加,可以作为亲子活动,并引人“比赛”的概念——看谁打的泡泡多,在比赛时训练冬冬每打一个泡泡就数数。 活动过程中引入训练项目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提出很高的要求,游戏还是要保持“游戏”的首要特性。第二是推打乒乓球,在门框上吊一个乒乓球,让冬冬先用手推球,慢慢过渡到用拍子推球。第三是吹乒乓球(或跳珠),在光滑的桌面上两人对
1、类食物 我们所说的谷类食物主要指大麦、燕麦和黑麦等制成的食物,不包括大米和土豆等我们经常食用的食物。因此,自闭症的家长应注意尽量避免给孩子食用诸如黑面包、燕麦片、面食类(如馒头、包子、饼干)之类的东西。 2、蛋白食物 由于自闭症儿童无法彻底分解牛奶中的酪蛋白,造成消化道内带有鸦片活性的短钛链增多,从而影响他们的症状,因此,控制自闭症儿童不吃或尽量少吃奶制品对他们来说是有利的。除此之外,还有鸡蛋、鲜奶蛋糕、奶酪、冰激凌、酸奶等食物也同样富含酪蛋白,家长应该控制其孩子对这些食物的摄入。值得提出的是,由于牛奶含有丰富的营养,因此家长在控制这些食物的同时,应注意补充各类替代品,如豆奶或蔬菜等。 3、色素的食物 硫酸盐对人体的消化功能有着非常的作用。如果人体的胃肠道内缺乏硫酸盐,那么消化道的可同透性就会增加,带着鸦片活性的钛就容易进入血液,自闭症患者的症状也将变
预防儿童自闭症的发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别把孩子过分封闭于一味学习的小圈内 城市的现代化使许多人搬进了高楼,而一户一门的高楼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的环境。因此,应允许或鼓励孩子从高楼走下来到庭院之中,与邻居或附近小朋友玩耍、交往,建立友谊。 2、注重情商培育 情商即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孩子仅仅学习成绩优良是不够的,还须懂得接受别人并让人接受自己,这也是爱的基本涵义。在培育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时,要教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情和情感。 3、尽量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包括邻居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祝贺同学生日、欢送老师等等。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 4、为孩子的交友创造条件 不仅应允许孩子走下高楼、走出家门,也应允许孩子把小朋友请进家门。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机会,教给他(她)交朋友的艺术、
1、孤独离群,沉迷自我,交际困难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突出,难以正常语言交流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
第一种: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个表现: 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 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 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 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 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 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第二种:专注安静 不能专注安静的人难以成就大事。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注意力易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种
巧妙应对任性的孩子的8大战术 1、安静缓和法 这是对正在任性发脾气的孩子使用的一种方法。孩子发脾气时,情绪兴奋、激动,有时甚至大哭大闹、大嚷大叫。如果成人耐着性子采取亲和、抚爱、哄劝的方法,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哭闹不休;如果大人态度粗暴,急躁地打骂孩子,仍然难以阻止孩子的任性。安静缓和法要求大人此时应持平静的态度,要求孩子停止哭闹,让他安静下来,此时没有必要说服孩子立即承认自己的任性是不对的,待孩子平静以后,再用平缓的口吻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比如,当遇到孩子发脾气、哭闹不休时,父母不必理他,让他发泄一会,然后给他喝些开水,让他喘口气,帮助他平静一些,条件允许的可让孩子一人留在屋内,父母离开一会;如果屋里人多,可让他在别的空屋,把门关上.但不要锁上,告诉他等他平静了可自己出来。注意语调要坚决,但不可用责备口吻。把孩子隔开,只是让孩子明白发脾气会影响别人的学习和休息,而不是惩罚他,待
父母的五种行为导致孩子任性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
父母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不同的教育态度导致不同的性格特征。下面是常见的六种教育态度及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溺爱、娇惯型 独生子女是很容易受父母溺爱的,其结果是使孩子容易养成依赖性,难于离开父母,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日后也难于适应社会。溺爱还容易养成娇惯蛮横,过分欲求,放肆任性,为我中心等消极性格。 放任型 有的父母借口工作忙,或认为孩子很乖而不加管束,这类孩子常常独自玩耍,想干啥就干啥,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目无他人的消极性格,又由于孩子缺乏社会经验,一旦遇到坏人引诱,很容易上当受骗,走上犯罪道路。 严厉粗暴型 有的家长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封建教育,对孩子实行苛刻的手
面对小孩撒谎,作为家长要耐心和细心,才能教导好孩子。以下是九个建议: 1、父母自己要做出好榜样,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谎话和借口。 2、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是孩子诚实的前提条件。让孩子知道,即使他说了谎,你还是爱他的,你能理解他的心情。 3、一旦孩子说了谎,要与孩子一起商量,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用哪些更好的办法代替说谎。 4、不要用严厉的惩罚来威胁孩子,这个办法往往会让孩子说更多的谎,更加狡猾,以便不被你发现。 5、如果你发现孩子说了谎,不要立即在其他人面前指责或教训他,最好是另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单独与孩子谈。 6、大多数情况孩子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要让孩子尽可能说出为什么怕父母知道,这样你才能知道孩子说谎的原因。 7、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孩子做错事,要作调查研究,鼓励孩子建立正向的行为。 8、如果孩子勇
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能让自己舒服、高兴的事就是“对的”,而能避免父母生气与责备的事就是“好的”。以下归纳几点孩子说谎的原因。 1、赢得大人的注意 六岁之前的孩子,在他的世界里除了自己就是父母,因此在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孩子非常清楚自己做了什么举动,会引起父母的注意,当他发现自己说了一些夸张的话或做了一些不当的举动,可以吸引父母以他投注更多的关心与注意,孩子自然而然会重复这样的行为。 2、想像力丰富 学龄前的孩子,因为正处天学习语言的阶段,特别是游戏之中,当他们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时,开始会运用假设性的语言,例如假设自己被偷、被抢;而不知情的父母常会被孩子的语言吓倒。此时父母应该分清楚,孩子到底是在玩游戏还是内心的想象语言。孩子的想像力有时会超过父母所能理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其实可以不必太过于紧张。 3、自我
不少妈妈发现随着宝宝渐渐长大,宝宝开始会有意无意的讲假话。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往往在三岁半至四岁半时就学会了如何有技巧地撒谎,所以当家长发现宝宝在撒谎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要找到孩子撒谎的原因再对症下药,你知道怎样才能让宝宝不再撒谎吗? 不同年龄段孩子“说谎”的特点 2-3岁幼儿的“说谎”特点 “说谎”在3岁以下的幼儿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这时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孩子的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可能源于活跃的想象力、健忘等原因。 3-4岁幼儿的说谎特点 这时的孩子,说话时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讲不符合实际的假话。经研究,这些多半是为了实现某些愿望所致。初次说假话,经教
宝宝的自我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有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在宝宝熟睡时,在他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宝宝醒来后,让他照镜子。结果发现:有些15个月大的宝宝会看着镜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而大部分宝宝都要在21个月以后才出现这种行为。针对年龄的宝宝,妈妈们应该怎样通过“照镜子”帮助他认识自己呢? 1-2岁的宝宝:用照镜子吸引注意力 1-2岁的宝宝对自我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但是看到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宝宝他就会高兴的拍拍手,迫不及待地要跟别人玩耍。 妈妈们可以利用宝宝对同龄人的好奇心,多给宝宝照镜子,跟他说:“妈妈给宝宝带来一个新朋友,看他跟宝宝一样可爱呢!”虽然这个时候他还不能意识到镜子里的宝宝就是自己,但是看到“新朋友”,他会好奇地用手去默默镜子里的自己,用手拍打来为吸引“对方&rdq
在成人间寒喧中常能听到: “今天的脸色怎么不好,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 “唉,这几天是有几件事惹人挺心烦,……” 可类似的情感交流,孩子是否也能享受到呢? 在不少年轻父母的思维定式中,孩子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不会有什么“坏心情”,也没有理由有,难道是我们亏待了他吗?所以当孩子提出想同父母交流一下“思想”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小小年纪想那么多干什么?”更有些父母则凭着自己情绪的好恶来决定交流与否。长此以往,使孩子时常处于情感交流的“饥饿”状态中,渐渐“闷”出情感障碍之类的“心”病来。 这是“危言耸听&rdquo
一般幼儿在六七个月大时就可以开始练习爬行。日前,有专家提出,爬行是孩子的必修课,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不亚于学会走路。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福会托儿所所长、上海特级教师姚蓓喜说:“爬行不仅对肌肉、骨骼的全身发育作用很大,而且还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学会了爬,就可以自己爬着去拿东西,促进脑发育,使大脑更加灵活,达到动作协调、手脚协调、感官发展协调。” 幼儿爬得越快、面越广,他所接触的范围就越大,这对孩子动作和情感的发展都有好处。有关调查显示,爬行好的幼儿动作协调好、发育好,而且穿衣、做事也都又快又好。 知道了爬的重要性,父母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爬行的条件,鼓励孩子多爬,比如平地爬、倒爬、顺爬以及在玩具架上爬行等。 美国佐治亚州心理学家格雷斯·马丁和拉塞尔·克拉克发现,新生儿能正确辨别自己的哭声和其他婴儿
满月后大人可抱孩子到室外“散步”,每天5~10分钟。婴儿“散步”可改善体内的气体交换状况,使体内血氧含量增多,有助于其健康发育。 2~4个月家长应让孩子适应四肢运动。让婴儿平卧,先将其上肢交叉伸屈,再将下肢交叉伸屈,最后上下肢同时伸屈。每一动作重复2~3次,锻炼肩部及腿部的肌肉。 4~6个月是孩子开始练习翻身运动的时候。家长可握住婴儿双脚,将其身体左右翻转。婴儿翻身尚不自如时,可一手持其脚,一手持其上身帮助翻身。 6~8个月是孩子开始练习爬行运动的时期。家长在大床上,放置一些可按动的、色彩鲜艳的玩具(带响声更好),这样一来,婴儿将探身、滚爬着去摸拿那些玩具,这些有益的运动,可使婴儿的协调性、灵敏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8~10个月应开始独自站立的准备运动。让婴儿俯卧,将两脚提起,再慢慢地放下。这样重复多次,以锻炼上身及
碰到婴儿“哇哇”大哭或逗婴儿玩耍时,父母最常见的做法往往是抱着婴儿“哦—————”“哦—————”地拍打晃荡或是抱着婴儿一次次地向上抛,以此逗婴儿开心。儿科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哄孩子方法,一不当心会造成婴儿颅脑损伤甚至瘫痪。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外科副主任陈其民教授告诉记者,曾有一位父母抱着孩子前去求医。原来,为哄住啼哭不已的婴儿,该父母抱着孩子一次次地向上抛,每次孩子都稳稳地回到他的手中,并未发现有其它不适症状。后无意中发现孩子处于昏迷状态,父母紧急将其送往该院检查。 医生发现孩子颅内大量出血,立即组织急救人员为其进行了手术。孩子的命是保住了,但却瘫痪了。还有的婴儿因为父母的剧烈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