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应该教男孩怎么带避孕套!
    应该教男孩怎么带避孕套!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做为家长,基本的性知识一定要教给孩子,比如男孩怎么使用避孕套,这样做并不是鼓励孩子过早发生性行为,而是保护孩子,因为谁也无法保证没有冲动盖过理智的时候!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避孕套的型号 男用避孕套可分为4种型号,即大号(直径35毫米); 中号(直径33毫米);小号(直径31毫米)及特小号(直径29毫米)。使用较为普遍的是中号。依厚度可将避孕套分为普通型(厚度0.04~0.06毫米)、超薄型(厚度0.03毫米)及薄型(厚度介于前两者之间),超薄型号即国内通用的高级透明避孕套。 而且男用避孕套也有各色各样。①普通型,为乳胶橡皮套,其顶端有贮精用的小囊,体部平滑。②异型,套的体部有1~4个狭窄段。③波纹型,体部制成多层波纹或花形。④颗粒型,套的表面均匀地附着乳胶颗粒。制作过程中可掺入香料,使其散发出清淡的各种花香味;若配以消

  • 幼儿性教育:你会跟孩子一起洗澡吗?
    幼儿性教育:你会跟孩子一起洗澡吗?

      妈妈,你说孩子从哪来?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自以为有一套可以唬住孩子的说法,有的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有的从垃圾箱里捡回来的,有的从床底下翻出来的...千奇百怪的回答让我们捧腹,然而这些答案的背后,却暴露了我们的弱点-性教育的缺失。安徽17岁男孩,因不耻生殖器勃起而挥刀自宫,我们不要这样的悲剧重演,性教育不能在遮遮掩掩含含糊糊,该孩子健康的未来,就请告诉孩子到底从哪儿来的吧!   你会跟孩子一起洗澡吗?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小编采访了几位妈咪,看看他们会与不会的的理由是什么?   不会   睿睿妈:小时候一直没有机会一起洗澡,大人有工作要忙,一般都是单独给他洗澡,现在孩子都大了,什么都知道,我现在换衣服都尽量避开他!   贝贝妈:孩子刚刚一岁多点,暂时没有一起洗澡的想法,不过贝贝有时候会偷看我洗澡,还有坏坏的笑~   仔仔妈:一直想跟仔仔一起洗澡的,但是一直没找

  • 幼儿性教育要抓住五个要点!
    幼儿性教育要抓住五个要点!

      幼儿性教育越来越受到各个家庭的重视,怎么开展幼儿性教育是个难题,很多父母认为难以启齿,很多父母选择坦诚相告。幼儿性教育究竟怎么做?本文为大家介绍幼儿性教育要抓住的5个要点!   1、宝宝出生了,性认识要及时。   孩子出生了,从取名字到穿衣打扮,父母千万不能混淆,男孩取男孩的名字,买男孩的衣服和用品,女孩取女孩的名字,穿女孩的衣服,使用女孩的用品,避免父母主观意识过强,导致孩子性认识模糊,影响性取向。   2、宝宝渐渐大了,性认识要融入生活。   性是大自然繁衍生息的基本,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性。父母在跟孩子讲性教育的时候,不妨将动物、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联系在一起,既让孩子认识自然,也能认识生命的本质。   3、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   性教育首先要有性认识,区别自己与异性的不同之处,父母不妨在洗澡的时候,准备睡觉的时候,带宝宝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并且引导宝宝讲究卫生等,尤其是

  • 正确引导幼儿的性意识
    正确引导幼儿的性意识

        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大多数宝贝这时候已经对“性”产生了好奇,对自己身体器官的结构有问不完的问题,这时候家长要做出正确的引导。   除了性别意识外,不少处于幼儿阶段的小宝贝也出现了一些朦胧的成人行为。有的小宝贝学会“追求”异性,而且模仿能力也非常强。模仿大人对待异性的方式,关心女孩子、跳舞时候争做舞伴......遇到心仪的女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对方,还会像大人一样搂搂抱抱等。   如果你家宝贝出现了此类现象,专家提醒大可不用太在意,应该让其顺其自然。处于0-6岁的幼儿对大人的世界还在探索阶段,拥有成人不一样的思维方法,并且带有成人化思想,属于正常行为。这些并不能代表他们早熟,已经变得像成人,更多的是在模仿阶段。   面对当今社会的高速信息时代,幼儿阶段接触到媒体的机会也变大,接触过多的成人话题,

  • 央视采访“我从哪里来”神回复视频 性教育缺失吗?
    央视采访“我从哪里来”神回复视频 性教育缺失吗?

      “你幸福吗”央视采访话题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如今央视针对性教育问题推出系列采访“我从哪里来”。采访后出现不少神回复,一起来看看“我从哪里来”神回复视频!   相关新闻:   继国庆期间央视街头采访“你幸福吗”系列之后,中央电视台街头采访又出新系列“我从哪里来?”此次央视希望能够让观众正视孩子的性教育问题,经过采访群众、专家来揭示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系列的采访中受访对象再次给出了很多千奇百怪的回答。“从床底下翻出来”、“胳肢窝下掉出来的”、“洪水冲来的”等回答令网友忍俊不禁。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很少会公开谈性,几乎是谈性色变,这个问题也让很多父母头疼,不谈深怕以后到了年龄还是

  • 青春期性教育:从睾丸变化观察男孩子性发育情况
    青春期性教育:从睾丸变化观察男孩子性发育情况

      性教育不应该遮遮掩掩,越早的开始对孩子的性教育,能避免孩子因性好奇引来的一连串问题,本文为大家讲解,青春期性教育,如何从睾丸变化观察男孩子性发育情况?   青春期就像一个技术高超的魔术师,它可以使混沌未开的孩子变成魁梧健壮的小伙子或婀娜多姿的姑娘。这些变化都是体内两性激素急剧升高的结果。   男孩子在发育时期睾丸分泌的睾丸酮急剧增多,血液中的睾丸酮可升高十几倍。这些雄激素会使男孩的肌肉发达,肩宽臀阔,嗓音低沉,胡须生长,外生殖器发育,呈现出成年男性的体态。   有些男孩在青春期出现声音尖细,没有胡须、腋毛及阴毛,性器官犹如幼童,说明他们体内男性激素水平不足,青春期发育尚未到位,不一定是异常。青春期发育的年龄受遗传、体质、营养、健康状况及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我国,男孩青春发育期一般要在 10—14 岁才开始,并在 5 年内逐渐完善。因此,如

  • 男宝宝注意 “小蛋蛋”应从小保护
    男宝宝注意 “小蛋蛋”应从小保护

        不孕不育门诊迎接了很多的不育男性求诊,造成不育的原因有很多种,耳熟能详的有疾病、不良生活习惯、药物等方便造成,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男孩子在小时候发育的时候睾丸损伤引起成年后的不育症。所以家长要注意从小要特别注意男宝宝生殖器官的保护。   隐睾:出生后的必查项目   有些男孩生下来后睾丸不在阴囊内,而在腹股沟或腹腔的腹膜后,这种状况称为“隐睾”。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往往欣喜若狂,忙着张罗孩子出生后的饮食起居,但是最重要的一项身体检查没有做,家长要记得看下孩子的生殖器是否正常。   隐睾的危害极大,早做检查及时治疗。有的隐睾出在腹腔的腹膜后面,位置较深,对睾丸的影响极大。不如发现不及时,睾丸难以长大,成人的时候只有花生那么大。虽然性功能不受影响,但是会影响生育能力。隐睾位于腹股沟就面临外伤风险。外伤会导致睾丸破裂,影响生育。   

  • 如何教育嫉妒心强的孩子
    如何教育嫉妒心强的孩子

      嫉妒无处不见,它就像孩子心中的一根毒刺一样,干扰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嫉妒,孩子会把朋友当作对头,从而使朋友远离,陷自己于孤立的境地。同时,孩子还不能从其他比自己强的人身上汲取力量,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因而会阻碍自己的进步。作为父母,我们要认清孩子嫉妒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   1、了解孩子嫉妒的起因   受认识水平的局限,孩子对他人拥有而自己不具备或无法拥有的东西,往往会产生一种由羡慕转化为嫉妒的心理,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情况。父母平时应多和孩子接触,及时掌握孩子的嫉妒的直接起因。只有了解了孩子嫉妒的起因,才能从具体事情着手解决孩子的嫉妒心理。这是化解孩子嫉妒心理的前提。   2、倾听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的嫉妒是直观、真实甚至自然的,它完全不似成人嫉妒心理那样掺杂着诸多的社会因素,它只是孩子对自己愿望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本能心理反应。因此,父母切勿盲目对孩子的嫉妒行为进行

  • 宝宝的嫉妒心理是怎么产生
    宝宝的嫉妒心理是怎么产生

      孩子之所以嫉妒别人,是因为别人在一些方面强于自己,不管是先天的因素,比如外貌、家境等,还是后天的因素,比如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都可以作为嫉妒的理由,这些都是外因。还有一些孩子容易嫉妒别人,是自己性格方面的缺陷所致,比如虚荣心严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偏执型的性格特征等这些是内因。   1、父母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不少父母时常把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这就让孩子感受到了其他孩子对自己的威胁。也许父母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孩子,但是方法并不正确,因为这样的比较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是别人的进步给自己带了惩罚和伤害,因此会对其他孩子产生嫉妒心理。   2、孩子爱慕虚荣的结果   孩子如果虚荣心严重,就想时时得到别人关注,事事获得他人的表扬,到哪儿都想成为众人的焦点,一旦发现自己所期望的这些东西属于别人,就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把别人当成“敌人&rdqu

  • 如何跟宝宝成为好朋友呢?
    如何跟宝宝成为好朋友呢?

      想成为宝宝的好朋友,心态是最基础的。与宝宝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告诉自己“我也是个宝宝”,保持一颗童心,这一点很重要。只有这样,爸爸妈妈才能从宝宝的角度去看、去想,与宝宝打成一片,成为宝宝的好朋友。   1、关注宝宝的需要   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宝宝,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上,还要从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去感受宝宝的内在需要、潜在需要。   2、尊重宝宝的看法   在与宝宝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宝宝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宝宝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宝宝的看法,并与宝宝进行良性的互动。   3、体会宝宝的感受   当宝宝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她)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她)“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rdquo

  • 怎么才能让孩子保持好奇心
    怎么才能让孩子保持好奇心

      失去好奇心的孩子,一定有一对自以为是的父母,自己的太“强”,也就剥夺了孩子的“强”,这是一件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   1、创设满足孩子好奇心的环境   对孩子来说,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到处蕴含着可供探索的资源,随便哪个情境,都可能成为引发孩子好奇心、诱导孩子提出各种问题的学习场所。妈妈要做的首先是消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然后就可以依据孩子的兴趣提供各种实践材料和工具,放手让孩子去探索。   2、不要以成人的思维约束孩子   由于年幼宝宝的认知有限,可能会有很奇怪、超出成人逻辑的设想,这个时候妈妈切忌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束缚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孩子观察到绝大多数落叶掉在地上都是“掌心向下”,他会认为那是“落叶宝宝”在亲吻大地妈妈,妈妈可以鼓励这个想法,而不必强调说“落叶不是

  • 孩子的烦恼要如何帮助解离呢?
    孩子的烦恼要如何帮助解离呢?

      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烦恼,但是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为什么而烦恼,及时帮孩子去消除这种烦恼感,重新帮孩子拥有开心快乐的好心情。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远离烦恼?   成长中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烦恼。   当孩子遇到烦恼时,家长如果不及时去了解孩子的烦恼,不去帮助孩子克服烦恼,轻者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重者会使孩子走入极端。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当他们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就会有烦恼。那么,作为父母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烦恼呢?某小学副校长刘昕说,家长帮孩子解决烦恼,可这样做:   多与孩子沟通:   父母多与孩子接触、沟通,创设家庭民主氛围,让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参与家庭讨论,有自己的主见。   当孩子有烦恼时,他(她)就乐于讲给父母听,让父母帮助解决、克服。   多关注孩子的烦恼。   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烦恼,以自己工作忙、事务多

  • 家庭教育三大效应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三大效应对孩子的影响

      从心理健康角度看,精神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往往超过了物质环境的作用,家庭教育中有三种效应是父母需要注意的。   一、手表效应   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只手表,他知道现在几点了;如果有两只手表,他往往不知道现在几点了,因为他无法知道哪一只手表更加精确。   启示:教师之间、父母之间、教师与父母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应一致,尤其是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上更要一致,否则极容易形成双重人格。家园同步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泡菜效应   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

  • 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事情
    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事情

      家庭教育中,有些话是不能轻易对孩子说的,否则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伤害了孩子。   禁语1 “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

  • 解救自闭症孩子心理的游戏
    解救自闭症孩子心理的游戏

      多年来,我们知道自闭症是一个“谜”,目前还没有找到它的病因,可以肯定的就是自闭症是先天性的脑发育障碍疾病,是神经系统的疾病,并且将终身伴随。但是,只要在早期经过正确地、坚持不懈地干预,大部分自闭症儿童是能够融入社会、独立生活的。在教育干预中,游戏教学对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进行语言训练的小游戏。   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即使有开口说话的能力,但也缺乏交流性质,主动语言极少。所以,进行语言训练的小游戏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交流的机会。通过讲故事或是唱歌谣的方式,向孩子提问,让孩子参与其中进行对话;还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简单情节进行游戏,例如“打电话”,给孩子设计一些日常用语。也许孩子最初只是机械化的诵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让孩子运用到真实生活中,并加深印象。   二、进行感官感知训练

  • 自闭症孩子要怎么看待呢?
    自闭症孩子要怎么看待呢?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随着自闭症儿童患者的增加,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他们被称作是“星星的孩子”,多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许他人接近、没有与他人交流的意识,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父母。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自闭症儿童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为自己而活;但是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承受着巨大且无法言说的压力。   作为父母,首先要懂得自闭症儿童跟其他孩子一样,他们的一些特征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也许他们会用一个特别的方式去看待和理解我们的世界,但这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积极地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走出孤独。在这其中,如何解决让孩子参与活动、参与游戏的问题就显得极为迫切。   为自闭症儿童安排合适的活动   自闭症儿童往往在人际交往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和缺陷,要想帮助孩子丰富这一点,

  • 父母如何灵活应对孩子压抑
    父母如何灵活应对孩子压抑

      如果孩子是属于不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父母需要耐性引导,亦应给予时间慢慢说出内心的感受,这个时候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很重要。对于不易接纳孩子负面情绪的父母,须在认同孩子情绪方面作出改善,有时孩子向父母表达不悦,只为了找个对象宣泄,故父母需留心是否给孩子太多不必要的训示,或出乎子女意料之外的责难。亦应避免太多负面的用词。专家认为孩子宣泄情绪较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以画画或文字来表达当时的心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有机会重组事件经过,并有机会作出检讨和反思。   认识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压力,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必要的。当然,你不可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你可以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建议,帮他们成长为快乐的、有着良好适应能力的人。   一、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   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如,2岁的孩子允许选择

  • 孩子压抑时会表现什么事情?
    孩子压抑时会表现什么事情?

      父母都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但孩子也会有情绪压抑的时候。这时候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压抑情绪时的表现,及时为孩子减压。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孩子压抑时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孩子压抑时会表现出来的情况:   1、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   2、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天,给他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   3、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电视里飓风灾难的报道后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邻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4、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

  • 孩子胆小应警惕心理障碍
    孩子胆小应警惕心理障碍

        有些宝宝很胆小,从来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竞赛之类的更不愿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专家表示,这种“胆小”的孩子很可能是因为家长期望过高,易致患上“习得无助行为”的心理障碍。     一位女士带着儿子来找我咨询,说她儿子胆子太小,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上课也从不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更不用说参加那些大大小小的竞赛了。她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将来会适应不了社会,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使孩子变得胆大一些。     孩子胆小原是患了“习得无助行为”心理障碍     我认真地为孩子做了心理测查后,发现孩子智力正常,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害怕困难,害怕失败,整个测试过程中都缺乏主动性,也没有一般儿童的好奇心。同时我还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原来他们两口子都是知识分子,从妊娠起就

  • 警惕!孩子太听话也是病!
    警惕!孩子太听话也是病!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名乖孩子,养育起来比较“省心”,殊不知,孩子太过“乖巧”会导致心理损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家长,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

行为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