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做偷窥狂? 情景故事: 最近,小萍颇感苦恼:2岁多的儿子似乎对大人的身体特别感兴趣,家里任何人要洗澡的话,儿子都嚷着要看。自己和丈夫也就无所谓了,可是儿子就连叔叔、婶婶洗澡也要看。 小萍的小叔子才20多岁,新婚不久,儿子的这种要求着实让大家觉得很尴尬。开始的时候,小萍不让孩子看,可是孩子总是闹个不停,让小萍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 专家支招: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尽情地看。 事实上,2岁半,正是孩子对于“性”最初意识的开始。不过这时候孩子对于人体的好奇,只是无目的的简单探索,其实他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这一时期孩子的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使他潜意识的在心里蒙上一层阴影,认为人的身体是神秘和羞耻的,而这种意识并不
以下四个坏习惯是多数孩子易犯的,如不主动收拾玩具,不好好吃饭,霸道,不和小朋友一起玩,爱吃零食等,这个习惯要趁早纠正,否则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生活,下面专家针对每一种坏习惯提出了纠正建议,希望对家长有帮助: 不主动收拾玩具 孩子的东西总是很多,他的房间也是乱糟糟的:衣服、鞋袜到处乱放;游戏时,玩具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但当游戏结束,家长要求孩子收拾时,孩子总会说,我不会,你来帮我收拾吧。 专家建议: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表示,家长首先要降低期望值,不要将过多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在孩子不愿意收拾的时候,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与孩子对话时,用“一……就……”开头,比如“玩具一收拾好,我们就出去玩”;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绝对信任、爱你没商量。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当你把宝宝拥在怀里,他同时也紧紧地抱着你,实际上是通过模仿传递他对你的爱,就像你爱他一样。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和宝宝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一、模仿的形式 1岁以内,孩子对语言有着极强的兴趣。他会听你说话,模仿你的语言。所以,你要面对宝宝说话,让他看到你的口型,这样,他不仅能尽早学会说话,甚至连你说话的语气、语速、语调都可以模仿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儿童自闭症与交通污染有着一定联系。此前也有研究表明,家住在高速公路旁的儿童也易得自闭症。 高污染患病几率是正常3倍 据英国媒体报道,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者通过对500多名儿童的调查发现,长期生活在高度交通污染环境的儿童患自闭症几率比生长在洁净环境下的儿童高3倍。 此项研究的数据来自美国环境保护署,这些数据原本用来查看加州的环境污染状况。数据对那些在出生前和出生后一年都处在污染环境下的儿童进行了分析,发现279名儿童患自闭症,而245名并没有患此病。 研究者警告,这个结论的意义重大,因为看起来很平常的空气污染也许会引起长期精神疾病。该项研究发表在美国《普通精神病学纪要》杂志上。 然而,有学者认为这个结论并不具有说服力。伦敦大学认知发展学院教授乌塔&middo
孩子患了儿童抑郁症,这对一些家长来说一定会感到困惑。一个小孩怎么也会得大人才会有的病呢?其实,抑郁症不分儿童和成人,近些年来这种心理疾病还有明显低龄化的趋向。而重症抑郁潜在的最大危险就是自杀行为。那么,面对孩子,我们作为家长又该怎样预防孩子抑郁呢? 孩子抑郁与大人有很大区别 一般来说,患抑郁症的儿童主要是由于家长给予的压力太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由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孩子在承受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学习压力的同时,在学习成绩问题上,只要家长感到不满意,孩子就会时常遭到指责和责骂。 所以,处在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儿童是很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其次,家庭环境不良、父母之间过多的争吵,家庭缺少温暖,同样可以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还有父母离异、亲人丧失、突发的意外事件、师生和同学关系问题等,也均可对儿童的弱小心灵构成伤害,导致儿童发生不同程度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小孩为人处事上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小孩待人温和、对人宽容,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小心眼”。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这与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从小培养孩子会会宽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小孩从小懂得对他人宽容呢? 案例分析:教孩子从小学会宽容 育儿专家提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应及时帮助孩子摈弃偏见,学会宽容。 案例:妈妈带着未满4岁的丹丹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以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丹丹拒绝与身边穿着旧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我不喜欢他穿的旧衣服。” 丹丹妈妈担心这些话被男孩听到后会影响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儿拉出教室,并在走廊
专家解读 乐观是指在面临困难时,具有愉快而充满信心的状态,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从婴儿出生的第一年起,他们就能体会到各种情绪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对于情绪的体验和学习会愈加深入。 心理学实验证明,正常情况下,孩子在4岁时就具备了面临困难培养乐观品质的条件,他们能够靠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展望,忍受当前的不适应;能够听得懂和相信大人的劝告进而调整自己的需要。因此,4-5岁是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最佳时期。 专家支招 乐观是可以在生活中培养的。首先,家长在遭遇困难时是否能乐观面对,这对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至关重要。其次,在孩子遭遇困难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坚持到底,并提供必要的帮助,训练孩子应对挫折的技能,让孩子体验到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乐观的品质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当宝宝一天天的长大时,为了让他们体验学习更多东西,家长很多时候都会让他们尝试各种新事物。但在这过程中,很多宝宝都会有恐惧的心理存在,害怕尝试新事物。 (一)了解原因 要协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应先了解他害怕的真正根源。而父母在面对孩子因恐惧产生的情绪反应时,需先秉除立即否定的态度,试着以简单的对谈方式,了解他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如害怕黑暗,应陪伴他在黑暗中逐渐壮胆,增加面对黑暗的勇气;如果恐惧暗影造成的幻象,应先让他看清楚阴影的真面目。 (二)藉由故事厘清真相 如果大人发现孩子有害怕“鬼”的倾向,却无法得知他害怕的是什么,可以尝试使用说故事的方式,一边说给孩子听,一边让他说说他的感觉,以厘清他所害怕的是什么。让孩子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心灵上的安慰,且以美好的事物充实其心灵。 (三)保持明亮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名乖孩子,养育起来比较“省心”,殊不知,孩子太过“乖巧”会导致心理损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家长,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老
说谎决不是偶然说说的,必定是养成了一种说谎的习惯,而这种说谎的习惯大多数又是从小养成了的。因此我要谈谈怎样使小孩子不说谎。要使小孩子不说谎,必须先了解小孩子说谎的原因。小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呢? 说谎是什么意思呢?说谎是作弊与欺骗在言语方面的表现。这种欺骗与作弊是最要不得的,大而言之,直接的或间接的有害于国家民族,拿那些贪官污吏来说吧,就是一种惯于说谎的典型人物。小而言之,亦足以使个人人格破产。 第一是损失自尊心,一个人是不能没有自尊心的,人失却自尊心,不看重自己,则自暴自弃,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第二是丧失信用、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与帮助,从前不是有过一个“牧羊儿与狼”的故事吗?当牧羊儿第一次说谎,在山岗上大喊“狼来了”的时候,别人听了,连忙跑来替他赶狼,可是他却恰然自得,以为愚弄了别人一次。哪里知道这样一次说谎,竟播下
母亲的困惑:听话的女儿变坏了 这位母亲几乎是噙着泪水向我诉说的:从小她就特别注重对女儿的培养,不仅教女儿怎样努力学习,亦教女儿怎样做人。女儿一直很听话,同事和邻居都称她懂事、有礼貌。在学校,年年是三好生、班干部,成绩名列前茅,她也一直引以为骄傲。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初一下学期以来,女儿好像突然变得不听话了,明显爱顶嘴,你说这样,她偏要那样,常与父母对着干。有时,还神经兮兮地坐立不安,夜里不睡觉,脾气特大,动不动就大哭大闹、发脾气。为此,她经常忍不住动手打女儿,母女关系越来越僵。这几个月来,母女俩一直在“冷战”。更令她不能接受的是,女儿一天天长大,她总担心女儿早恋,严格规定和限制她与男同学交往,可女儿却偷偷地早恋了。结果,这学期的考试成绩从前几名降到了一百名之外。尔后,她又拿出一封女儿写给一位男同学的信,要我看。虽然这封信不是情书,信中女儿问
孩子的不快乐,向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了孩子的不快乐有多少,也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 教养方式: 1.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学会尊重孩子的需要。当孩子发生什么事时,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干什么去了,你怎么会这样”等质问和埋怨的语气,而是探索孩子发生这件事时的内在状态,如“发生这事时,你心里怎么想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问题的出现?” 2.学会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极需被尊重,只要有可能就要慷慨地认可孩子、尊重孩子。一个自信的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会比自卑的孩子要好。 3.学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表扬孩子。鼓励与表扬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能让孩子心里充满愉快和希望。比如表扬的话:&ldquo
在宝宝还不会开口说话前,只能靠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者一些叽叽咕咕的声音来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和意愿。可是我们很难理解,下面就让大家了解一下宝宝的特殊语言。 拍手、咧嘴笑:兴奋愉快的状态。一般来说,宝宝笑的时候眼睛有神,两手同时活泼的晃动,充分散发童真的魅力。这时父母应以笑脸,用手轻轻地抚摸婴儿的面颊,并在他的额部亲吻一下,给予鼓励。 吮手指:吮手指是婴儿智力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宝宝出生后,早期只能用哭声和面部表示要求和倾诉,并且通过口唇来进行探索。随着年龄的增加,宝宝开始将手放入口内吸吮,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这是宝宝高兴时的一种表现。 瘪嘴:表示要求,这往往是啼哭的前兆,这实际上是成人没有及时满足他的要求的体现。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要求,适时地去满足他的需要,如喂他吃奶,逗他开心,抱他去户外玩。
孩子的逆反心理由何产生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专家介绍,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既缺乏生活经验,又极其要求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不厌其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自尊心,从而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如果家里有个任性的孩子,往往弄得家长又气又急,打也不成,说也不听,家长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么,面对任性的孩子,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呢?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导读:如果家里有个任性的孩子,往往弄得家长又气又急,打也不成,说也不听,家长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么,面对任性的孩子,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有3种“任性手段”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四种“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等学者认为,在抚养孩子方面,人类与动物并无二样。所谓父亲抚育孩子的观点纯属是人类缔造出来的。若真如此,为什么许多没有父亲的人,或者与父亲在感情上疏离的人极其渴望父爱呢? 如果你也有这种渴望,你就和许多家庭研究者一样,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关于父亲,父亲的抚育和父爱。 关注父亲在亲子教育中的作用是近期研究中相当大的进步。几年以前,父亲的作用不但不受重视,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即使今天人们对研究父亲职责的兴趣已在逐渐升温,但比起研究母亲作用的如山的资料和理论书籍,这个领域的研究依然是凤毛麟角。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收集到的数据,我还是要充满自信地说:不论他们发挥了自己的职责与否,父亲在影响我们的人生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那些研究父爱缺失对孩子的影响的学者来说,这是一个最
虽然在这个章节中,我们的重点不是讲解自闭症的病因、表现和治疗方法,但我们需要简单地对自闭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能够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医学界认为自闭症是幼儿精神分裂,到了70年代,研究者们认为自闭症很可能是因为孩子缺失母爱引起的,随着对自闭症研究的不断进步,目前已经修正了对自闭症病因的错误认识。现在的研究表明,自闭症是由于大脑先天性损伤导致,而不是由于教育或生活环境恶劣而诱发的疾病。 自闭症孩子两岁左右出现明显的症状,比如两岁后突然表现为不说话。由于脑部功能发育不全,自闭症孩子主要表现为认知交流和社会性能力的损伤,缺乏解读他人心理的能力,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同时,自闭症还表现为焦虑、听力和语言损伤、对光和声音敏感、呈现单通道认知等。 仅从字面上理解“
孩子之间的争执,往往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对与错,只是由于各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个性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意见。其实,如果没有大人的介入、没大人明显地一贯地、不分对错地支持一方,他们的争执很可能很快平息下去了。 毛女士和儿子吃过晚饭后来到操场散步,儿子很快融入到小伙伴的游戏中去了。毛女士就在边上和大人聊天。没过多久,却听到孩子们的争吵声:“这是我的小凳子”“不是,是我的!”循声看去,小杰和儿子正在枪操场上的小凳子,各自抓着凳子不肯放手。毛女士正要过去制止,却被边上一位老师拦住了:“你先看着,看看他们自己有没有办法解决。”毛女士有点顾虑,还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在一旁“监视”起他们的行动。 他们的争吵已经升级:小杰的脸涨得通红,儿子也瞪圆了眼睛,两
自信是面对生命各个不同阶段的挑战的重要因素,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使孩子建立自信。为此,我们要表现出肯定和鼓励,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如何制定限度。 “在沙滩上,他不同别的孩子玩。”“在游泳池,她只缠着我不放。” “他老在吹牛。”“她很快就泄气了。”“他说自己很无能,长得也不漂亮。”这些说法都使人感到孩子缺乏自信,但事实上却是各自不同。 “缺乏自信的孩子没有标准的画像。”心理治疗专家希高先生肯定地说。然而,到了学期结束时,托儿所、小学的老师直接告诉我们,你的孩子不太自信时,我们就像听到了噩耗一样,六神无主。“我当时吓呆了,”32岁的妈妈斯勒维解释说,“我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