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不仅会影响个人做事,还会影响其他人的情绪。因此,从小培养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媒介的心理活动,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应。情绪是这种反应的较短暂状态,例如:满足自身需要而引起的态度及体验,如愉快、高兴、欢欣、满足、舒畅等;因违背自身意愿而引起的否定态度及体验,如愤怒、忧愁、哀怨、憎恨、烦恼和绝望等。情感则是指这种反应的稳定、持续的态度反应,如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感、美感等。 小儿3~4岁时,随着活动空间扩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加上一些不切实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愤怒、妒忌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体验。例如,3岁时易对动物、黑暗、雷电等产生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情绪将减少,而愤怒情绪可能增长。小儿通过愤怒来达到某种期望,或试图引起别人注意。 在学龄学期,儿童的情绪、情感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质下中枢的活动
幽默感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幽默感的孩子更能给人带来欢乐。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有幽默感的宝宝呢?小编推荐几个游戏,提高宝宝的幽默感。 研究表明,人的幽默感大约三成与生俱来,其余七成则须靠后天培养。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游戏:做鬼脸 适合0岁以上孩子 推荐理由: 研究表明,刚刚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成人简单的面部表情,一些有趣的面部表情是培养宝宝幽默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游戏方法: 1、对着孩子吐舌头,观看宝宝的反应。注意吐舌头时,速度要比较慢,以便孩子能够完整地观察到父母吐舌头的全过程,并学习模仿。 2、瞪着眼睛,使劲鼓起腮帮子,将宝宝的两只小手放在腮帮子两侧,轻轻地挤压腮帮子,然后往外吐气。 3、让孩子抓父母的耳朵,当他抓到耳朵时,对着他吐出舌头。 4、让孩子去摸父母的鼻子,当他摸到鼻子时
孩子的性格跟父母日常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胆量小,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锻炼宝宝的胆量,提高宝宝独立行事的能力。 “我的小孩胆量太小了”,这是目前不少父母都为之头疼的问题,许多人都在积极寻找对策。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因素、环境因素、父母教育不当、孩子的不良体验等,所以父母要弄清楚原因,再对症下药。 当前一些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经常给小孩讲些古里古怪的“鬼”、“妖怪”等故事,甚至有些父母还以此来吓唬孩子,这极容易使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胆量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只有拥有胆量和勇气的人,才能披荆斩棘,走向成功。但也希望父母在培养孩子胆量的时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不要过分严苛。 心理学专家认为,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先天因
健全的人格需要从小培养,小编推荐十种方法,有助于父母培养宝宝健全的人格喔。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在心理学中通常把人格、个性作为同义词来理解。一般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的总和。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格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包含了人的品德,又包含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特征。还有社会道德标准,心理素质标准,行为方式标准,工作能力标准等。正常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所以,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重视幼年和学龄期宝宝的培养,宝宝时期正是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培养宝宝做事认真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凡是宝宝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宝宝自己动手,爸爸妈妈不要包办代替。当宝宝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克服,并且给予帮助。现在有不少爸爸妈妈包办太多,致宝宝锻炼机会少,助
宝宝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要从小培养,还受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平时在孩子面前表现是磨磨蹭蹭的,孩子难免也会学习自己做事会磨磨蹭蹭喔。 磨蹭是幼儿的天性使然 孩子的磨蹭问题固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我们又不能把磨蹭视为洪水猛兽,一旦看到孩子磨蹭就对他横加指责。幼儿磨蹭可以说是正常现象。 其实,有些宝宝对于他感兴趣的事,动作就很快,没兴趣的事或事物本身难度较高,都会妨碍他做事的速度。 “小磨蹭”提速方案 和宝宝比赛:孩子都喜欢比赛游戏,喜欢当第一。经常与宝宝搞一些小比赛,如比赛吃饭、穿衣、收拾玩具,使他在游戏中提高动作的敏捷程度。这时宝宝会很高兴地赶紧把事情做完。 和时间“赛跑”:帮宝宝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做某件事所用的时间,然后记录每天实际完成所用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
运动有利于锻炼身体,让宝宝从小爱上运动是最好的兴趣选择。慢跑是安全又适合宝宝的运动,父母应该如何教宝宝学习慢跑呢? 孩子适合的运动有很多种,慢跑就是其中很不错的一项,简单安全。自然慢跑是一种较为平稳和缓慢的跑步形式,跑步时一般心率为140~150次/分,较适合于3~6岁的幼儿。 该年龄阶段的孩子肢体动作不协调,正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跑时步幅小、步频大,有头重轻之感,易摔倒。因此,训练慢跑是发展幼儿平衡能力和肢体的一个重要手段。 怎样教孩子慢跑呢? 1、最初学跑可以走跑交替的方式进行,主要以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跑的兴趣,如在跑中穿插有模仿动作的走步。 2、以培养孩子正确的慢跑姿势为重点,通过正确示范及适当教法,纠正幼儿腿部的动作,达到步子大,落地轻。 3、帮助孩子学会用鼻子呼吸的方法。幼儿期很难做到这点,因此一般是先教会幼儿口鼻呼吸,呼吸时嘴不张大
很多父母从小宠惯宝宝,让宝宝的脾气十分暴躁。其实宝宝的忍耐力与年龄成反比,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宝宝的忍耐力,促进宝宝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修养。 刻意让孩子等待 佳佳通常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东西,如看动画片、切开刚买回的西瓜或是再讲一个故事等等。佳佳妈妈都会告诉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佳佳时间用来体会和比较,让她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从1数到10。这样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提示: 也可以在孩子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事,譬如妈妈接电话时,让孩子安静1分钟。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地等待了这1分钟,妈妈应该这样表扬他: “你真有耐心,能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自己玩。”如果孩子不能乖乖听话,那么接下来的1分钟可以不理会他,并且向他说明为什么。这样做,需要父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会对周围的食物兴趣大增,父母最好让宝宝用各种器官去感觉和体验。这样有利于提高宝宝的感知能力,学习各种行为习惯。 1.用手抓食物吃 让宝宝用小手去抓水果块、饼干、面条等来吃。这样做可能会把宝宝的小手弄脏,但在抓食物吃的过程中,除了味觉刺激,还可以锻炼宝宝手的触觉。不过要注意,让宝宝抓的东西不能太烫。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 2.玩发声玩具 有些玩具不仅可以发出声响,还能随着声音的节奏产生一些动作。这些动作可以刺激宝宝的小手,使宝宝手的动作变得更加灵敏。适合年龄:3个月以上。 3.里里外外都看到 给宝宝看一个物体的时候,最好能把物体的里面和外面都给他看一看。比如,你给宝宝看一个汽车玩具,先给他看玩具的整体形象,然后再给他展示一下里面的结构。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和掌握物体的属性,甚至可以影响他以后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适合年龄:8个
宝宝良好的进餐习惯是要父母从小开始培养的,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宝宝的进餐习惯呢?下面听亲亲宝贝小编来说一下方法! 专用碗筷和桌凳 专家认为,1-3岁的孩子愿意自己做事,不愿按成人意见办事,但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心理活动受来自外界的影响,是被动的一种行为。表现在进食方面,喜欢自己吃饭,用自己固定的碗和餐具,坐在固定的位子上吃。父母投其所好,给孩子专用碗筷,专用吃饭桌凳,让孩子养成在这种氛围中吃饭的习惯。 言传身教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要饭菜分开,并讲明吃青菜的好处,鼓励他们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明显,应不要在孩子面前讨论什么东西好吃,或自己不爱吃什么,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会认为挑食是理所当然的。 吃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 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他们选择营养丰富且易于
对于孩子进行性教育不仅要作用在年龄阶段、分时教育的基础上,还要一些技巧。 首先当孩子进行“性”的咨询时,不应该采取回避的态度。研究成果表明,宝宝小时候,便能在父母的指导下区分“性别”,他虽然不知道区别这些的原因,但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性的基本表现特征。在小时候,有些宝宝对“性”的问题产生一些回避,对“异性宝宝”也会有距离感,他们已经很羞涩地提出某些问题,但是宝宝要是下决心问一些与“性”相关的问题时,不要回避、训斥、或者加以遮掩。 父母在涉及回答到这些问题时,要尽可能全方位的知道,如两性知识、生理卫生知识、医学知识、社会科学、伦理科学知识。虽然人不可能成为全方位的专家,要多涉猎这些知识,这对孩子做积极的引导是极其必要的。另外,还要学习对这些学科知识的表达能力
很多父母都会给婴儿长期听音乐,那么让婴儿长期听音乐好吗?其实,让婴儿长期听音乐,可能会养成宝宝的性格孤僻之外,还会影响说话能力,妈妈们得注意! 一、婴儿常听音乐易孤僻 大多数父母以为让婴儿长期听音乐,一方面可以安抚婴儿,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婴儿温和的个性。但婴儿如果常听音乐,却可能养成沉默孤僻的个性,还会丧失学习语言的能力。所以,在婴儿咿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不能每天长时间给婴儿听音乐,否则,会丧失学习语言的环境,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语言及说话的兴趣,反而养成沉默孤僻的个性。 婴儿常听音乐除了会容易孤僻外,还会影响说话能力哦。 二、婴儿常听音乐影视说话能力 时不时让婴儿欣赏音乐,不仅可以安定情绪,而且可以陶冶性情。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俄罗斯儿童心理学家的一项最新专题研究发现,1~2岁的婴儿如果每天听音乐过度,可能会影响正常学习语言的能力,还可能形成沉默、孤
ipad,不但让大人迷上了,还让小孩爱不释手。虽然宝宝拿着ipad就会安静的坐在一旁玩,但是宝宝玩ipad真的好吗?亲亲宝贝小编提醒,长久下去宝宝有可能会缺乏和他人沟通,反而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哦! 1、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接触 3岁时宝宝智力发展最快速的时期,这阶段对宝宝的早期教育尤为重要。如果宝宝这么快就“机不离手”,沉迷在电子游戏中,那么宝宝很可能会错过了发展智力的黄金时期哦! 因此作为家长的你最好不要让你3岁以下宝宝接触到类似IPad的电子产品,在这个时期家长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有利于开发智力的玩具,像拼图和搭积木等,这些都能够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家长积极地参与宝宝的游戏之中,享受与宝宝的互动和沟通,充分利用好宝宝这个宝贵的发展关键期。 2、减少家里电子产品数量 爸妈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和手提电脑,在家里你随处可见这
家长们在养育宝宝的同时总是想方设法的提高宝宝智力,其实训练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细节都会影响到宝宝的智力发育。例如宝宝的饮食、生活环境等等,因此家长在这些方面对宝宝应该尤其注意引导和改善。 首先来说,会影响到宝宝的智力发育的除了遗传、营养、疾病等等外,在吃食上也要注意。尤其是甜食,甜甜的食物固然是宝宝们的最爱,但是家长一定要让宝宝少吃。因此大量的甜食不仅仅会让宝宝得龋齿,还会损伤肠胃,影响到宝宝对其他食物的兴趣,这会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等的摄取,影响到宝宝大脑发育。在食物上,过于精细也不利于宝宝大脑发育,因为粗纤维的减少,会造成大便减少或者是便秘,粪便和毒素就会在体内停留时间长,在此被人体吸收时,便会伤害大脑神经细胞,导致宝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等等。 另外温室宝宝也会影响到智力发育。温室宝宝缺少运动,运动其实能促进宝宝的血液循环和新城代谢,增加营养
拥有广阔的胸怀和容人的气度,会让他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更容易取得成功。而这种胸怀是可以从小培养的,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对宝宝进行这方面的培养,而讲故事则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六尺巷”的故事,经常给宝宝讲,便有助于宝宝心胸的阔达和发展。 家长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树立一个观念,不能让自己总是因为一点点小事儿烦恼或者困苦。只有拥有了广阔的胸襟才能将眼光放长远,才能确定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在事业上,而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只有这样才能活的更加快乐和有意义。 如何才能培养宝宝的胸怀的,首先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宝宝学习的榜样,如果家长总是在宝宝面前说这个人欠自己多少多少东西,明天说邻居又占了自己家的土地等等小事,那么孩子也会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每天关注的也会是这些小事。无法把心思集中在学习中。 另外,家长在培养宝宝心胸时,可以多让
很多宝宝都喜欢吃手,有些宝宝到了六七岁时仍然喜欢吃手指,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家长应该从小就帮助其改掉这个坏毛病。宝宝为什么喜欢吃手呢?主要原因是宝宝出生后,嘴唇只要接触到乳头便会自发的吸奶嘴,当宝宝在大一些,当吃不到奶时,便会把手指放在嘴里吸吮。这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 对于没有出月龄的宝宝来说,经常吃手指、吮拇指,应该是正常的事情,家长不必急着纠正。有些几个月的宝宝在吃手指时,家长就会给拿出来,其实这些动作都是徒劳的,因为这时宝宝吃手指是宝宝的天性。但是此时要注意宝宝的卫生,经常给宝宝洗手。可以经常给他一些干净卫生的玩具,来吸引他的注意力。 到了一岁以后,宝宝如果还是喜欢吃手指,尤其是有些宝宝喜欢裹着手指睡觉的,家长应该开始重视, 多陪陪宝宝,给宝宝一些新奇的玩,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不能操之过急,引起宝宝的反感,反而更加喜欢吃手指。 如果是 1~3岁的宝
很多宝宝从出生起都跟着父母或者是长辈睡觉,但是同时我们又了解到国外许多宝宝出生起就在自己的小房间睡觉,那么宝宝到底几岁可以独立睡觉呢,怎么培养宝宝独立睡觉呢? 三岁左右可以独立睡觉 大部分的育儿专家认为,宝宝在三岁左右就可以独立睡觉了。 对于西方从小就让宝宝独立睡觉的教育方式,很难用对或错来定义,这是他们的文化使然,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空间。但是一些早教专家并不支持这样的做法,因为独立并不等同于孤立,这样做有悖于人的情感规律。当宝宝从母体中出来后,不是说分开了就马上分开的,因为宝宝对母亲有一种特别的依恋。 0~3岁,是宝宝脱离母体到逐渐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倡导自然分床睡法 宝宝独立睡觉,可以称得上是精神上的断奶。如何顺利的引导宝宝独立睡觉,家长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给宝宝准备自己的房间,可以让宝宝参与进来,让宝宝选印有自己喜欢的图案的被子和枕头,贴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父母就会开始给孩子普及性教育的知识。但是很多父母都会走进了性教育的误区,其实每个阶段的性教育都要针对孩子的年龄进行,我们一起学习学习吧。 5岁前的孩子,性教育主要是解决性别认同问题。家长应在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有意地把女孩扮成男装或将男孩扮成女装,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 5~7岁的孩子,在求知欲驱使下常对男孩与女孩的差异感到迷惑不解,会向父母提出各种问题,此时父母应该根据自然现象,简单明了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能过分详细地讲述性、生殖等情节,如果讲不透,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会更觉得神秘。 7~14岁的孩子,这期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较系统的性知识教育。在同青春期之前的儿童谈性时,可借助自然现象、童话、寓言故事,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性教育内容穿插其中。家长可以从植物开花结果讲起,接着联系到人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都会对性这个神秘的东西感到好奇。每问及父母,父母都羞于启齿。其实,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必要的,而且位置是无法取代的。 “小鸡鸡”这类称呼不妥对于身体各部位及其功能,家长应该给予明确的解释,并正确地称呼所有的器官,正确的称呼给孩子们一种科学的、自然的、正常的感觉。 父母性教育的位置无法取代 正确的性观念和性知识应该由父母告诉孩子,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你们希望他拥有的价值观。在性问题上,父母首先要与孩子保持平等,如果家长不能回答或者羞于开口时,也一定要保持坦诚的态度,不要故作姿态或遮遮掩掩。 不要和孩子郑重“谈性”谈跟性有关的问题父母应该会找机会,电视、电影、报纸上的新闻,杂志上的文章,只要和性有关的问题就可以见缝插针地说。 女儿初潮前时,母亲要告诉她:你要来月经了身体会发生什么样
在国外,很早就普及了儿童性教育。但是在国内,家长总是比较尴尬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外儿童性教育的案例,完善我们对儿童性教育的缺陷吧。 从 70 年代中开始, “ 性教育” 进入芬兰中小学教学大纲。根据国家公民保健法, 1972 年避孕咨询被划入地方政府必须提供免费服务的基本公民保健范畴。经过 20 余年的努力,从 1975 年至 1994 年, 15-19 岁的芬兰女孩千人堕胎率从 21.2 下降到 9 ,性病大幅度降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芬兰青少年的性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少年早熟,尝试性行为年龄不断降低, 17 岁的女孩中 50% 已经有过性行为经历,而女性生育头胎的平均年龄却从 1973 年的 23 岁上升到 28 岁。青年人不结婚而同居被社会普遍接受,不再被视为道德败坏和难以启齿的丑闻。婚外子女在 60 年代只有 5% ,而现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对于孩子来说已经不是神秘的东西。作为家长,应该正视儿童的性教育。如果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尴尬的话,小编推荐性教育绘本《小威向前冲》,可以达到对宝宝进行性教育的良好效果喔。 中国人习惯对性持保守态度,我们小时候都曾经问过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呢?相信许多父母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你是捡来的”或者是“你是孙悟空那样从石头蹦出来的”之类的敷衍之话。孩子对性的好奇,也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兴趣,父母的回答无疑忽视视了孩子对自我探索的好奇心和信心。 可以说我们中国现在成年的一代对性方面都是无师自通”。但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表明儿童性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国外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也出版了很多优秀的性教育绘本。《小威向前冲》是一本幽默的性教育绘本,也是进行亲子阅读的不二之选。 他住在布朗先生的身体里。他和三亿个小精子住在一起,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