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请重视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性
    请重视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性教育的普及年龄也越来越低。正确的性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性教育占据了性教育的重要位置。   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更多的家长期望由学校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学校是性教育的合适场所。然而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尤其在目前学校性教育还有待于完善的情况下。家庭在对孩子的性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是父母、家庭。再有,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是在父母的照顾、教育下成长的。所以,家庭环境、父母平日的言谈、举止、教育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性问题的学习父母更是重要的教育者。例如父母通过平时对孩子的照顾;家庭成员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心和爱护;作为一个男性或一个女性如何生活为孩子所做出的榜样;如何对待异性;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的反应;对社会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如婚姻、怀孕、出生);对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性教育老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性教育老师

      面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很多家长都哑口无言或者避而不谈。你知道吗?父母是孩子性教育最好的老师。父母应该学习如何跟孩子交谈性问题及趁机教育孩子喔。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大后具有健康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但每个父母都不知道该怎样去教。“怎么说得出口呢?”他们想,“要是有一个这方面的好老师就好了!”   其实,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你自己就是孩子第一任且是最好的性教育老师。   别担心自己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教孩子,因为比性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性榜样的树立。孩子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性方面的知识,但他日后照样可以成为一个态度冷漠、情绪忧郁、胆小怕事、有性功能障碍的人。   而如果父母每天的言谈举止相亲相爱、温馨和谐、相互赞赏,无疑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孩子们理想中的异性原型对应的正是他们的父母。擅长察言观色的他

  • 父母进行性教育的方法是什么
    父母进行性教育的方法是什么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性教育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很少家长会对孩子主动提起。其实性教育应该普及,且父母应作为性教育的第一人,很多方法都有利于促进儿童性教育喔。   儿童性教育的方法   1、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孩子问到一些性问题时,父母的态度最重要,应该用科学的艺术的解释回答孩子。例如,孩子在3-5岁时,都会问“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这首先是他们对生命起源的强烈认知,不用担心解释得太清楚孩子会模仿,其实孩子的思维很单纯,即使模仿也是表面上的,而且是把它当作一种游戏,10岁以下的孩子没有那种动机和能力。所以,小孩子对性感兴趣很正常,就像她对任何自己没见过,没玩过的东西一样,大人不必大惊小怪,在最自然、最真实的场合下让孩子轻松地认识最自然的东西,就像在麦地里认识小麦,在果园里认识苹果,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大有好处。   对于孩子的这种问题,可以直接告诉他,爸爸

  •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学校生活既向往又紧张,如何才能自然地面对不同于家庭或者幼儿园的陌生环境呢?家长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他们在陌生的环境获得友好的信任喔。   学校的常规往往不同于幼儿园,大多数5岁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教育工作者总结了学前儿童需要培养的个性品质。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

    标签:性格心理
  • 如何了解孩子想法和心理?
    如何了解孩子想法和心理?

      父母在与宝宝行处的过程中,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明白孩子的想法吗?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呢?我们一起看看下文吧。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

  • 学会如何接纳和处理孩子情绪
    学会如何接纳和处理孩子情绪

      宝宝跟我们一样,都会有自己的情绪。在亲子间的相处当中,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并陪伴孩子处理情绪,从而成长。   1、忽略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是以芝麻绿豆、过一会就好的的方式来处理,那么你将失去和孩子一起学习、体会情绪的机会。   2、放任型的父母:放任孩子自行处理情绪,当孩子有负面情绪反应时,没有想要更进一步去教导、引导他,做适当的情绪处理。   3、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绝对的权威和??,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及想法,这样的父母到最后可能会遇到孩子在外使坏、作怪等情形发生,甚至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如果自己的小孩的情绪本质较为负向,该如何去协助、引导他们,降低此天生气质对生活的影响呢?   (1)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原因和动机,让他有如此的情绪反应。   (2)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并花些时间沟通;而当他表现出正向情绪时给予赞扬,鼓励他加强这种情绪的表达。   

    标签:性格心理
  • 如何让胆怯宝宝变勇敢
    如何让胆怯宝宝变勇敢

      习惯在家里的宝宝,外出就会胆怯,这是很正常。如何让胆子小的宝宝学会在社会交往,变得勇敢表现自我呢?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孩子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一说话就面红耳赤,在人多的公共场合特别拘束,坐立难安,不敢与人对视,不敢说话,也不愿意说话,说起话来则前言不搭后语,缺乏相应的逻辑性、连贯性。孩子常常不愿意去公共场合,哪怕是去亲朋好友家也难以接受。   这就是孩子的胆怯表现。   胆怯,其实质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特定对象的胆小、害怕、畏缩,伴有相应的生理上的变化甚或出现逃避行为表现。胆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曾有过 的一种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绪状态,只是表现出程度上的差别不同而已。过于胆怯者,往往防碍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影响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   胆怯的孩子,应该注重并加强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标签:性格心理
  • 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说谎
    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说谎

      很多父母对宝宝说谎的反应特别的大,他们认为宝宝说谎会导致日后宝宝心理的歪曲。其实,孩子开始会说谎,未必是品格不好喔。   其实不然!事实上,说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其实,5岁以下的孩子常常说大话,因为他们不能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说大话完全不同于说谎;5岁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说大话的情况存在了,他们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说谎。   2—4岁:爱说大话   孩子为什么说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你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告诉你他在公园里看见了独角兽。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骗你。换个角度想,这说明他的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你的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他也同样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也有的孩子说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责备和惩罚。他们会指责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告诉父母

    标签:性格心理
  • 如何对待孩子的恶作剧
    如何对待孩子的恶作剧

      有些孩子特别调皮,会弄些恶作剧。虽然恶作剧给别人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就证明了孩子动脑筋了。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恶作剧呢?   假如孩子在你的钢琴键上撒下糕点,或将一只毛毛虫放到你的枕头上,面对诸如此类的恶作剧行为,你会怎样呢?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松为此向你道喜,说明你的孩子智商较高。他的观察资料显示,爱搞点恶作剧的孩子富有创造性和想像力,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较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   他给出的解释是:恶作剧行为并非从天而降;要设计出一个有新奇感的方案来,需要动脑筋,而且动脑筋的强度相当高,决不逊于甚至超过做家庭作业,这对孩子的创造力发育无疑是一次催化。   同时,恶作剧可增强儿童的独立性。因为此种行为的特点就是孩子以此来超越父母为其所规范的界限,而独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这种超越。否则,依赖性难以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总之,搞点恶作剧对孩子有

  • 父母应纠正孩子的五大坏习惯
    父母应纠正孩子的五大坏习惯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坏习惯,有些坏习惯父母要及时给孩子改正过来,否则会对孩子的身心都造成影响喔。   1、捡脏东西吃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曾经有过捡东西吃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坏的习惯。   在宝宝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给他灌输东西掉在地上就脏了,不能再捡起来吃的正确观念。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况,这时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哟,东西脏了,我们需要洗一下。”并立即去清洗;或者告诉孩子食物已经脏了,不能要了,并立即将地上的脏东西打扫到垃圾桶里。而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浪费食物而将其拣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   有统计显示,有捡脏东西吃坏毛病的宝宝,其父母大多有那些食物掉在地上觉得扔了可惜,捡起来塞自己嘴里的做法。记住:当你告诉宝宝“掉地上太脏了,妈妈吃了,给你新的。”的时候,宝宝根本理解不了这

  • 让宝宝不怕生的8大策略
    让宝宝不怕生的8大策略

      有些孩子只习惯了家里常见的人,见到陌生人就哭闹,很多妈妈都无法解决孩子胆小怕生的性格。如何可以消除妈妈们的困扰呢?   洋洋最近特别认生,只要出去见了陌生人就躲得远远的。如果有人跟他打招呼,她就毫不领情地大哭起来,哭得人家不知所措。有人来家,洋洋一定哭闹不休,直到把人哭走,就算把人哭走了,洋洋还能伤心地哭上十多分钟。为这事,妈妈烦恼不已。   专家点评   “怕生”是宝宝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它是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获得发展的体现。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在3-4个月时已能对妈妈做出反应,只要妈妈走近宝宝,他就会冲妈妈乐,以此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当妈妈在屋里走动时,宝宝的目光就会追随妈妈的身影移动,并表现出明显的想要得到妈妈关注的表情。一旦妈妈不予理睬,宝宝就会哭闹。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视线内,宝宝也会以大声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

  • 父母要了解的婴儿每个动作背后的意义
    父母要了解的婴儿每个动作背后的意义

      婴儿做的每个动作都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表达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婴儿的动作和表情,探讨他们的心理活动意义吧。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研究婴儿心理学的斯克佛教授所著的《婴儿面部表情与心理活动》一书中,分析了婴儿的面部表情语言,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6个月时,婴儿会张开双臂,身体扑向亲人,要求搂抱,亲热,若陌生人想要抱他,则转头将脸避开,表示不愿与陌生人交往。   7-8个月时,婴儿会以“拍手”和笑脸表示高兴,在父母教导下会以“点头”表示谢谢,对不爱吃的食物避开,并以“摇头”表示拒绝。   9-10个月时,婴儿会用小手指向去哪里,或用小手拍拍头,表示要戴帽子带他出去。   11-12个月时,婴儿除了以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示体语外,还会伴以各种声音,比如嘟嘟声(表示汽车),嘎嘎声(表示小鸭),以及用简单的单词音

  • 12种孩子需纠正的坏习惯
    12种孩子需纠正的坏习惯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应该及时纠正,不要忽略这小小的习惯,哪些坏习惯孩子必须纠正呢?   孩子12种必须纠正的坏习惯   1、打断谈话   为何不容忽视:你的孩子也许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你什么或问你某些问题,但是如果纵容他打断你的谈话,却不会有助于教会孩子为他人着想,更不会让他学会在你忙碌的时候如何自己打发时光。结果将会是他认为自己有权吸引别人的注意,并不能忍受任何挫败。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电话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诉孩子他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你。给他安排点活动或者让他玩一个他平时没玩过的玩具。如果你在谈话时,他缠着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让他安静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谈完。之后告诉他干扰别人并不会得到他想要的。   2、攻击性行为   为何不容忽视:孩子和小伙伴有小冲突的时候,你可能不一定会去管教,但是你不该忽视那些小小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推倒

  • 切勿对宝宝作异性打扮!容易造成宝宝性别混乱
    切勿对宝宝作异性打扮!容易造成宝宝性别混乱

      不少爸爸妈妈还是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因此对于自己的女宝宝难免会做出男孩子的打扮。而有些妈妈就希望自己有个女儿,就把男宝宝弄成小女生的样子!其实这样的异性打扮会造成宝宝的性别混乱,爸爸妈妈们要尽早避免!   受到传统“重男轻女”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还是有部分的家庭会非常希望有个男孩传宗接代,尤其是家中有上一代爸妈的家庭,对于下一代生男生女的事情更是十分在意,而一旦与期望不符,便很容易地给予了子女无形的压力,严重者更会带给子女教导孩子时的不良影响,而“异性打扮”便是可能表现出的一种偏差教养方式。   除了女孩被打扮成男孩的装扮,有些家庭也会因为渴望生个女孩,而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的样子,中国台湾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黄雅芬医师表示,如果爸妈只是偶尔给小孩作“异性打

  • 孩子的性困惑有哪些?10大性困惑告诉你!
    孩子的性困惑有哪些?10大性困惑告诉你!

      孩子在不断的长大,会有越来越多的性困惑,那么孩子会有哪些性困惑呢,父母又该如何解答呢?亲亲宝贝小编告诉你困扰孩子的10大性困惑!   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少的困惑,除去学业的压力,种种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也会始终缠绕在他们的心头,由于这些问题总是那样的难以启齿,孩子们往往不知所措,于是自己看书、私底下问同学等便开始悄然蔓延……   专家指出性教育可分为幼童阶段(0—6岁)、童年阶段(7—10岁)和少年阶段(11—14岁)。应该来说,孩子到了3岁时应该对自己的性别有明确的认识,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7岁是性角色意识的重要培养阶段,孩子会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性别、性角色的认识。7岁之前的性教育,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

  • 父母如何控制好宝宝的吃饭时间
    父母如何控制好宝宝的吃饭时间

      有些宝宝的吃饭时间很长,不是因为宝宝吃得慢,是因为宝宝总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在饭桌上静不下心来,以下亲亲宝贝小编教你如何控制好宝宝的吃饭时间!   ●吃饭时间不做其他事情。避免边吃饭边看电视、边吃饭边教育宝宝、边吃饭边对宝宝进行营养指导、边吃饭边游戏等等。   ●不让宝宝吃饭时离开饭桌。让宝宝坐在餐椅里,可避免宝宝到处跑。宝宝还没吃完饭就离开饭桌,妈妈不要追着宝宝喂饭,也不要呵斥宝宝,只需把宝宝抱回饭桌,继续让宝宝吃饭。可以让宝宝围着饭桌转悠两圈,因为这么大的宝宝不能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但不要让宝宝离开饭桌。   ●控制吃饭时间。最好在半小时内完成吃饭,如果宝宝没有在半小时内完成吃饭,就视为宝宝不饿,不要无限延长吃饭时间。妈妈可能要问了,宝宝没吃饱怎么办?妈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建立好习惯毕竟需要一定章法。就算半个小时内宝宝没吃几口饭菜,也不要一直把饭菜摆在饭桌上,等宝宝饿了随时吃

  • 0-3岁宝宝心理常见问题答疑
    0-3岁宝宝心理常见问题答疑

      别看宝宝无忧无虑的样子,其实宝宝有比大人更复杂的心理状况,以下亲亲宝贝小编为你总结0-3岁宝宝心理常见问题的问答,让你更了解宝宝的心理!   0〜1岁   Q 孩子哭到底要不要抱?   从孩子出生没多久开始,家里的老人就教育我们:“孩子哭时,别去抱他,否则以后会一直要你们抱。”可是听到孩子的哭声,我实在受不了!老人的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   A 不抱,孩子确实以后不太需要抱,但是孩子将来的整个人格会比较冷漠—独立,但是冷漠。   这么小的孩子哭 ,就表示他有需求,不一定是饿了、尿了,而可能是你看不见的不舒服,或者只是想让你抱抱,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去抱他。这样,孩子整个人以后会比较温暖和有爱心,因为“我有需要时,别人会来照顾我,那么将来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也懂得去照顾别人”。相反,当我哭,我有需要时没人来照顾我,他会得

  • 男孩子好奇小鸡鸡怎么办?父母该如何应对
    男孩子好奇小鸡鸡怎么办?父母该如何应对

      男孩子难免对自己的小鸡鸡会好奇,那么妈妈们应该如何应对小孩子的性问题呢,如何想能让孩子正常对待自己的小鸡鸡呢?   1-2岁的小儿,在发现自己的手指和脚趾的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的生殖器部分,并会象玩弄手指和脚趾一样玩弄它。这并不会发展成什么坏事,但对孩子的性教育却可由此开始了。父母在教孩子“这是耳朵,这是鼻子”的同时,很自然地把“阴茎”、“乳房”等名词教给他,这样孩子对这些身体部位就不会有异样感情了。   相反,在孩子玩弄性器官时,父母若呵斥他或打他手,就会使他认为自己坏,或是对自己这一部位感到害怕。也许这个部位反而会特别吸引他的注意,甚至使他把生殖器官与羞耻和罪恶的“忌讳”联系在一起,而不利于孩子日后正常的性成长。   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性别,并且使他不感到拘束,是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

  • 家长如何预防小孩子抑郁
    家长如何预防小孩子抑郁

      别以为大人才有抑郁症,其实孩子可能比大人更抑郁。而且小孩得抑郁症的机率正在变大,这或多或许与父母的期许有关,那么家长又该如何防止小孩子抑郁呢?   孩子抑郁与大人有很大区别   一般来说,患抑郁症的儿童主要是由于家长给予的压力太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由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孩子在承受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学习压力的同时,在学习成绩问题上,只要家长感到不满意,孩子就会时常遭到指责和责骂。   所以,处在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儿童是很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其次,家庭环境不良、父母之间过多的争吵,家庭缺少温暖,同样可以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还有父母离异、亲人丧失、突发的意外事件、师生和同学关系问题等,也均可对儿童的弱小心灵构成伤害,导致儿童发生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   儿童抑郁症和成年人有较大的不同,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因此,重视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儿童抑

  • 宝宝为什么爱插话?给爱插话的宝宝找原因
    宝宝为什么爱插话?给爱插话的宝宝找原因

      你的宝宝是否会打断爸爸妈妈的讲话呢?孩子为什么总会想插话呢?下面让亲亲宝贝小编告诉你宝宝爱插话的原因。   原因1 原来的计划被打乱了   家长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和孩子约定好的计划,由于客人的到访而临时取消,却不给孩子一个很好的解释。如本来答应陪孩子一起读故事书,可家里来了人,家长就与客人聊起来没完没了。这时孩子在大人说话时插话,就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提醒他“我们的约定还没完成呢!”   对策 对孩子说声抱歉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不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其实大人在与客人谈话前给孩子的一个解释,一句道歉,就能把孩子安抚好。“妈妈现在有正事要谈,我们的计划没变,只是会推迟一点,你在一旁先玩会儿积木好吗?”告诉孩子等待的大概时间,让孩子知道你与客人谈完话后就会履行诺言。   原因2 感到自己被忽视了

行为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