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
  • 这4个好习惯越早养成,孩子受益越大
    这4个好习惯越早养成,孩子受益越大

    一个好的习惯受益终生,好的习惯该怎么养成?习惯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行为基本上全受习惯控制或决定,我们以动作为例。请家长一定逼孩子养成这4个习惯,越早养成,好处越大。 大部分人的肢体动作与行为都是在幼年时期学会并形成习惯的。 而这些习惯将会受用孩子的医生,所以幼年时期形成的习惯对孩子成长是非常关键的。 既然习惯的力量这么大,那么家长们就要抓住孩子们的幼儿时期进行培养,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1、 阅读 阅读不仅是为了帮助孩子识字,为以后学语文打基础,同时书本中的语句往往具有逻辑性。 所以坚持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开发大脑的逻辑能力,孩子对语句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 这不仅是为以后学语文打基础,阅读甚至可以让数学变得更加简单易懂。 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挑选一些是和他们的读物,

  • 孩子性格孤僻怎么办?家长这5个引导刻不容缓
    孩子性格孤僻怎么办?家长这5个引导刻不容缓

    孩子性格孤僻怎么办?要知道孩子性格孤僻对未来的人生有一定的影响?面对性格孤僻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呢? 现实生活中,孩子不喜欢搭理人,不应人的情况我们都有遇到过。家长叫ta的名字无感,让孩子叫人一点反应也没有,家里来客人总喜欢关在房间里不出来……这些反应,都在渐渐说明,孩子的性格内向,变得孤僻。 年龄尚小时就应该确认孩子是先天性格使然还是因为环境造成的原因,趁早介入,帮助孩子走出孤僻。若不能及时解决,还会造成孩子社交障碍以及青春期叛逆等严重的后果。 那么,孩子为什么不爱搭理人,性格变得孤僻呢? 1.正常的心理状态 7岁的孩子已经由幼儿园学前班的孩子转变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无论从环境上还是学业上都需要重新适应。陌生的环境和渐难的学习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由于这些心理压力,导致孩子少言寡语。 2.注意力发展限制 陌

  • 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孩子的用餐好习惯如何养成?好多习惯要从小养成,用餐习惯也是一样的,要从幼儿开始,下面看看该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很多父母经常抱怨说,自从孩子到了1岁之后,吃饭便成了一件令他们头疼的事。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每次吃饭时,不是看电视,就是爬上爬下、玩玩具,要不就是要大人喂,甚至是要满屋追着到处喂饭。每次家里吃饭时就会搞得跟打仗一样,即便再美味的食刀,也被这种就餐的氛围给搞砸了,弄得父母们苦不堪言。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没有科学地喂养孩子。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1.给宝宝创造一个安静的用餐氛围 2.放手让宝宝自己吃 3.给宝宝准备专座与专用餐具 4.在正餐的时间里用餐 5.给宝宝定规矩 6.给孩子适度的选

  •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要知道最好的教育,就体现在一日三餐的饭桌上。你知道中国式餐桌教育错在哪?下面看看这些餐桌细节决定孩子日后的成就差距。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从餐桌上的表现,可以看一个人的教养和见过的世面。 每年都有人出天价竞拍"和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可见餐桌上的有效交流的确让人受益匪浅。对于吃饭这件事,中国人一向很看重。中国家庭的厨房是永远忙碌的,很多家长考虑注重孩子孩子的营养均衡,一遍遍督促孩子多吃点,却忽略了餐桌上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餐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心理、习惯、价值观乃至处事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有吗? 1. 别让孩子拥有餐桌压力 统计显示,大约三成中国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吃晚

  • 孩子患心理性矮小症怎么办?
    孩子患心理性矮小症怎么办?

    心理性矮小症是什么?孩子患心理性矮小症怎么办?作为家长,这6种家庭氛围要引起注意了,警惕孩子“心理性矮小症”! 关于孩子的身高,有一种纳闷叫做:“爸爸妈妈矮个儿,孩子却挺高!”而有一种郁闷却叫做:“爹妈都是大长腿,孩子却不见长高!”今天的文章,感触于前些日子接触到的一个邻家小孩。 这是我儿时的邻居邵婶家的孙女。那一日,在菜市场相遇,邵婶让孩子叫“姑姑”,孩子一听却紧张地躲在了奶奶的身后。 “这孩子,不懂叫人,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邵婶显然很不满意小孙女的表现,狠狠瞪了孩子一眼,吓得孩子更加掖在身后不敢吱声了。 我见状,想缓和下氛围,蹲下身来问小女孩:“告诉阿姨你几岁啦?在哪读幼儿园呀?”孩子只是紧紧靠着奶奶,看着我不说话。 邵婶见状说:“下半年就要读二年级的孩子了,个头比别人矮一大截,不像爹不像妈,不知道是不是出生的时候在医

  • 这4种父母养出的孩子性格懦弱,长大容易受欺负
    这4种父母养出的孩子性格懦弱,长大容易受欺负

    3岁之前是宝宝性格养成期,宝宝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宝宝的性格形成,大多数是受到家庭的影响,也就是父母的影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然而,这5种家庭最容易养出性格懦弱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挨欺负。希望你不是下面这4种父母: 不包容孩子的父母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淘气的宝宝,打碎东西、弄脏地板、乱跑乱跳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在有些家庭里,出现这样的错误就要遭到责骂、抱怨,甚至挨巴掌。 父母对孩子一点包容心都没有,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生活的小心翼翼,长大后很有可能是个胆小怕事的人。 所以爸爸妈妈要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心。 不尊重孩子的父母 不管是在外人面前,还是亲戚朋友面前,有

  • 孩子大庭广众摸下面及掀妈妈衣服,除了尴尬还能做什么?
    孩子大庭广众摸下面及掀妈妈衣服,除了尴尬还能做什么?

    这些问题可能一直困扰着你,孩子老摸妈妈的乳房怎么办?儿子总是摸小鸡鸡怎么办?闺女会夹腿磨蹭怎么办?孩子对父母的私处好奇怎么办?小男孩看小女孩尿尿怎么办?两个孩子脱下裤子看对方私处怎么办?孩子看到了父母做爱怎么办? …… 头疼孩子那些关于性的问题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总会不断地遇到各种难题,一再挑战我们的认知和智慧。 尤其是孩子的性教育—— 我们要么各种逃避,觉得孩子还小,不必懂这些。 要么羞于启齿,遮遮掩掩、辞不达意,令孩子更加困惑。 或者干脆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的各种“不当行为”,虽然这些行为未必不当。 我们的性教育是缺席的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因为知识的匮乏、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对子女的性教育基本等同于无。他们传递给我们都是狭隘、负面的性价值观,性是羞耻的

  • 如何让孩子养成做事专心专注的好习惯
    如何让孩子养成做事专心专注的好习惯

    好习惯养成并不是一天就能达到的,如何帮宝宝养成专心做事的好习惯?让孩子拥有一个好习惯,对孩子以后的未来非常影响。 宝宝正处于爱模仿的年龄阶段,家长不妨抓住宝宝这个特点,多让他看一些对成长有益的动画片或故事。今天给小朋友们讲的就是关于“要专心做事”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小猫钓鱼》。 一只蜻蜓飞来了。小猫看见了,放下钓鱼竿,就去捉蜻蜓。蜻蜓飞走了,小猫没捉着,空着手回到河边来。小猫一看,老猫钓着了一条大鱼。 一只蝴蝶飞来了。小猫看见了,放下钓鱼竿,又去捉蝴蝶。蝴蝶飞走了,小猫又没捉着,空着手回到河边来。小猫一看,老猫又钓着了一条大鱼。 小猫说:“真气人,我怎么一条小鱼也钓不着?” 老猫看了看小猫,说:“钓鱼就钓鱼,不要这么三心二意的。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么能钓

  • 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兴趣
    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兴趣

    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兴趣 1、家长成为读书的模仿对象。小孩子都有模仿的心理,父母可以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还可以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2、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正是从大人们读书给他们听开始发展其在概念上对阅读的理解,这将决定他们学习阅读的能力。在班级环境中我们可以把“图书角”更好地利用起来,合理地利用家长资源提供一些内容丰富、画面生动有趣、知识面广的各种书籍,丰富读本的内容与形式,拓宽幼儿的眼界,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什么是书。在幼儿每天都要接触的门、窗、桌、椅、书柜、沙发等物件上分别标出名称,在幼儿的作品、用品及生活照片旁标出幼儿的名字,用文字

  • 家有内向的孩子,不用急
    家有内向的孩子,不用急

    这个问题也在困扰我,因为父母们总是希望孩子性格开朗,觉得外向的孩子未来才会在社会上吃得开。 还有一个原因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父母自己十之八九就是性格内向者,人的本性就是认为自己得到的本该更多,所以,事业上的不如意,人际关系的不畅,家庭的不和谐,等等,常常被归结为自身性格上的不完美,自己欠缺的,就想在孩子身上补回来。 我自己就是一个性格内向者,我过去的习惯就是对老师、领导敬而远之,习惯站在后面,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好习惯,所以当我看到我家喵小悠从不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时,我就心里着急,期望能够改变她。讲道理、鼓励甚至物质奖励,尝试了很多办法,收效甚微。 在读了一些心理学书籍以及《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后,我逐渐意识到:内向没有什么不好,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从出生的那天起就不尽相同,内向是孩子性格的一部分,是她的特质,没有必要强行改变她。 不仅如此,

  • 孩子的性教育一定要重视,家长不可缺席!
    孩子的性教育一定要重视,家长不可缺席!

    孩子的性教育需要引起重视,这是家长不可缺席的重要一课,孩子的性教育如何进行?即使如今社会的开放度要比从前好了许多,但在儿童性教育这一块上仍有诸多不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长在面临孩子的“羞羞”问题时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回避或者以错误的方法来处理。 受家长的影响,孩子们在遇上类似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常常是回避、羞耻,有些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捉弄其他小朋友隐私部位为乐甚至是过早发生性行为。其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远不是你我所能想象的。另外,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性心理引导,成年后他们将有可能出现社交障碍,无法融入到正常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家长,我们真的愿意看到孩子们的那一天吗? 近年来,儿童遭遇性侵或猥亵的新闻屡见报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或是正视儿童性教育这一问题。曾问过周围的家长,对于孩子们的性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结果收到的大多数答案居然是从青春期

  • 家长别当着孩子的面换衣服了,危害大!
    家长别当着孩子的面换衣服了,危害大!

    家长能当着孩子的面换衣服吗?昨晚上,准备叫朋友一起出去散个步,朋友说,等她换件衣服。我正准备带着小新出去外面等,结果朋友当着孩子们的面就把衣服换了。虽说关系好没什么,但小新妈还是觉着,当着孩子的面换衣服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家长要记住了,当着孩子的面换衣服危害大!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很多妈妈觉得孩子还小,并不忌讳在孩子面前换衣服。 有些妈妈甚至还经常和儿子一起洗澡,相比于爸爸,觉得自己更能照顾好孩子。 即使有时候被孩子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妈妈也只是打打马虎眼就过去了,并不会放在心上,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其实这样正在慢慢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阻碍孩子的性教育。 孩子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 12岁的小姑娘小文来自单亲家庭,跟着妈妈一起生活,母女俩经常在对方面

  • “我的孩子很内向,容易害羞,该怎么改变他?”
    “我的孩子很内向,容易害羞,该怎么改变他?”

    “我的孩子很内向,容易害羞,该怎么改变他?”孩子内向并不是一个缺点,甚至拥有很多优势。先给大家讲一个曾经看到的故事,是一个优秀的昆虫学教授的成长经历。 结巴安娜 安娜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大家族。 她母亲是纽约上流社会的名媛,父亲是一位富商的后代,两人都是社交场上的高手。 在安娜童年的记忆中,家里时常举办奢华的晚宴。家里与她同辈的孩子经常被要求表演钢琴、舞蹈、或者诗朗诵。 这一切安娜都不喜欢。 她喜欢躲进自己的卧室里看书或者画画,甚至不太喜欢和别的孩子玩耍。 母亲不喜欢安娜这么内向,常逼迫她在众人面前念诗。这种表演让安娜特别紧张,她常结结巴巴背不完整一首诗。后来家里有些孩子嘲笑她,给她起了个外号——结巴安娜。这个外号让安娜更不敢在别人面前讲话。 安娜最喜欢的人是外公,外公年轻时曾想当一个昆虫研究

  • 如何让性教育不再难以启齿,教会孩子保护好自己!
    如何让性教育不再难以启齿,教会孩子保护好自己!

    家长们普遍比较关注孩子性早熟问题,但是家长们有在孩子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普及性常识吗?只有不避讳性,才能不害怕性,要不然人人“谈性色变”,那孩子们的性教育谁来指导呢? 愚昧产生伤害,因为避讳而避讳,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有时候,当婴儿的手触及生殖器,你却摇头或皱眉,以异样的表情告诉了婴儿这样做是不对的,告诉Ta这个地方和其他地方是不相同的,这样的话,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你无竟识中一直以某种态度对他进行性道德教育。 其实,我们面临的不是要不要教,而是怎样教的问题。 现在家长都羞于对孩子直接谈性,主要是“性道德”在作祟。所谓的性道德,不过是指社会道德渗透在两性关系方面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你在这方面完全可以是孩子的专家,有能力而且应该教给他们。 孩子问什么你答什么,自信而大方。这样,可以避免一下

  • 是孩子需要性教育,还是家长需要性教育?
    是孩子需要性教育,还是家长需要性教育?

    是孩子需要性教育,还是家长需要性教育?孩子的性教育,爸妈怎么做的?有人私信我,告诉我这么一件有趣但又严重的问题,让我再次联想到了儿童性教育的问题。 儿童性教育是一件谈了一次又一次的重要话题,但仍然没有个定论,正所谓众口难调,总有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 那天的事情是这样的。 因为爷爷过寿,所以许多未曾谋面的亲戚都来了。原本还不知道自己家族竟然有这么多的人,一下来了这么多,都没地方住了。一些叫不上名的远房亲戚分别散落的住在就近亲戚的家里,自己家里也来了几个人,看样子是一家子,还带着一个小孩子。 原本倒也没什么,出事就出事在晚饭后了。吃过晚饭,一群人便聚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女人们嗑着瓜子,男人们开始喝酒打扑克。酒过三巡,男人们有些微醺的模样。一个我叫不上名的男人开始逗孩子,问孩子一个问题,孩子答上了就给一块钱。

  • 孩子为什么爱唱反调,这是什么心理?
    孩子为什么爱唱反调,这是什么心理?

    孩子爱唱反调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孩子总喜欢跟父母唱反调呢?孩子跟父母唱反调是什么心理? 壮壮快4岁了,一直挺听话。可是最近不知怎么回事,爱和爸爸妈妈顶嘴。比如叫他帮妈妈拿个东西,他根本不听,还会还嘴说让妈妈自己拿。说好的只玩半个小时就回家,时间到了就是不认账,而且嘴上还一边说着“我就是不回去”一边跑得远远的,要不就是赖地上不肯起来。真让我头痛。 专家解读 3~4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发展,孩子自己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觉得自己变得能干了。因此这时候,孩子对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力,也开始强调自己的想法和意志了。当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想法产生冲突时,孩子就会变得爱顶嘴、爱唱反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的原因。 孩子不听话、唱反调一般会有几种情况。

  • 性教育该从小抓起,家长们重视起来!
    性教育该从小抓起,家长们重视起来!

    孩子的性教育不容小看和忽视,很多父母因为难以开口的原因导致孩子的性教育推迟,性教育该从小抓起,家长明白吗? 近日,一位医生接到了这样一位病人,是一个21岁的姑娘,月经推迟一周没来,经检查后是怀孕,姑娘对诊断结果十分震惊,“医生,我有避孕的怎么会怀孕呢?”当被问到如何避孕,姑娘表示洗澡就可避孕,“结束后就立即洗澡了,也用蓬蓬头冲洗了阴道,周边朋友都是这样来避孕的。” 不知大家看到这里做何感想?小编确是觉得很无语的,可见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否则可能就会出现这样尴尬的事情了! 那么,不同时期,孩子的性教育重点都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一下,一起来看吧。 1、婴儿期性教育 这个时期的重点主要是通过新妈妈对宝宝的抚育喂养进行,通过身体接触,增加宝宝神经系统敏感性,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 2、幼儿期性

  • 颜色能折射出孩子的性格特点吗
    颜色能折射出孩子的性格特点吗

    颜色能折射出孩子的性格特点吗?性格色彩学是实用心理学的一门分科。研究发现,一个人喜欢什么颜色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而他所喜欢的颜色也能折射出他的性格特点,这对孩子来说也同样适用。 如果说表现型的孩子像一团火,充满着活力和热情,属于红色性格,那么思考型的孩子就如那沉静蔚蓝的海洋,稳重、低调,充满着像海洋一般神秘的气质。与“红色孩子”爱说、爱唱、爱表现不同,“蓝色孩子”更加内敛、含蓄,他们善于思考、遵守规则,尤其喜欢和老师、朋友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与交流。他们酷爱规律和逻辑,做事慢条斯理却又富有逻辑。 毋庸置疑,拥有蓝色性格的孩子在学校里都很受欢迎。但是他们也有这一性格特征所带来的缺点:敏感多疑,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害怕融入陌生的环境;爱思考,却也容易钻牛角尖;注重细节而忽略大局。 因此,家长在教育蓝色性格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性格

  • 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习惯问题
    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习惯问题

    做为一名妈妈之后,经常听到妈妈们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一写作业就要喝水、上厕所,各种小动作不断,一堆的坏毛病!”“我家孩子每次吃饭都必须要人喂,不然他就不吃。” “我家宝宝每次只要稍微不如她意,就会各种哭闹撒泼。” 孩子身上各种各样的小毛病,让妈妈们在育儿这条道路上走得异常的辛苦。 可是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宝宝属于教科书级别的,吃饭从来不要人喂,睡觉也很乖,既懂事又乖巧,让人羡慕得不得了。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养孩子,为什么这孩子之间的差距就那么大呢?其实呀,孩子身上很多的小毛病都是由生活中一些不自觉的习惯慢慢养成的。 孩子有毛病是必然的 孩子出生之后,对这个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但同时他们也是无知的。所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难免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 因为

  • 0-6岁孩子的心理,爸妈懂吗?
    0-6岁孩子的心理,爸妈懂吗?

    作为父母,你真的懂孩子的心理吗?特别是0-6岁孩子的心理,爸妈懂吗?很多家长会困惑: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乖得让人意外,有时候调皮得让人火冒三丈,那是因为孩子在相应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行为或者行为规范。 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研究孩子们40多年,了解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人们甚至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料出孩子在某种行为阶段之后将会是什么行为阶段。 2岁孩子 “不”字当头,占有欲强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部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

行为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