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你的行为将影响宝宝情商智商的发育!
    你的行为将影响宝宝情商智商的发育!

    妈妈们平时对宝宝的疼爱、呵护那都是全方位的,无可挑剔。但疼爱、呵护之余你有没有想过,在照顾宝宝衣食起居的同时,将促进宝宝情商、智商、行为能力发展的一些方法融入你的带养过程中呢? 当你与宝宝说话、交流的时候,要看着宝宝的眼睛。温柔的对宝宝说话,引逗他微笑和发音。当宝宝开始依恋你的时候,你要及时的了解并满足宝宝的需求。经常搂抱他、叫着宝宝的名字和他说话,使宝宝感到快乐和安全。 有很多妈妈来咨询,宝宝8-9个月了还不会爬。其实,这与你平时对宝宝的缺乏训练有关系。要经常将宝宝放在安全的场地让他自由活动,练习俯卧抬头、抬胸、翻身、坐和抓握玩具等动作。 多与宝宝一起玩,并带宝宝多接触周围的人和自然环境。不理睬或粗暴的对待宝宝,会减少他对周围看护人的信任感,变得胆小,不合群。 把不同形状、不同颜

  • 孩子被欺负不知道还手,你会怎么做?
    孩子被欺负不知道还手,你会怎么做?

    「我家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也不知道还手,该怎么办?」「要是我孩子被人打了,我就简单的一句话:打回去!可是好像育儿专家都反对这种做法,那到底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啊,我也有。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我太太比我还要内向,我们的儿子也是天生就性格温和,与世无争。有时候我看见他在跟其他小孩子玩的时候,被打了也不还手,转身又去玩其他东西,心里可真是又心疼又生气,恨不得就冲上去对他吼:「你怎么这么没用?你打回去啊!」 孩子打人的原因 但是我毕竟是学心理学的,我知道孩子打人这么一个简单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却很复杂,绝对不是说有个孩子坏、霸道,有个孩子胆小、懦弱这么黑白分明的。其实还有些父母担心「我孩子总是打其他小朋友,怎么办?」打人是孩子的正常现象。因为: 第一,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就喜欢用他们最习惯的身体语言。比如我女儿一岁多,

  • 孩子6岁前必须养成这7个好习惯,晚了就迟了!
    孩子6岁前必须养成这7个好习惯,晚了就迟了!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一个好习惯。”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并不是说孩子七岁前学习的知识决定终身,而是指孩子从小养成的那些终身受益的好习惯。请爸爸妈妈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养成这七个好习惯,长大就迟了。 习惯一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家长怕把事情交给孩子做,孩子会搞砸,可是谁第一次做事不是迷迷糊糊的呢?多给他一些尝试的机会,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请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在孩子学会自理之前,父母要做的是放手。 特别在孩子进入小学后,起床问题,叠被子,整理房间,收拾书包等这些事情就不要再为孩子包办了。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举办“小仪式”庆祝孩子的长大,然后提醒孩子:“你现在走进小学,已经是小大人,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爸妈妈相信你能做好。” 习惯二 别人的东西不

  • 德国人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的孩子也要这样教!
    德国人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的孩子也要这样教!

    首先想说一下关于网络上经常看到的“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种说法。德国的孩子并不是在上学前天天傻不啦叽的就是玩,而德国人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们也会学一些东西。他们的书包不比我们的小。 好的习惯源自于从小的教育 比如幼儿园时,老师会教孩子们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果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可大声说话,甚至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遵守社会秩序的教育。 而如果孩子对某类学科,比如音乐、艺术或体育感兴趣,他们是有权利在一些学校或机构进行学习的,甚至有些是免费的。 孩子可以学习感兴趣的学科 在德国有一本有关儿童教育的书,十分流行,叫Struwwelpeter(蓬头peter):以很多荒诞诙谐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最注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养,很多好习惯也是因为从小家庭教育的结果。 比如自理能

  • 想让宝宝变听话,最有用的10个方法都在这里
    想让宝宝变听话,最有用的10个方法都在这里

    真遇到宝宝不听话,闹脾气,妈妈们除了生气,什么办法都想不起来。 机智的糕妈早就看穿了这一切。所以趁着年底,给大家整理出了10条最实用、最有效的带娃套路。建议妈妈们抄下来,贴在冰箱上。没事的时候瞄一眼,真要和宝宝斗智斗勇时才派的上用场。 纸笔都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第一招:理解万岁 我们时常不拿孩子的情绪当回事。 玩具坏了,哭个没完, 就觉得他是小题大做。 “不就是玩具坏了,买个新的不就完了。” 结果孩子索性放声大哭,赖在地上不肯起来。 其实孩子要的不多,妈妈一句理解的话,就能帮他平静下来。 “玩具坏了,宝宝伤心了,是不是?”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只有感觉自己被理解了,孩子才会听你的。 第二招:转移大法 小朋友都很固执。

  • 宝宝为什么喜欢扔东西?
    宝宝为什么喜欢扔东西?

    我家宝宝10个月了,最近发现他特别爱扔东西,只要抓到手的东西总喜欢看一看,就扔掉,特别是在小床或宝宝餐椅中,包括小勺、小碗、吃的、玩的东西都往地上扔,给他捡起来再扔,为什么这样啊?   扔,是孩子最初的人际交往 宝宝长到9、10个月时,神经系统迅速发育,动作发展已有了很大进步,虽然常常独自玩,但他不甘心寂寞,常将手中玩具扔到地上,扔完一个又扔一个。没等你转身他又把玩具扔到地上,等待你再捡起来给他。如果妈妈捡起来,他还接着扔,有时甚至扔的比捡的还快。他边扔边笑,情绪很愉快,显得很开心。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就是宝宝最初的人际交往。 ● 首先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用扔玩具吸引成人和他玩; ● 同时借着扔玩具来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我不但站起来了,还会把东西扔出去; ● 宝宝都喜欢听玩具掉下的响声,喜欢

  • 孩子“古怪行为”背后的秘密
    孩子“古怪行为”背后的秘密

    有个妈妈说,她家孩子过完年就两岁了,最近睡觉特别喜欢抓住她的头发,不然就无法入睡。她很烦恼,要不要改正这个习惯,如果现在不改,会不会越长大越难改? 进一步沟通之后,我了解到她之前是全职带孩子,最近开了家店,尽管平常也把孩子带在身边,但难免因为要照顾店里的生意而忽视了孩子。孩子于是通过【睡觉要拉着妈妈的头发】这种古怪的行为来引起妈妈的注意。 被忽视的孩子,如果不通过睡觉拉妈妈头发这种古怪行为,也会通过其他古怪行为来吸引妈妈的注意。点点也有过类似的行为。 最近几天,只要我一进厨房烧饭,点点就跟来要我抱。平常没烧饭的时候,你想抱,她都不乐意抱。我就纳闷了,点点这小妮子是咋啦,专来调皮捣蛋。 期间,我特意问了她一次:点点,为什么妈妈一进厨房烧饭,你就要妈妈抱呀? 点点用她惯用的回答“为什么”的方式回答说:我想妈妈抱! “

  • 无论富裕还是贫穷,给孩子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准没错!
    无论富裕还是贫穷,给孩子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准没错!

    在每个妈妈带娃的过程里,都充满了艰难困苦,可是,这些艰难困苦,在经历过之后,回过头来看看,仿佛只剩了甜蜜。是的,那些带娃的苦逼,似乎一眨眼已经过去了。 我也是如此,带着两个娃,一眨眼,大宝已经会写字,会说甜蜜的话给妈妈听,二宝已经懂事,开始笨拙的端着杯子给妈妈喝水,这些,对我而言,都是特别特别多的财富。 所以,养育孩子本来就是一段需要在咆哮和反省中,努力前行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但要成长自己,还要给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将来他才能长大成人,独立自主。 1、小声说话,大声说谢谢! 这就是孩子的教养,在面对别人的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心怀感恩,看着对方,用真正感恩的心去谢谢!可惜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却只让孩子学会了“大声说话”甚至打人! 2、不给别人添麻烦,从小生活自理! 并不是因为大宝是男孩子就让他早早的开始

  • 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原因在哪?
    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原因在哪?

    周末闺蜜小秦带孩子来家里玩,小秦的女儿甜甜今年五岁,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小丫头,孩子长得可爱嘴巴也甜,虽然甜甜和儿子也是第一次见,但很快两个孩子就打成了一片。 看着甜甜可爱的模样,我不禁感叹,生女儿真的挺好的,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而且将来还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听我这样说,小秦却不以为然,小秦说我是太理想化了,把什么事情都想得太好了,甜甜根本不是省心的娃,每天自己都为她操碎了心。 说起养育甜甜的艰辛,小秦是满腹牢骚。 小秦说甜甜刚出生时身体比较弱,自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现在甜甜大点了,但和自己却不亲,而且在家里小秦的话甜甜基本不听,她让孩子做什么事基本都是不可能的,以前甜甜是和她顶嘴,最近倒是不顶嘴了,但却大多数时把小秦的话自动屏蔽了,装作听不见。 小秦说最气人的是她吧啦吧啦的说一大堆,甜甜该干嘛干嘛,她们娘俩的

  • 叫孩子听话,嗓子喊冒了烟!?
    叫孩子听话,嗓子喊冒了烟!?

    “不听话”的孩子 “贺贺,别玩游戏了,马上要吃饭了”,妈妈从厨房探出头,对着坐在客厅沙发上玩IPAD的儿子发出了“晚饭提醒”。 一会以后,妈妈炒好最后一道菜,但发现儿子还在玩他的IPAD,自己的丈夫则在阳台上讲工作电话。 “贺贺,你听到没,叫你吃饭了,这么大个人不帮忙就算了,还在玩IPAD!” 儿子贺贺在听到母亲的话后,不耐烦地回答: “爸爸不是也没反应,他还在打电话呢!” 妈妈的火气也来了, “你爸是工作,你是玩游戏,一样吗!?” “有什么不一样!一样都是苹果!” 贺贺顶嘴。 妈妈重重放下手中的碗筷,直走到儿子面前,劈手夺过儿子手中的IPAD,怒道: “叫你吃个饭,三请四请还叫不动你了!” 被夺了IPAD,贺贺的不满可想而知,他向母亲闹了起来,最后发

  • 孩子总是控制不住咬指甲,怎么办?
    孩子总是控制不住咬指甲,怎么办?

    咬指甲的主因是焦虑和无聊。少数跟强迫症,好动等脑神经性问题有关。最无效,甚至会强化这行为的方式就是责骂、处罚和强迫停止。有些人被强制停止后,会转移成其他更不好的行为。 因为这“问题”普遍,各家各有秘诀,但专家说,没有一个方法绝对有效。 有个小儿科医生行医间不断告诉上门的父母:“如果你找到绝对有效的方法,请告诉我”,他等了二十多年,还没有一个人告诉他一个方法。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但要在孩子想要改掉这习惯,并且希望父母可以帮助的状况下,否则只会增添孩子的焦虑感。   我的老大上大学之前从来没剪过指甲,我们都开玩笑说她的钙质很够,也很省钱省时。 我个人认为孩子成长过程要面对太多父母希望他们改正的“问题”,咬指甲最大的问题是看他们咬指甲的妈妈不舒服的感觉,而不是孩子自己。 如果你真的非孩子改不可,那么网上有不

  • 5个会“遗传” 给孩子的坏习惯,你有吗?
    5个会“遗传” 给孩子的坏习惯,你有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某个孩子跟父母很像,不仅样貌相似,走路和说话的动作也神似,甚至那种由里而外的“质地”似乎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父母身上的特征会像模子一样遗传给孩子吗?的确如此,除了父母身上的基因外,父母身上的某些行为习惯也会毫无保留地“遗传”给孩子。尤其是父母下面的5种坏习惯,你只要稍微对比一下这样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遗传”规律的确是深刻存在的。 暴力 故事: 有一位爸爸非常痛恨自己,他总会在暴怒中殴打自己的孩子和妻子,每次打完便会陷入深深的内疚和痛苦,不能自拔。他说,小时候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父母从没有友好地说过一句话,现在即使他们已经年近70岁,即使老母亲有时生病在床,老父亲还是收不了手。他痛恨自己的父亲,觉得他们的暴力从没给他一天的幸福,他在结婚前也一度发毒誓,一定不会像父亲那样对待妻儿,但事实上他却成了父亲的翻版。

  • 这8种破坏宝宝安全感的行为,妈妈你很有可能做过!
    这8种破坏宝宝安全感的行为,妈妈你很有可能做过!

    安全感是宝宝独立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缺乏安全感的宝宝不仅在儿时比其他宝宝更难适应幼儿园或学校生活, 成年后还将影响其工作和家庭生活, - 如不信任先生或妻子,老是疑神疑鬼; - 对同事戒备心重,担心别人在背后说你坏话 - 缺乏自信,不敢在公众场合演讲, - 在公司不敢和别人争论,不敢表达或坚持自己的观点等等 出现安全感不足的现象,很有可能和小时候经历的养育有关系。 第一、 频繁更换看护人 很多时候妈妈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宝宝,家人商量后都会决定请阿姨来帮忙。 同小区的然然妈妈和我抱怨说请阿姨不容易,说一年换了10个阿姨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想了解下我请阿姨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我请阿姨的标准就是她喜欢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喜欢她就可以了。至于做菜好不好吃、卫生打

  • 12张图揭示孩子为何不听话!get新技能
    12张图揭示孩子为何不听话!get新技能

    孩子就是不听话,十有八九是你说话的方式出了点问题。让我们来看看12个场景,你就知道以前曾说出的话是如何没有“含金量”,一起再来学学和孩子沟通的新技能! 场景 1 马上就要出门了,孩子还抱着自己最心爱的玩具熊不肯放手…… (左图)这样说会伤孩子:“我不是早就说过了,不要再玩玩具熊了吗!” (右图)这样说会更好:“我知道你想要再多玩一会儿,但是我们真的需要马上出发去看奶奶了哦。”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肯定孩子的感受,直接描述问题 孩子的感受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受,但是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可以直接把问题描述出来,而不去谈“你干了什么”,会让孩子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并着手解决。 场景 2 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眼泪汪汪停不下来…… (左图)

  • 这些”爱“的行为竟然会导致孩子性格缺陷,才知道原来这样!
    这些”爱“的行为竟然会导致孩子性格缺陷,才知道原来这样!

    家长溺爱孩子危害严重,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育哦。今天小馨给大家总结家长十大溺爱孩子行为。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 家长注意: 10大溺爱行为导致宝宝性格缺陷害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

  • 宝宝爱打人?4招制服熊孩子
    宝宝爱打人?4招制服熊孩子

    宝宝打人4种以及应对招数 模仿行为 我们都知道宝宝有很强的模仿力,天生的表演家,当宝宝看到有其他的宝宝打人或电视里面打人,那自己就很有可能对其他的宝宝“下手”。以前遇到过一个上幼稚园小宝宝,特别喜欢打其他的宝宝,就是因为在家看奥特曼的原因,就连打人的手势都是奥特曼的专用手势。 应对招数:爸爸妈妈不要让宝宝看太过激烈的动画片,此外爸爸妈妈多注意教给宝宝友善的对待其他的小朋友。 自我中心行为 很多宝宝有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当他们感觉有其他的宝宝侵犯到自己的时候,就很容易跟其他宝宝发生争执,甚至是出手打人。例如当其他宝宝玩自己的玩具的时候,想玩其他宝宝的玩具的时候,就会打其他的宝宝。 应对招数:爸爸妈妈可以教会宝宝学会分享,自己可以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的宝宝玩,如果想要玩其他宝宝的玩具时,应该学会跟其

  • 孩子的这些古怪行为,其实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后患无穷
    孩子的这些古怪行为,其实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后患无穷

    小小常在快两岁的时候特别喜欢吃手指,把自己的拇指啃得指甲都变型了,还咬出血来,伤口轻微发炎。无论怎么制止都不管用,只能在他睡觉的时候,用百多邦软膏涂在伤口上,防止进一步发炎。 后来在香港买了一瓶专门用来改变吃手习惯的“小苦药”,可以涂在指甲上,通过苦味来抑制孩子吃手的欲望。常爸自己尝了一下,苦得龇牙咧嘴,所以没舍得让孩子受这个罪,就搁置下来了。 因为常爸之前做过一些研究,知道频繁吃手是很多孩子的必经之路,所以虽然心痛孩子把自己咬得手指变形,也就不再强加干涉了,做好手的保洁和消炎,爱吃就让他吃吧。 过了一段时间,猛然发现,小小常不再吃手了,拇指的指甲也长回来、恢复正常了。不得不感叹成长的妙不可言,只要耐心等待,很多“毛病”都可以“不治而愈”。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孩子一岁以前吃手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不要去干涉;但是过了一岁孩子还是吃手(咬手指)

  • 宝宝就爱磨蹭,怎么破?
    宝宝就爱磨蹭,怎么破?

    起床慢,穿衣慢,吃饭慢,出去玩动作也慢……遇到小磨蹭儿,急坏快速妈。可是你越着急,他越磨蹭。其实,只要弄清宝宝磨蹭背后的原因,让宝宝动作快起来并不是件难事! 1.做事不分主次 “你看他,吃一顿饭要我追着喂,一吃就是两小时,这边动动,那边玩玩,什么时候才能吃完啊?” ——豆豆妈 心理解码 小小孩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包括吃饭的时候也“废寝忘食”地忙乎着。把吃当副业,而把玩当成了正业,本末倒置,不分主次。自然,吃饭在玩耍中被无限拖延。 不妨这样做 给孩子一个固定的专用椅,规定必须在饭桌上吃,不许下桌到处跑。为了让他收心,就要想办法集中他的注意力。比如,全家人比赛看谁吃得快;一边编吃饭的小故事讲给他听,一边鼓励他吃;故意和他抢吃的,故意不准他吃他喜欢的菜;和钟表赛跑:“看宝宝能不能在分针跑到5的位

  • 宝宝为何爱打人?
    宝宝为何爱打人?

    小家伙1岁多,学会了走路、说话越来越活泼可爱了,可是,他忽然学会了另外一个本领:打人。在家打姥姥姥爷,出门打小朋友,好像这就是他的见面礼一样。这让他很头疼:宝宝为何突然如此“暴力”? 故事回放滔滔马上就满18个月了,聪明活泼,平常十分讨人喜爱。前段时间,在和妈妈亲密的互动中他偶然地用手打了妈妈一巴掌,妈妈觉得滔滔真是太调皮,并没有制止,反而笑着亲了亲他。这下坏了,从此以后,每当宝宝与家人或小朋友玩得高兴时,都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虽然力气不大,可滔滔打人的名气可不小。很快,小区里的妈妈们都不让宝宝和滔滔玩了,这可急坏了滔滔一家人:如此下去,宝宝会不会越来越暴力?没人跟宝宝玩了,可怎么办?解读宝宝打人的N种理由 1岁多的宝宝动不动就打人,这是否是宝宝的天性使然,还是不当的养育方式导致的?家长确实该好好想想了。 打人也是一种探索

  • [学龄心理]如何让孩子写作业不再拖拖拉拉?
    [学龄心理]如何让孩子写作业不再拖拖拉拉?

    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是让多数父母头痛的一件事,特别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如果不能养成写作业的良好习惯,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业。虽然,一些父母会经常陪伴或督促孩子写作业,但有时效果却不好,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观点,习惯化是对某个刺激的反应由于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逐渐降低。 比如,一个儿童在看到新玩具时,会感到很有兴趣,当他持续玩这个玩具时,就会逐渐习惯化,而不会产生最初的情绪。 相对孩子而言,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最初写作业相比玩看动漫、玩游戏,更容易产生厌烦感,但如果养成了习惯,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也可说是习惯化了。 那么,如何养成爱写作业的习惯呢? 根据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的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