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个人的危害 轻微多动症儿童只是在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去学,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在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为不服管束,被人歧视。重症多动症儿童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能跟班,难以读完小学及初中。在行为上惹是生非,干扰他人。随着年龄增长,因无法自控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对家庭的危害 多动症儿童学习不仅成绩较差,还厌学、逃学,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常常被老师叫去批评,使家长又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便对孩子进行责骂、棍棒教育。有的高价请家庭教师,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也无济于事;有的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3)对学校的危害 在学校里,多动症儿童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打架斗殴,偷窃破坏,成绩低下,即使老师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如果一个班多几个这样的孩子,则教学质量必然
最近,刘女士为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头痛得都睡不着觉。她没想到,儿子不光在家里跟自己作对,在学校跟班里同学也格格不入。刘女士想弄明白儿子怎么会变成了一只“小刺猬”。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考查孩子与母亲的情感依恋。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心理学家发现,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叫安全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妈妈对孩子的照顾很负责任,无微不至,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孩子也会对母亲产生信任,即使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们也会安静地等待。在未来的生活中,他们会比较快乐和自信,能够面对各种困难。 第二种叫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妈妈对孩子很不负责,孩子则对妈妈表现出疏远冷漠的态度,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不焦虑,回来时也不兴奋。一般说来,这些孩子的信任感严重缺失,在成人之后对人也表现得很冷淡。 第三种叫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
孩子出生后接触最早的是父母,模仿的对象也往往是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 ●文/王艳菲 图/刘丹莹 妈妈的压力导致他多动 【个案】 浩浩5岁,是个漂亮的男孩。妈妈带他去朋友家串门时,一进门他就像飞舞的蝴蝶,伸开双臂绕房间飞跑几圈,口里还发出各种叫声;别人问他话,他爱理不理的,眼睛也不看对方,注意力很不集中;他的自控力也差,肢体动作不协调,比如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情绪也紧张、急躁,心智年龄低于同年龄的孩子。 浩浩注意力的集中性和持久性都达不到要求;口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均较差;握笔姿势不正确,常发生笔顺错误等严重的学习障碍;而且不会与人交往,在幼儿园没有要好的朋友。 【分析】 在与浩浩妈的交流、沟通中,可以看出,浩浩妈情绪也极为紧张、急躁,且心理敏感,内心压力很大。由于浩浩爸在外地,家里只
只要谈到孩子,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任性。但是与孩子们聊这个话题,却常常得到相反的回答,孩子们认为爸爸妈妈才任性呢。一些专家也认为,孩子的任性往往是父母任性造成的。 一位心理专家告诉记者,某地一高中毕业生因为父母私下改了他的高考志愿而跳楼自杀了。这位心理专家分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悲剧,正是因为父母的任性培养了孩子的任性。在孩子还只有3岁时,他的母亲一定要他在蹦蹦床上玩,在她看来,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当她看到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终于变得“勇敢”,并因此奖励他玩具汽车时,儿子却把玩具汽车摔在了她的身上。 孩子幼小时的举动是一个信号,是孩子仇恨的反映。如果那时母亲能敏感地认识到儿子的怨恨,如果她在日后能多和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的感受,遇事多听听孩子的见解,或者在某些时候不妨向孩子妥协,后来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然而,当孩子长大后,她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约束孩子的行为。
虽然“任性”和“韧性”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培养出来的孩子其命运可能就会有天壤之别。 教育学专家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独立性增强了,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百依百顺了,他们总想脱离家长,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有时对家长的限制表示反抗,这是正常的。家长要适应孩子的发展变化,给他们一点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允许一定的“任性度”,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具体情况,要求孩子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家长的支配,那么孩子“任性”没有了,可“韧性”也没有,这样要求的结果只能扼杀孩子的个性,使孩子成为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人。我们应该分清“任性”和“韧性”的界限。“韧性”是坚信自己的做法正确,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的一种顽强精神的表现。意志坚强,是良好的品质,家长
任性的孩子,在家长眼里都是相似的:为达到目的,哭闹不止,把家长搞得精疲力尽。有的家长打骂,不起作用;有的家长听之任之,孩子仍不罢休。家长唯有长叹:都是独生子女,太过于娇惯了,以前哪听说过这样的事。 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 苏苏5岁,平时蛮听话。可是,用她妈妈的话来说,就是那天不知发了什么疯,直闹到了午夜,才在极度疲倦中睡了过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那天,苏苏约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家里玩。苏苏拿出自己所有的玩具来招待小朋友。两个孩子玩得挺愉快。本来,如果事情一直这样下去,也就没什么了。可是,即将结束游戏时,那个小朋友忽然从包里取出一辆遥控小汽车。 小汽车顶上,亮着个红灯,闪啊闪的。 “给我玩,给我玩。”苏苏开心得不得了,“我玩一下。” “好,就玩一下,”小朋友倒也大方,“玩一下我就要回家吃饭了。” 苏苏好奇
把拥有的物质多给予他人一份,自己便少了一些,而知识、技能却不这样,教给别人,非但不减少,反而能进一步地强化、巩固,温故而知新,无形中全面提高了自我。基于对此的认识,我常鼓励已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莹莹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人。 邻居小女孩婷婷拿着一本英语书哭丧着脸溜进我们家,请莹莹教她英语。原来,婷婷的爸爸要求她每学完一节英语课后必须熟读并弄懂每个单词及句子意思,不会的问同学问老师,绝不允许打“马虎眼”混过去。她答应得好,可实际上并不这样做,学过的课文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爸爸检查后限其在傍晚前必须将不会的地方弄懂。她慌了,急忙来请教莹莹。其实,莹莹的英语也不太好,面露为难之情。在旁的我立即鼓励:“莹莹,你就帮助一下婷婷吧,不会读的地方可打开复读机来听呀,不懂的句子就翻开笔记来看呀,还可根据单词的意思来翻译呢。”在我的鼓励和提醒下,莹莹便答应了婷婷的要求,当起“老师”来。“重担”在肩,莹莹既打开
如何让孩子不磨蹭 据说曾有个有趣的调查,问妈妈每天早上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答应是“快点,快点。”而我们也看到N位爸妈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真是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吃饭慢,做事慢,反应慢,连玩玩具都比人家慢半拍。 ”谁都知道,现在是快节奏,抢速度的时代,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工作要完成,看看自家宝宝慢吞吞的样子,这不是被时代抛弃,就要被时代吞没了。 “我们家聘婷是个典型的慢郎中,做什么事情都慢,而我呢又是个急性子,女儿的慢动作我要是忍受五分钟以上,跟电影里慢动作似的,我这个急呀,就不停的催。谁知我这边是催得厉害,她那边是我行我素,要么全当没听见,要么干脆无理在先,发一通脾气。唉,催到最后想想还是我帮着做事算了。现在我是大包大揽,明知道不对,但实在是受不了她的慢劲。 ” 聘婷妈妈(上海,记者,女儿三岁半) 相信聘婷妈妈可以成为家长代表,许多妈妈都说,除了催
柯女士的儿子今年10岁,学习一般,她常抱怨儿子不听话、顶嘴。柯女士儿 子的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慢性症”。此症在儿童中 比较多见,其根源在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反复说教,不 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长此以往,这种“唠叨式”说教可使孩子养成“心理 惰性”,失去对父母的敬畏,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甚至消失。 孩子的表现常是父母教育效果的“反光镜”。有“心理慢性症”的孩子的家 长教育孩子时常表现出:(1)言语反复或表达不当;(2)指责孩子的缺点时简单化; (3)管教太严,孩子稍有小错,即新账旧账一起算,导致孩子反感,甚至引起逆 反情绪和异常行为。 那么作为父母怎样预防孩子出现“心理慢性症”呢
一、什么是心理慢性症: 孩子不听管教是一种心理慢性症的表现,原因多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一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反复说教,实际是在不断给孩子以相同的刺激,这种唠叨式的说教使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惰性。于是,父母的说教一旦出现再成为刺激,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或消失。具有心理慢性症的孩子,其父母在家庭中存在一定的通病。主要表现有三方面: (1)教育语言使用欠佳:在批评孩子时,父母斥责的声调高而尖锐,语句反复。 (2)说教简单化:指责孩子时不讲清原因及道理,大话连篇,不明要领,使孩子不知错在哪里。 (3)抖萝筐式的训练:孩子犯一点小错,父母就抓住不放,并将孩子以往的所有错误重新数落一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情绪。 二、如何防止心理慢性症: (1)变换不同的教育语言来指出孩子的同一缺点。如对于孩子写作业粗心的毛病,父母用仔细点,不要再当马虎大王了,写算术式时不要把等号丢在脑后等,比反复说要
人们通常总爱说:小孩最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不知愁滋味。孰不知这些“小大人”在压力的“如影随形”之下常出现心理疾病。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理行为室主任陈彦平自1997年开展儿童保健工作,主要研究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与发育性疾病的诊治,多次参加全国心理行为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心理咨询与治疗班”学习,与全国同道进行广泛交流。 陈彦平主任介绍说,目前仍有部分人或儿童家长“谈心色变“,一提到心理行为问题往往与精神病联系在一起,认为那是社会上的极少部分“另类”,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心理行为疾病的发病率在10%%~30%%,心理行为科主要开展0~16岁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神经心理测评,包括行为、个性、气质、感觉统合和学习能力测试及各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诊治。 即7~16岁儿童个性评定;4~16岁儿童行为评定,0~16岁儿童社会生活能力评定;儿童多动症如多动、上课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