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言自语,家长莫担心。其实,宝宝的自言自语是他们的言语游戏。在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的现代家庭中,孩子会假想伙伴,以排除孤独和寂寞。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会担心起来,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儿假想的游戏伙伴,“自言自语”是幼儿的游戏言语。 幼儿的游戏言语 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独自在家里游戏,这时就常常会出现年轻父母担心的幼儿游戏言语。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和行动结果。 幼
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一个人在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玩着手中的玩具,这算正常现象还是孩子性格偏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自言自语是宝宝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 人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3岁前的宝宝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随年龄的增长其内部语言才逐渐形成。宝宝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 2~3岁正是宝宝语言发展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的关键阶段,自言自语其实正是宝宝将外部语言转为内部语言的一种表现。2~3岁的宝宝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需要用具体的语言来帮助自己思考,慢慢地理顺思路,便出现了“自言自语”的现象。如搭积木时,宝宝往往对自己说:“把这个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不要小看宝
市面上看到的动画片五花八门,宝宝们又爱看动画,家长该给给孩子准备什么样的动画片呢?哪些动画片适合宝宝看呢? 画面稳定清晰、色彩鲜艳 画面稳定很重要。有些动画片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故意抖动画面;有些则是粗制滥造,使得画面效果比较差。这样的片子,对孩子的视力有弊无利。有些卡通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例如在国际上得奖的一些动画短片,但是它们的色彩往往偏灰偏暗,明暗对比不鲜明。这样的卡通片,即使您爱看,相信您家的宝贝也是不太会感兴趣的。 人物造型可爱、充满童趣 卡通人物千姿百态,但是无论美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可爱、有趣,让人忍不住产生喜爱之情。不过,目前有些卡通片(尤其是日本卡通片)却在人物造型上走了“性感”路线,甚至会有卡通人物“半裸”或&ld
幼儿失踪、幼儿被绑架...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首先我们要教幼儿学习防骗术,今天教大家的幼儿防骗术之一就是护子儿歌。家长们,快教宝宝学习这些护子儿歌吧! 护子儿歌 警察的职责就是不能让这些孩子落入虎口,但是单靠警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希望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定要把我们下面要讲的这些小歌谣、小警语教给我们的孩子们,让孩子们都学会了,碰到各种状况就懂得该怎么办,比如说不和陌生人说话,我们叫警语,这上面是: 小白兔,上学校, 见生人,有礼貌。 不说话,笑一笑, 蹦蹦跳跳快走掉。 在新的学期开始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把这个歌谣教给孩子们,不说话,笑一笑,蹦蹦跳跳快走掉,这样小朋友就不会被坏人纠缠住,就减少了许多上当受骗的危险。这些小歌谣教给孩子们都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下面还有一首: 我家有个小花狗, 生人接它它不
现在很多人都分不清东西南北,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为了防止孩子走失,必须教幼儿学习的防骗术之二就是要教孩子们认识方向。 教孩子们认方位 我们还要教给孩子们去认识一下方位,比如说三岁左右的孩子,认得方位的话他自己就能走回来了。小编总结了这么一个歌谣,告诉您怎么教孩子: 街道门牌要记清 清晨太阳升在动, 夜里马勺北斗星。 街道门牌要记清, 会认东西南北中。 我们怎么教孩子认识方向方位呢?就是说孩子在三岁左右的时候,你就要教给他,东西南北是什么,大家看,白天你要教给他看太阳,我们说太阳落山的时候就是在西边,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是在东边,中午12点那是正南,孩子要明白这些,就知道方位了。等到晚上你看北斗星,怎么认北斗星,我们教给孩子们,说你先大概知道,那个北斗星,七星北斗塞马勺,孩子在那个夜幕空间非常好认,那个勺子的边再往前数五个星星的距离,那就是北极
什么是四不原则?四不原则是一个远期预防,叫远期的人质或者劫持的防范。和陌生人交谈,不把财富来显现。不在半夜进酒店,不能离开小伙伴。 远期人质或者劫持的防范——四不 我们还要教给孩子一个叫四不原则,什么叫四不原则呢?这个四不原则是一个远期预防,叫远期的人质或者劫持的防范,就是: 不和陌生人交谈, 不把财富来显现。 不在半夜进酒店, 不能离开小伙伴。 这是一些远期预防的措施,什么叫远期预防呢?就是当犯罪还没侵害到我的时候,我们要教孩子们知道,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显弱不要露富,比如说背个书包500多块钱,穿双耐克鞋很名贵,这样的事情要尽量避免。不要半夜进酒店,晚上不能让孩子出入娱乐场所,再有不能离开小伙伴,要和大家呆在一起,不要让人调虎离山,各个击破。 发生危机之后 如果坏人把你的孩子给拐走了、骗走了,危机已经发
一旦孩子遇到了坏人,首先要学会自救,怎么自救呢?就是在沿途留下小标记,后面追赶的爸爸妈妈还有警察,大家就会顺着这个线索找过来,这是很重要的一招,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 人质36计 1)以逸待劳。吃喝睡,养精蓄锐,保持体力。 2 )假痴不癫。不露锋芒,隐瞒身份。 3 )远交近攻。分化敌人,争取同情。 4 )笑里藏刀。斗智斗勇,斗智为主。 5)金蝉脱壳。巧加伪装,果断逃生。 那么我们说要教给孩子们一些个招,叫36计,里面有好多计,要教给孩子们,第一个叫以逸待劳,什么叫以逸待劳,这个孩子如果被坏蛋抓起来了,他要吃要喝,自己千万不要害怕。有过这种真实案例,犯罪分子把孩子抓住了,这孩子一会儿说叔叔我饿了,你得给我点吃的,给他点吃的,叔叔我渴了,你给我点喝的,这孩子特别高兴,一点儿都不发愁,因为他奶奶教过他,说咱平时不惹事,但是有了事咱不能怕,照样该吃吃,该
家长学会“袖手旁观” 两个孩子为了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甚至打起架来。碰到这种情况,大部分家长可能都会着急地上前去阻止自己的宝贝。但是,焦老师的做法不是这样。她会在一个孩子抢到玩具后问他,“宝宝,你觉得你抢别人的东西你开心吗?”这个时候,孩子们通常会发现,好像自己也没有什么开心。即使是表达能力还比较弱的小班孩子,也会用眼神来看看老师,然后低下头来。很多孩子会主动把玩具递给刚才的小伙伴,让他先玩。焦老师说,这样一个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在一次次经验的累积中,孩子们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慢一拍,想一想,究竟怎样的动作才是合适的。她的观点也得到了黄园长的赞同。“家长和老师不要直接地制止孩子的举动,要善于去等待,让他们自己找到方法。”黄园长说。 &nbs
研究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梅雷迪思·L·罗韦及其研究小组,在对美国芝加哥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50个孩子进行调查后发现,宝宝在14个月大时的手势情况与4岁半时的词汇量大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婴儿时期手语丰富,那么日后其词汇量就更大,入学后其语言能力也更突出。 另外,新研究还发现,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来自“高收入、受教育程度较好家庭”的宝宝手势平均表达24种不同意思。而同龄的低收入家庭的宝宝手势只能表达出13种不同的意思。而且这种差异会一直持续到上学期间的词汇学习。 鉴于婴儿手语对于日后词汇学习之间的关系,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多与宝宝交流,并有意识地利用婴儿手势,培养小家伙们识别词汇
晚上,我正在喝水,小家伙就急着要睡觉了。“妈妈,我在床上等你。”“自己可以吗?”“我会的。”长本事了啊。悄悄地站在门口观望。小家伙认真地脱了鞋,爬上床,脱衣服,进被窝,没有一点点拖拉,很专注很认真;反而比我在身边表现得好。“真是很好啊。”我进去后给了他一个表扬。孩子对着我开心地笑了,又得意又骄傲:“妈妈,我自己睡觉了,不用妈妈帮了。” 其实以前,我对孩子什么都不能放手。我也看了很多育儿的书,听了很多故事,知道这样不对,应该要锻炼孩子。可是,吃饭洒一地,喝水弄一身;让收个玩具吧,全捅到沙发底下去了。弄得我脑袋都大了,还不如我自己干,免得还要收拾。 去年,我把2岁3个月的
技巧一:延迟从一分钟开始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要遵循小步递进的原则。也就是说,不要期望孩子一开始就能等待20分钟。只要孩子能等上一小段时间,而且在等待的时间里不哭不闹,就是在自我控制了。最初的延迟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会让孩子灰心丧气,放弃追求的目标和信心。 技巧二:等待时不要过分关注 延迟满足是一种自律行为,可是孩子还小,往往需要通过他律才能做到延迟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以让孩子尝试自我监督。孩子在等待时,爸爸妈妈可以做自己的事,不要让孩子感觉正在看着他。 技巧三:采用代币法来延迟满足 代币法也是延迟满足的好方法之一。等孩子年龄稍大一点时,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买新玩具,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五角星”来进行交换。“五角星&
杂志游戏 家长与孩子一起动手,从杂志上剪下一些花花绿绿的图片,然后把它们一张张分别粘到空白的纸上做成图板;之后,再把这些制作好的图片板放在一起,随便从中抽出一张,根据图板上的照片轮流讲一个贴切的小故事。讲出的故事越能涵盖图片的主题,越能准确描述图片内容越好。如果宝宝(宝宝食品)讲得好,可千万别忘记给他们奖励啊。 手影游戏 把房间的窗帘拉好,关上灯,然后将电筒打开对着空白墙壁就可以了。你可以先尽情地演示一番,然后再慢慢教给你的孩子如何让自己的手影也印在墙上。最普遍的手影包括小狗、长耳朵兔子、狼头和会飞的老鹰,这几个手影非常容易掌握。 形状各异的植物 这个游戏适合持续性多雨季节,它足以打发数天的时间。把一条旧毛巾从中间掏出喜欢的形状,五角星、桃心,甚至是怪兽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对事物有了独立的见解,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很多事情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于是会出现与父母顶嘴的现象。这种情况家长大可不必担心,这是孩子心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说明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得到正常的发展,家长不必太在意,只是在孩子跟您顶嘴的时候,要注意教育方式,化解之道先要从家长自身做起。 第一,不要随便责备孩子或用抱怨的语气交谈。常常不讲方式、场合地批评孩子,是不少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评十分尖锐,却不完全正确,伤孩子的自尊心,渐渐引起了孩子内心的埋怨、愤恨,甚至记仇。所以批评孩子首先要弄清缘由,不要乱批评,场合宜单独相处,方式是和颜悦色、和声细语地分析,要循循善诱,使孩子心甘情
1.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 有时孩子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说谎。例如,孩子说他看到一只和图画书上一模一样的蝴蝶从眼前飞过。 2.为了引起注意而说谎。 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从而来肯定自己的存在(或许孩子的这个特性与成人常常忽略孩子的存在有关吧),如果在孩子的经历中,说谎比较能引起成人的关切,孩子就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例如,孩子说“我的腿上都是小红疙瘩”,而实际上可能只是蚊子咬的一、两个包,他这么说就是要引起家长对他的关切和爱抚。 3.受成人的暗示而说谎。 家长不要用暗示性的口气问孩子,例如“你是不是把黄豆塞到鼻子
孩子喜欢看电视里花花绿绿的世界,很多家长也把电视作为早教的一种方式,专家称,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尤其是3岁以内的孩子,看电视应该要有所限制。 英国心理学协会的合作人阿里克•希格曼博士建议,3岁以下儿童不该看电视,而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应该有所限制。 他称:“电视是我们这个时代未被认识到的最大健康威胁,对终日不愿出门的儿童构成了众多方面的健康风险。 超时看电视损害孩子健康 希格曼博士在研究电视对儿童健康危险的过程中,对35项学术研究进行了分析与评审。他表示,研究结果表明电视存在一系列此前未预料到的健康危险。希格曼博士在英国议会发言时,敦促政府各部门大臣应出台更多措施,对儿童每日看电视的时间进行限制,以遏制肥胖、近视、早熟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他认为,3岁以下的儿童根本不应该看电视,家长也不宜在他们的卧室中摆放电视。 希格曼博
数码产品现在已充分融入我们的生活,手机、相机、电脑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而天生就好奇的小朋友们,面对新事物的到来可没有一点免疫力。 科技产品的“神奇”功能似乎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数码产品丰富多彩的功能和各种精美画面,深深吸引着每一个爱“稀奇”的孩子。 到底这些数码产品给孩子提供了那些帮助?是增强了孩子接触应用新事物能力还是让孩子沉迷于游戏中不可自拔?看看下面几位小朋友家长的意见,也许您能有自己的思路。 喜欢——沉迷——正常使用 向亦正 男 4岁半 这位小朋友可算小男孩中的典型代表了。男孩一般对电子产品和游戏更感兴趣,也更容易沉迷在游戏中而不能自拔。亦正在妈妈的指导下接触了iPad,可把小家伙高兴坏了。一段时间后向妈妈发现儿子爱玩游戏多过用学习软件,“
一些人常常拿郎朗父亲的棍棒教育来证明打骂也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一时间,什么“虎妈”、“狼爸”都成了教育孩子的经验。鼓吹者似乎忘记了当年震惊全国的“夏斐事件”,夏斐母亲在打死孩子后,才突然意识到孩子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这时她才发出悔恨的、撕心裂肺的哭声!其实,人们并不难理解,“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是针对一些孩子的特例,是正常教育的无奈,是畸形的教育,而不是我们今天应当提倡的现代教育。 在我们这样的独生子女社会,孩子们孤独一人从小学开始就要承受长达十几年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承受家长在学习上的加码、埋怨和指责。上学、作业和考试就像孩子们头上的紧箍咒,把孩子们的休闲时间榨得干干净净,有些人还想在孩子身边再安
一般说来,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孩子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孩子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和要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想怎样就怎样,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知识方面的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孩子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再就是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
“唉,我家孩子又把别人给打了,被打孩子的家长都找到学校去了,你说我该咋办啊?”近期,一位焦急的母亲朱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烦恼。 有统计显示,目前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呈逐年上升趋势。辽宁省教育厅特聘心理专家、美国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杨子介绍,儿童暴力行为的原因往往与家庭教育问题有关。如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内心得到的关爱不足,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长期内心压抑等原因都容易使孩子产生冲动行为。 要解决这一问题,家长首先要与孩子平等沟通,了解孩子每一次打架的真正原因和内心想法,辅导提高孩子处理与他人矛盾的能力,并教会孩子正确地宣泄愤怒、挫折等情感。还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被打者的感受。另外,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教给孩子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家长可以通过
“在对儿童精神疾病的认识上,许多人存在误区。有些家长误把孩子的抑郁表现当成懒惰懒散,有些人认为与人交往困难就是性格内向。还有些家长容易小题大做,孩子偶尔成绩不佳表现的低落,也会被他们误认为是得了精神疾病。 “所以,过度轻视和过度重视都是不对的。” 专家表示,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出现与自己年龄不符、教育程度不符、一贯表现不符的异常行为,家长们都应提高警惕。此外,儿童精神疾病的表现与成人也不一样,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以抑郁症为例,成人可能主要的表现是情绪低落,严重的可能有自伤、自杀行为,但孩子的情绪表达突出,部分孩子表现为毁物、伤人、具有攻击性。但是,孩子究竟是有心理冲突还是已经上升到精神疾病,还是要到医院让医生来评判,不要妄下论断,更不能擅自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