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将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与学习习惯。由于习惯只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我们在强调具体习惯的同时,更强调这些习惯所体现的核心理念和主要人格特征。这三方面良好基本习惯的养成,是本课题实施的重点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这些良好习惯都是通过对日常行为的有效控制和强化来养成的。因此,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探讨这些习惯的日常行为的主要内容和养成途径、方法等。 做人方面的好习惯。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是学会做人,有爱心;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真爱、诚信、负责任、乐观豁达等。做人方面的主要原则和基本习惯如下: (1)真爱为先。主要习惯包括:A.接受爱和付出爱的习惯;B.自爱的习惯,包括:自尊、独立、健康、自我展示和自我推销等;C.理解与尊重的习惯,包括:理解对方的需要,在理解中学会理解,尊重他人人格,尊重每个人
在汉语里,从辞源上看,习惯最早也写做“习贯”,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习于旧贯,习于故常。《汉书四八:贾谊传》中记载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二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 当代心理学对行为习惯的解释。陈会昌教授认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行为动作。”张雨青副研究员认为:“习惯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就是比较典型的、有倾向性的行为特点。”王健敏博士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也就是稳定的行为、思维模式。”《心理学大词典》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或者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
搜狐娱乐讯 北京时间6月14日消息,据台湾媒体报导,罗志祥(小猪)昨天(6月13日)被内地媒体报导指出,他5月28日在杭州录完《我爱记歌词》节目后回饭店,同节目的日籍女艺人阎莉稍后也进人该饭店与他密会,直到第二天才离开饭店,还刊登她进入饭店的照片,罗志祥经纪人蒋承缙昨天(6月13日)指该女子根本就是内地参赛者,媒体凭她进饭店照片就开始编剧,知道他将提告后已从网络移除该报导。 罗志祥被报导指出他当天结束录像回饭店后,没多久后就有一位打扮得很时髦的美女走进该饭店,还被小猪的工作人员接进电梯与他密会,直到第二天早上10点才目击此女离开,而小猪一行人则在半小时后离开饭店,该女经媒体查出是跟他一起录像的嘉宾阎莉,身分是日本某偶像团体成员。 罗志祥经纪人蒋丞缙昨天(6月13日)闻讯驳斥:“报导错误百出,那女是福建人、不是日本人,而且是节目参赛者、不是艺人。”他还
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已是第二代,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宝宝,养育者又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孩子有所溺爱和娇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已习惯成自然,但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孩子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正确的矫正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对待第一次 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我的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买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
经常听到许多家长或教师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大伤脑筋。在此我结合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与我自己的经验做一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首先必须明确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响 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也定当自立自强。而家长包办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会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够自立,这样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
宝宝小小年纪怎么就喜欢使用“暴力”呢?生气时打人,高兴时打人,有的宝宝不仅打人还咬人、推人、踢人……如果养成习惯,他将来怎么与别人友好相处呢? 很多父母都为宝宝的这种“暴力”行为发愁,担心孩子有行为问题。其实打人等看似攻击他人的行为,只是孩子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和别人交往的需求但是却缺少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所以常出现冲动行为或者不和谐行为。父母不要因此就给孩子贴上“坏孩子”、“暴力宝宝”等不好的标签,急着否定孩子,要学会解读宝宝使用“暴力”的真正原因,然后教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和沟通交流技巧。平时也要注意自身的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似是而非的“暴力行为” 有时候,宝宝
孩子的暴力行为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密切相关。 因素一: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镜头:文文追着小汽车在家跑来跑去,边跑还边学着小汽车“嘟嘟”地大叫,正在写方案的爸爸,一再要求文文“安静一点”,但都被文文当耳边风,爸爸生气地一把抓住文文,狠狠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两下说:“叫你不听话。” 解读:父亲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教导,孩子听话时就百般惯宠,一旦孩子犯错误了就拳打脚踢,在这种“溺爱加暴力”的家庭影响下,孩子耳濡目染,在处理和同伴的关系时,也是一不如意就拳打脚踢或大喊大嚷。这不是孩子天生爱“暴力”,而是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经验是负向的。“绝对权威,高压统治”和&l
多动症评分量表 如果您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心,您担心孩子有多动的倾向,可以用下面的多动症评分量表测评一下,简单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 填写测评表时,家长要以孩子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综合评价孩子。 1、说话多,好插嘴,干扰别人说话 a没有 b有点 c较多 d很多 2、上课小动作多,不守纪律和制度的约束,老师严责也无用 a没有 b有点 c较多 d很多 3、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东张西望,讲课听不进 a没有 b有点 c较多 d很多 4、做事不持久,常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 a没有 b有点 c较多 d很多 5、注意力短暂,做事不专心,很容易分心 a没有 b有点 c较多 d很多 6、活动很多,在家翻箱倒柜,把玩具物品等拆来拆去 a没有 b有点 c较多 d很多 7、上课、作业时难以保持静
最新观点认为,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是次要的。即使没有身体多动的外在表现,只要孩子存在长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应考虑是否有多动症的可能。这种不动的多动症特别具有隐蔽性,往往容易被父母忽略。 易忽略的“不动”的多动症 晶晶今年上小学一年级,老师反映她平时上课虽然很守纪律,但让她回答问题时,总是不知所云。晶晶的家长也发现她在家做作业时心不在焉,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晶晶的父母带晶晶来到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医生经过详细检查,诊断为“注意分散型多动症”。可在爸爸妈妈眼中,晶晶是个文静的孩子,怎么会得多动症呢? 其实,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影响很大。人的注意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注意,即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把注意力集中在某
在北京奥运动会上勇夺8枚游泳金牌有“美国水怪”之称的菲尔普斯从小患有多动症。是母亲让他爱上游泳,创造了历史,可见儿童多动症可以以动制“动”。 儿童多动症 目前,国内外对多动症的病因并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患有以注意力缺陷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多动症患儿,多数都有感觉整合功能失调的毛病。 “运动疗法”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有效措施,即在服药、教育管理及心理训练的同时,让多动症患儿有计划地参加体育锻炼和手工劳作等活动,如走平衡木、走迷宫、溜冰、游泳及各种球类活动、剪纸、摆积木等,还为他们充分提供看、听、问、触摸等机会,使他们的大脑获取更多的感觉输入,再整合好这些感觉,做出适应性反应,使大脑功能得到完善,从而以动制“动”。 另外,家人应积极参与患儿治疗。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
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又称之为轻微脑功能失调,英文简称MBD。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发生率波动在5%-10%。多动症的高峰就诊年龄为8-10岁,男多于女(3:1-9:1)。病史、儿童行为与活动观察记录材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多动症的主要表现就是多动 (活动过度),此外还有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易冲动、情绪不稳等,所以是一种综合征。患儿还常伴随有学习困难,但智力发育正常。进入青春期之后,多动、冲动、注意力涣散等明显的症状有所减轻,而自卑、情感抑郁和破坏行为等却有明显增多。学习困难,接受能力差的表现也开始突出。多动症患儿,多数不经任何治疗可逐渐痊愈,但尚有一部分患儿可延续为成年期性格障碍。 宝宝怎么会有多动症 多动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种可能因胎儿、婴幼儿时期发生了轻微的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如母亲孕期风疹感染、母亲孕期服用某些药物
许多人都对欺负人的孩子没有太多的好感,其实小编想说的是,欺负人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也许是孩子的表达方式不当。 宝宝,你为什么要欺负别人? 1.其实我想和小朋友玩 每个宝宝出现攻击行为的时间都不太一样,有的宝宝从几个月开始,见到小伙伴就伸手去拍打,有的宝宝到2岁以后才会出现攻击行为。不同年龄段宝宝的攻击行为有着不同的意义,但都与他们心智发育的需求相关。 几个月的宝宝伸手去打人,是因为他看到了对方,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去探究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反应激烈,他就会很兴奋,于是,他的这种行为就会被对方的反应所强化。 2岁以上的宝宝出现攻击行为,可能更多的表明他喜欢对方,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跟对方互动,或者期待以此吸引对方的注意。因此,宝宝的这种攻击性行为表明他开始有了与人交往的欲望。这是宝宝社会交往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心智发育进入某个高度的表现。 2.我在生气 除
父母要进行自身反省:你到家后的第一件事是不是打开电视?你是不是边吃饭边看电视?如果父母不能正确的使用电视,那孩子也就不能健康的利用电视。父母还应以身作则,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如过长时间看电视,躺着看,熬夜看,吃东西看,音量过大等。 孩子沉迷电视 父母如何引导 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最理想的状态是,让电视仅作为一项额外的娱乐活动,而不是唯一的休闲方式。父母要设法使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远离电视。让孩子更多地与朋友交往、体育锻炼或看书等。告诉他们除了电视外,还有其它许多娱乐选择。 鼓励孩子自己控制时间:对孩子看电视规定的时间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让孩子有选择性地看电视。没必要强硬规定让孩子在特定的时间看电视,而是要培养他们自己掌握电视时间的积极态度。让孩子控制电视,而不是电视控制孩子。 只要有可能,陪孩子一同看电视。孩子看动画片时不妨陪他一起看,一起笑,并讲出你对节
孩子吐口水不外乎好奇心、表达不满情绪等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孩子喜欢吐口水并不是好习惯,家长要想办法纠正孩子吐口水的习惯,如何纠正呢?请看下文。 为什么会吐口水 1 好奇心 吐口水,可能只是见了别人这样吐,觉得好玩才学着吐。妈咪发现宝贝的问题后,要告诉宝贝随地吐口水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妈咪可以通过与宝贝做游戏或者用其他事物来转移宝贝的注意力,不让宝贝再吐口水。 2 表达不满 有些宝宝吐口水不是对所有的人,而是对伤害他、羞辱他的人。当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的时候,就用这种方式表达愤怒。这种方式是从邻居的孩子那里学来的,因为那个小孩,只要有人骂他,就会向人吐口水。 纠正吐口水坏习惯 远离有这样吐口水坏习惯的小朋友 脱离了这样的环境孩子就不会再去模仿。 转移宝宝注意力 当孩子有要做这个动作的趋势时,家长可以适当的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
学龄前的孩子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经常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加上责任意识不足,通常在做错事后不懂得如何道歉。有时候来自父母的责骂会逼迫孩子说“对不起”,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成熟,道德感、羞耻感得以发展,孩子逐渐学会知错就改。 如何教孩子为自己的错道歉? 1、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父母切不可对孩子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孩子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父母应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孩子,避免孩子产生畏惧感。 2、孩子犯错要及时纠正。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做错事后,一味
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性所致,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经常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再加上责任意识不足,通常在做错事后不懂得如何道歉。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道歉是一门不可少的功课。当孩子有错误的行为产生时,父母需要在第一时间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以及勇于认错,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让此习惯变成自然。 孩子需要道歉吗? 过去的孩子以“父母”为中心,因此顺从性较高,只要父母叫孩子做的事,孩子大部分会遵从。但是,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有自主性,顺从性减低、责任感减弱、好奇感扩大、感恩心衰退,而这些因素也造成孩子常犯一些错误行为,例如:打人、咬人、抢玩具、撕书、乱扔玩具、随便乱涂墙壁、乱画桌子、每样饼干都咬一口就扔掉……等,但是孩子却不知道这些是不好的行为;相反
孩子多大时可以锻炼自己睡觉?孩子独睡有哪些好处?怎么让孩子习惯自己睡觉呢?本文一一为大家介绍。 3-5岁是培养独睡最佳年龄 外国的家庭教育提倡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刚出生就把仍在襁褓中的宝宝放到自己的小床上去,这时大多是“同屋不同床”。等宝宝长到3岁左右,再和宝宝分屋而睡,即真正意义上的“独睡”。而在我们中国,刚有了小宝宝,往往先将他们放在爸妈的大床上,以便哭闹时能够及时照应。爸妈的理由是:宝宝太小时,如果不和爸妈一起睡,就不和爸妈“亲”,即心理学所说的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其实,只要掌握宝宝的睡眠规律,并对宝宝的行为表现予以科学的回应,即使不同床睡,也能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孩子独睡有哪些好处? 培养独立性 独睡有利于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防止宝宝长大
孩子多大开始刷牙?儿童牙膏加氟好还是不加好?儿童牙膏与成人牙膏有什么不同?儿童牙膏哪个牌子好?不妨带这些疑问,一起阅读下文内容。 孩子多大开始刷牙? 婴儿口腔护理:当出牙以后原则上说就应该进行牙齿的清洁了(就是说刷牙),这个时候家长轻轻用指套牙刷在牙齿表面清洁干净就够了。 宝宝的乳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担当着咀嚼的重任,而此阶段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所以乳齿的保护对宝宝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长出第一颗牙后 宝宝6个月左右乳齿开始萌出,这时父母就要帮助宝宝“刷牙”了。妈妈可以用手指缠上消毒纱布,用淡盐水轻擦宝宝牙齿的各面。 有了8至11颗牙后 每天饭后、睡觉前,妈妈要记得给宝宝刷牙,这个时期仍宜用淡盐水,尽量少用牙膏。等到宝宝长出8颗牙齿后,就可以用一把尖形刷毛的硅质固齿牙刷。宝宝长出11颗牙齿后,就可用真正的牙刷让宝
“子不教,父之过。”很多时候,父母的溺爱会让孩子养成很多坏习惯。若少时不加以改进,会酿成大错。所以,家长需及时警惕。 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被惯出来的毛病,家长需警惕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
坏习惯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养成的,改掉坏习惯也需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面对孩子的坏习惯,家长要注意观察,善于引导。 一,讲讲染上恶习的害处。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吮手指会把手上的细菌吃进口中而引起口腔和肠道感染,还会引起牙病。挖鼻孔,会使鼻腔中的粘膜受损,造成鼻出血。撕指甲会使指甲周围发炎,影响指甲的美观。让孩子知道这些都是坏习惯,对身体不利,必须改掉。 二,注意观察,善于引导。 一般来说,孩子在静坐无事的时候最喜欢吮手指、挖鼻子、撕指甲。家长发现孩子这样做时,不要大惊小怪或者责骂孩子,而应平心静气地将孩子的手扒开,给他一些喜欢的玩具和图书,引导他玩积木或者带他做做游戏,这样就会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有趣的活动上去。如果家长一味地责骂,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很难改掉坏习惯。 如果家长态度粗暴,对孩子整天板着脸,动不动就发脾气,孩子就会感到恐惧,精神上受到压抑,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