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孩也会有嫉妒心理?
    小小孩也会有嫉妒心理?

    嫉妒是与他人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很复杂,羞愧、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吗?有人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其实科学证明,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产生是很早的。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种情况都能使孩子产生嫉妒。   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几句或表示亲呢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来取不友好的态度。   如果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不好受。   两个孩子玩游戏本来好好的,一个孩子看别人搭积木搭得又快

  • 认清成年人和孩子的不同
    认清成年人和孩子的不同

    鼓励孩子发现你与他有着不同的生活标准也是件很必要的事情。跟孩子解释:“妈妈可以喝可乐是因为妈妈的身体能够消化这种饮料,但是你的身体还不能。”或是:“你爸爸可以晚睡是因为一个6岁的男孩要比一个35岁的男人需要更多的睡眠。”家住上海的赵太太对我说:“我有时挺希望孩子看到家里来了成年人饮酒,这样能方便我向他解释酒精对孩子的影响与成年人不同。我担心如果现在不说清楚,没准儿等以后他进了学校离开家后,就会像很多学生那样开始聚餐喝酒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吸烟。永远不要让孩子靠近有人吸烟的地方,因为即使是短暂的烟气接触,也会对孩子稚嫩的呼吸系统造成伤害。赵太太常对孩子说她年轻的时候曾经吸烟,为此她很后悔,并且着重指出她当时有多么的幸运,没有因为吸烟而造成身体的长期损伤。进行这种谈话的时机需要好好把握:你得首先确认孩子能够接触这种“阴暗

  • 宝宝的情绪摇荡在喜悦沮丧间
    宝宝的情绪摇荡在喜悦沮丧间

      2岁宝宝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因此,父母们往往会感觉他的情绪波动非常大。这时的宝宝正在学着独立,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成功都会为他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快乐。当他完成一项新任务,比如:用蜡笔画画,做拼图游戏,他会感到非常自豪。但当拼图拼不好,或被阻止在墙上画画时,他又会表现出非常不满和沮丧。  但对爸爸妈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帮助宝宝自立又要使他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消极情绪。  挫折感:让宝宝的情绪像在“荡秋千”  尽管2岁宝宝已经开始有了语言表达能力,但与人交流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常常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宝宝生气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另外,2岁宝宝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当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感觉就像到了世界末日。当妈妈对他说不能做什么事时,他感到完全

  • 婴儿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
    婴儿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这个阶段个体人格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因为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顾,对成人依赖最大。如果父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能够爱抚婴儿,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婴儿,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就能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围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婴儿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得到的是不一贯、无规律的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婴儿从生理需要混乱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不适,产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信任、活跃、安祥等积极的人格特

  • 婴幼儿心理并非“一张白纸”
    婴幼儿心理并非“一张白纸”

      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推翻了过去认为婴幼儿的心理状态是一张白纸的观点。实际上婴幼儿在情感和智力上要比人们想像的复杂得多。  一百多年来,多数学者相信,7岁前的婴幼儿的意识相当朦胧。小孩子只是简单地摹仿周围事物,只具有最基本的情感--幸福、痛苦和愤怒。但美国学者指出,对婴幼儿情感的这种认识没有根据。早在孩子会说话和试图独立坐立之前就有十分复杂的感情。例如,幼儿有嫉妒心,会对他感到可怜的东西表现出同情心,甚至会表示强烈的失望。  华盛顿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发现了更有意思的现象。一岁左右的孩子已开始揣摩别人在想什么。其实很简单,他是通过观察周围的人的眼色来进行判断的。  了解了这点之后,儿科医生将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小病人。除了固有的治疗手段外,医生还将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应当从孩子的心理状况中寻找生病的真正

  • 太听话的孩子易患心病
    太听话的孩子易患心病

     “你家孩子真听话!”听到这样的赞扬,很多家长都会很自豪,南京市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九成以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不过,昨天记者从南京脑科医院了解到,太过听话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九成父母希望孩子听话   最近,南京市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对164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并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空间、注重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高达93%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做“听话”的孩子。 但是,心理医生却指出,孩子太过听话并非好事。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杭跃跃医生告诉记者,到该中心治疗的患儿中,几乎都接受的是管制教育,绝大部分孩子在父母看来,以前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依赖于父母,最终导致自己日常行为能力退化,无法与常人进行交流沟通而入院。   听话乖孩子不愿上学   “我家孩子一贯听话,在学校是好学生

  • 贬低和羞辱孩子会对他们造成永久的伤害
    贬低和羞辱孩子会对他们造成永久的伤害

    最新颁布的美国儿科医师准则关于儿童精神虐待部分内容指出,父母应该给子女更多的赞扬和关爱,而不是苛刻的批评。   “身体上的创伤好了,但是精神上的伤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Charles Johnson博士认为。他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儿科教授和美国儿科协会儿童虐待问题委员会的主席。"   这篇题为《关于孩子精神虐待》的报告是美国儿科协会颂布的关于儿童精神虐待问题准则的第一部分。报告发表在《儿科杂志》第四期上,目的在于帮助儿科医师发现并防止对儿童的虐待行为。研究人员指出了父母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伤害的一些行为,包括贬低、羞辱或者利用孩子达到某些目的;吓唬孩子,比如对孩子或他们喜欢的人施暴;拒绝他们情感上的要求;行为反复无常,例如提出一些自相矛盾或者不现实的要求。   Johnson认为,在每年报导的上百万次虐待儿童的事件中,大约5%至7%属于这类精神虐待行为。研究

  • 四岁幼儿开始探求深层问题
    四岁幼儿开始探求深层问题

    对四岁的幼儿而言,玩耍和工作是密切相联的。他们在玩耍中探索,他们探索的不单单是人和事物的外在世界以及超乎他们认知的抽象理念,同时也探索自己的思想及情感的内心世界。他们希望解开问题,渴望获得知识。  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初次进入了他们的脑海。生命、死亡、性等问题都是这阶段的孩子所关心的。这时期他脱离了婴儿期,但也尚未到达变得较为实际的就学阶段。许多父母都为他们的小家伙对生命、死亡、性这些问题的切中要领的思考而深感惊讶,他们对深层事物的探求也颇让成年人刮目相看。  面对以上情景,如何回应他们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了。父母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应直率、真诚地予以回答,因为孩子的信任感一不小心就会被伤害。四岁的幼儿容易被大人弄得感到渺小和自卑,尤其是当大人对他们提出的事实问题避而不答或不讲真话时,会使他们困惑甚至被误导,这时他们受伤害的感觉最深。有的孩子对事物的探询也许继

  • 很腼腆是缺点吗
    很腼腆是缺点吗

    问:我的孩子叫蓓蓓,今年4岁,这个孩子生性腼腆、害羞,平时见了生人也要躲,在幼儿园里,不爱说不爱笑,上课不敢提问也不敢回答问题,不敢主动接触老师,在幼儿园里还常遭小朋友欺负。可是,有时又显得很稳沉,自制能力很强。请问,家长对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答:腼腆的孩子外在表现很典型,一般都不敢见生人,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人接触,常常爱藏在大人身后,或者把头埋起来,不愿引起别人注意。腼腆的孩子有时像“小大人”,不外露自己的情感,显得很稳重,有的家长认识不到腼腆是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一种破坏,他们认为腼腆是很正常的事,过分活跃是没教养不谨慎。其实腼腆和谨慎完全是两回事。如果说谨慎是一种良好品质,那么腼腆就是一种心理缺陷,时间长了,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心,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结果会变成一个依附性很强、离开别人的帮助就茫然失措、寸步难行的弱者。  家长在平时应该有意识地

  • 怎样让宝宝的好奇更富成效
    怎样让宝宝的好奇更富成效

    凯西手里拿着一杯牛奶,那是她早餐的一部分。凯西小手一抖,牛奶洒了一些在地毯上。凯西奇怪地看着地毯上逐渐扩散的奶晕,弯下身子,用小手好奇地摸了摸地毯上湿湿的那一小块地方。凯西看看地毯,又看看杯子里的牛奶,疑疑惑惑地换了个地方,故意将杯中的牛奶洒出一部分。果然,凯西发现地毯上湿湿的那块斑痕是她的杰作。苏珊远远地观察到了凯西的“恶作剧”,但她没有阻止凯西的行为。苏珊将茶几下面的小块地毯拖出来,给凯西准备了自来水、番茄酱、沙拉酱……凯西在妈妈的陪伴下,将这些材料一一洒在小地毯上。自来水很快就渗透进地毯,晕开大片的斑痕;番茄酱基本停留在原地,没有太多改变;沙拉酱则油乎乎的,甚至洗干净之后还留下了浅浅的油痕,苏珊不得不动用去油污的洗涤剂进行清洗……   宝宝天生好奇,甚至从出生那天起就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刚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对声音有所

  • 谈谈恐怖症?
    谈谈恐怖症?

    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的一种神经症。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恐怖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资料表明,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   患者病前性格偏于幼稚、胆小、含羞、依赖性强和内向。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这是因为在焦虑的背景下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产生恐惧,并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对特殊物体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如被狗咬过而怕狗)等有关。   恐怖症通常起病急,面对某一物体或处境而引发焦虑,患者明知这种恐怖是过分和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常伴有回避行为。恐怖对象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处境恐怖,对街道、广场、公共场所、高处或密室等处境恐惧,因此不敢出门,回避这些场所。二是社交恐怖,对需要与人交往的处境感到恐怖而力求避免,如与人单独相处等。三是单纯

  • 儿童遇事不肯动脑子是怎么回事
    儿童遇事不肯动脑子是怎么回事

    儿童遇事不肯动脑子是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智力因素:有些儿童虽然看起来不象是傻孩子,但其智力确有问题。儿童的智力水平不象一般疾病那样具有无或有的概念,智力介于正常水平与低下之间有一个移行部位,心理学家称这部分儿童为智力的边缘状态儿童。而智力处于边缘状态的儿童,往往给人一种貌似聪明,但不爱动脑筋的印象,很容易发生学习困难以及其他学习问题和其他心理障碍。对这类儿童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检查,尽早发现其智力问题。对这些儿童应积极引导他们发挥其非智力因素,并给予恰当的教育,防止学习困难的发生。②社会适应能力差:一些学习很好,社会交往能力差,遇事不爱动脑筋的儿童,在受溺爱的独生子中比较常见。这是由于父母过分溺爱,过分保护,一切替孩子包办代替,导

  • 怎样轻松跟孩子谈“性”?
    怎样轻松跟孩子谈“性”?

    许多父母常误以为孩子的性教育,仅限于性器官的教育,又觉得进行性教育,可能会“污染”他小小的心灵。殊不知性教育涵盖的层面极广,而且也非青少年的专利,在学龄前可以进行的部分包括:了解家庭的功能,认识及保护自己身体、认识男女构造的不同、隐私权的观念、体会生命的奥妙,男女性别认同及差异等等,反而是性器官的部分,对三岁以前,或幼稚园的小朋友而言,除为身体的一部分外,不具太大意义,家长自己并不用想得太过复杂!   大多数家长一谈到“性”,便直觉认为和色情或跟性欲有关,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概况。举例说明,出生l、2个礼拜的孩子就会勃起,但原因可能出自于局部充血,或洗完澡后血液循环变快、穿尿布时候受到摩擦等,那样的勃起皆属于正常的现象,完全没有性的味道。   而家长若将它视之为“生”,还是一种身体反

  • 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情绪
    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情绪

    对于孩子来说,当事情没有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样子发展时,他们就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的培养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前提。因此,情绪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让孩子坦然面对失败   很多孩子在失败后,情绪会显得很低落。教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失败,正视失败的勇气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家长不妨故意输掉几次,让孩子看看自己是如何面对输赢的。可以这样说,“虽然我输了,但这个游戏还是非常有趣,也许下一次我能赢呢。” 让孩子认识到,所有的游戏都是有输有赢的,只有这样游戏才会有趣。   二、让孩子懂得分享   小孩子往往不能忍受别人和自己分享每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与自私不同,而是天性使然。父母必须正视孩子的这一特点,在别

  • 斩断孩子“无望罗曼史”
    斩断孩子“无望罗曼史”

     让孩子和父母共睡一床或共用一间卧室,是不容考虑的事,因为孩子的所见所闻比我们想像得要多。即使他们不能了解所发生的事,但是模糊的影像和声音依然会留下幻影,引起莫名的忧虑和恐惧,重现在梦魇中,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孩子不聋不哑,甚至当他们在熟睡或者看似熟睡时亦非常灵敏。   我们的住宅从建筑学上说来,实在是“反性生活”的,很少有居室或公寓是隐秘性生活的安全处所。单薄的墙壁,婴儿近在身旁,连合法做爱都要降低音量,大气儿都不敢多出一口,这真是对文明的一大讽刺。   男孩一生中,总有一段时间(大约在三岁到五岁)期望母亲全属他一人所有,她是他第一个爱人,所以不能忍受别人“约会”她。女孩也是一样,会公开宣布对父亲的爱——这种爱的占有欲是非常强烈的,容不下任何情敌。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绝不可用语言或行为助长他们这份绝望的爱情,即使开玩

  • 孩子交不良朋友怎么办?
    孩子交不良朋友怎么办?

      周明今年12岁,小学5年级,过去,他一直是人见人夸的好孩子,听话、诚实、有责任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却经常与几个有名的调皮鬼在一起,当父母禁止他与他们来往时,他居然公开反抗,说自己有选择朋友的自由。父母又生气又纳闷,以前的乖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父母该怎么解决这场纠纷呢?   首先,周明的父母应该意识到,12岁的孩子,已开始进入青春期,此时,他们正处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期",自我意识迅速增长,一方面,强烈地渴望脱离父母的束缚,另一方面,面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一些彷徨和犹豫。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内心又充满了矛盾,是人生的"第一危机"阶段。   作为父母,首先,要知道自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时时都保护着孩子了,而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尝试,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孩子才知道哪些行为正确,哪些是错误的,才会

  • 当心宝宝的“情感败血症”
    当心宝宝的“情感败血症”

    看着别人家的宝宝面对妈妈的离开哭得生离死别似的,而你的宝宝却从来大大方方地任你来去自如,你千万别先偷着乐,因为,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3 岁的佳佳在小区里是有名的乖宝宝,和谁都挺好。但是,妈妈文慧却发现,每次上班之前和佳佳告别时,佳佳连头都不抬一下。下班回家想和佳佳亲热亲热,佳佳也表现得很冷淡。这孩子是不是不正常?佳佳妈妈心里开始不安了。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她和孩子之间确实出现了问题:母女间没有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所以佳佳对她“不亲”。婴儿依恋的3个阶段第1阶段:出生~6周 &nbs

  • 积极暗示带来正面影响
    积极暗示带来正面影响

    前言积极暗示法就是通过成人的语言、动作、表情、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法,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和激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案例一   不要怕,这点痛算什么   洋洋生病了,每天都要打针吃药。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受罪”,妈妈经常心疼地掉泪,奶奶还当着洋洋的面埋怨爸爸和妈妈没有照看好自己的孙子。为了看护好生病的洋洋,全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对他更是呵护备至,有求必应。过了几天家人发现,洋洋的病虽然好了,但是脾气却比平时更大了,更娇气了。   方法运用   洋洋病好之后的表现,其实正是因为在生病期间得到了家人消极暗示造成的。洋洋病了,全家人兴师动众的紧张气氛,让孩子觉得:我是全家的中心,我生病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平常的心态、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把担

  • 宝宝也有情绪波动期
    宝宝也有情绪波动期

    本来很乖巧的宝宝,也许突然某个时刻就会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情绪的波峰与低谷间起伏不定,把爸妈搞得莫名其妙、无法招架。那爸妈究竟该怎样才能驯服这匹桀骜的“小野马”呢?   宝宝情绪波动期的表现   当宝宝处在情绪波动期时,他的表现会跟平时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   * 情绪不稳定,常常喜怒无常,让爸妈捉摸不定。   * 一点点小事就可能引发他的火爆脾气,并且难以控制,看起来像是在无理取闹。   * 故意和爸妈作对,爸妈不让做的事情,他偏要做,爸妈不让说的话,他偏要说。   * 在玩耍的时候过于兴奋,兴奋到难以控制自己的程度。不管爸妈如何安抚他,他都无法安静,直到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   * 爸妈无法清楚他究竟要干什么,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使他看起来像一艘迷失了方向的船只,盲目、冲动而又无

  • 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脆弱,是一触即破的蛋壳心理的本质。而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对其一生都有危害。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经常听到一些孩子挨了批评,或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让笔者再次想到“蛋壳心理”给未成年人所带来的危害。 蛋壳心理,也就是一触即破的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现在大多数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更是抱有逆反心理;很多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却不能面对失败……那么,孩子这种蛋壳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蛋壳心理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的,它是多年的错误的教育所导致的。在中国,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多年来都是一味地注重书本知识,忽略了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